首次发现四川省菊科外来入侵杂草
——翼茎阔苞菊
2022-11-28刘小凤罗俊佳魏雪苹张远彬黄春萍于树华付志玺
陈 嘉, 刘小凤, 罗俊佳, 魏雪苹, 罗 垚, 徐 波, 张远彬, 黄春萍,6, 于树华,6, 付志玺,6,7*
(1. 成都外国语学校, 四川 成都 611731; 2. 四川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3.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193; 4. 中国科学院 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1; 5. 中国科学院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1; 6. 四川师范大学 植物开发与应用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101; 7. 四川师范大学 川西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 成都 610101)
四川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出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该区域也历来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生态、社会及经济安全方面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1-2].然而,近年来随着贸易交流的频繁,一些恶性外来杂草也逐渐入侵至我国内陆,造成了极大的危害[3-5].为了掌握四川省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在进行四川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及四川省本土植物清查与保护调查过程中,四川师范大学课题组联合多家研究单位对省内菊科植物本底进行了系统的标本馆工作和野外调查采集.通过标本整理、鉴定和一系列研究工作,已陆续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植物省级分布新记录,告知了相关监管部门,起到了早期预警的作用[6-7].
2020年10月,根据第一作者提供的信息,课题组于成都市郫都区德源镇(距离郫都区高新综合保税区6公里)的野外荒地,发现了一种四川省之前未曾记录过的菊科植物.该植株茎有明显的翅,极易识别,株高1 m以上,密被绒毛,茎直立,该种茎多分支,叶基部向茎延伸形成明显的翼,茎上密被绒毛,叶互生,两面被绒毛.经查阅已有文献、模式、标本资料,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多个单位专家讨论、检查及复核后,确认该种植物为外来入侵物种,即菊科旋覆花族阔苞菊属的翼茎阔苞菊Plucheasagittalis(Lam.) Cabrera,其原产南美洲,目前在美国东南沿海为归化种,生于湿润肥沃的砂土或草地上.近年来,我国台湾、海南、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多省份陆续报道了翼茎阔苞菊新分布省级记录[8-12].
本文中,翼茎阔苞菊为四川省级物种分布新记录,引证的标本存放于四川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国际植物分类学会标本馆代码SCNU),报道如下.
1 翼茎阔苞菊分类地位
学名:Plucheasagittalis(Lamarck) Cabrera, Boletín de la Sociedad Argentina de Botánica 3(1):36.1949.
异名:ConyzasagittalisLamarck, 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 Botanique 2(1):94. 1786;EpaltesbrasiliensisDC., 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 5:461-462. 1836;GnaphaliumsuaveolensVellozo, Florae Fluminensis Icones 8:pl. 100. 1827[1831];PlucheaquitocDC. 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 5:450. 1836;Plucheasuaveolens(Vellozo) Kuntze.Revisio Generum Plantarum 3(3):168. 1898.
分类地位:菊科(Asteraceae Martinov),旋覆花族(Inuleae Cass.),阔苞菊属(PlucheaCass.).
2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1.5 m,全株具浓厚的芳香气味.茎多分支,枝条密被绒毛,叶基部向茎延伸形成明显的翼(图1A).叶互生, 披针形或阔披针形,中部叶片7(~12) cm×2.8(~4) cm,两面疏被腺毛,顶端尖, 边缘具锯齿,基部渐狭,无柄.头状花序盘状,具异型小花,直径7~12 mm,长4.5 mm;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列为复伞房花序,在叶腋排列为伞房花序(图1B);总苞半球形,苞片棕绿色,4~5层(图1C);外层雌花多数,花冠白色,长3~3.5 mm,顶端3浅裂,冠毛白色,略长于花冠,瘦果棕色,圆柱形,具5肋,0.6 (~0.8) mm×0.2 mm;中央两性花50~60枚,花冠白色,顶端渐紫,长2.5~3 mm,花药顶端尖,基部具短尾,花药及花丝外露,瘦果退化为环状.花果期3—10月.
A. 植株;B. 头状花序;C. 总苞;D. 生境(凭证标本号Z.X. Fu 5088)
在郫都区德源镇采集的标本,经形态性状比对核实,与我国多省曾报告过的翼茎阔苞菊的形态描述一致[8-12],属同一物种.
新增标本引证:China(中国). Sichuan(四川):Chengdu (成都) On the roadside of Deyuan Town,Pidu District (郫都区德源镇路边)(图1D),经纬度E103.87°,N30.76°.Z. X. Fu (付志玺)5088,5089,5010(SCNU,四川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
3 管理现状及防治对策
翼茎阔苞菊于2007年首次在广东发现[10],近年来已迅速蔓延至我国南方沿海和内陆各省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害,例如,因其扩散速度快,目前已占据了广州市城市周边大量的弃耕地,当地专家已将其入侵危害等级提升为1级[13-14].
因翼茎阔苞菊的果实多(两性小花50~70枚)、个体小、具冠毛,其可随风力、动物或人为扩散,繁殖能力和传播速度极强,加上四川省生态环境的适宜性,一旦该杂草扩散,将给四川省农林生产及生态安全带来极为严重的危害.
课题组于2020年首次在四川省发现该种居群的定殖,结合前人的研究[15],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及早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就此情况,建议防控措施如下.
1) 建立预警和监测机制.早期预警是控制外来杂草入侵的重要技术措施.进行针对性、指定性调查,及时掌握外来入侵杂草的截获和危害情况,加强对外来入侵杂草的监测,入侵机制研究,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对外来入侵植物早发现、早控制.
2) 多渠道多途径消除和控制外来杂草.将生物、化学、机械、人工、替代等单项技术融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对症实施,达到综合控制入侵生物的目的.
3) 严格植物检疫执法.加强防治和立法工作,为外来入侵植物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为达到防范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4) 加强植物检疫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加强植物检疫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检疫意识,从而促进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巧用现代媒体扩大植物检疫的社会认知度,宣传教育社会公众,使全社会参与到防治生物入侵的行动中.
致谢四川师范大学川西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项目(2020CXZX003)对本文给予了资助,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