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弄梳台
2022-11-28游北君编辑卢娜
文/游北君 编辑/卢娜
描金夔龙凤象牙什锦梳具,清 图/故宫博物院网站
冬日渐近,各种养生的小妙招又都纷纷提上日程,在中医理论(《灵枢经·经脉》)中认为:六阳经脉皆聚于头部,而头发一直被认为是血之余、肾之华。因此保养头发,自古都是一个重要的养生类目,而自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陪伴人类生活,且总跟秀发焦不离孟的“护发神器”——梳子,自然少不了文化逸闻。
南北朝时期著名医药学家,“山中宰相”陶弘景认为“头当数栉、血流不滞、发根常竖”,《诸病源候论》中记述:“千过梳发,头不白。”中医认为经常梳头可以按摩头部的穴位,达到保健护发延缓衰老的作用,甚至常梳头可以起到助眠作用——苏东坡曰:“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明人谢肇淛《五杂俎》记载:“梳为木齿丹,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因此,梳子又得了个“木齿丹”的美名。
梳子和篦子在古代被称为栉,颜师古注《急就篇》解释道:“栉之大而粗,所以理鬓者谓之疏,言其齿稀疏也;小而细,所以去虮虱者谓之比,言其齿密比也。”所以梳和篦的区别主要在梳齿的疏密程度,梳子的梳齿分布得较为稀疏,主要是用于理顺毛发,而篦子的齿则较为细密且中间有梁,主要用于去除虱子和污垢。《礼记·玉藻》记载:“栉用禅栉,发晞用象栉。”孔颖达疏:“樟,白理木也。栉,梳也。沐发为除垢腻,故用白理涩木以为梳。‘发晞用象栉者’,晞,干燥也。沐已燥则发涩,故用象牙滑栉,以通之也。”
“栉”的起源,鉴于考古资料的稀缺,难以考证其出现的具体时间,但是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梳篦就已经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了。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梳篦是黄帝的妃子方雷氏发明的。方雷氏偶然间用吃剩大鱼骨梳理头发,发现头发被梳理得整整齐齐,在鱼骨的启发之下,她命木匠依照鱼骨的样子打造出第一把梳子,而后古人才逐渐衣冠整齐了起来,礼仪也随之诞生了。
我国出土的梳子的实物里,最早且最精美的当数邹县野店遗址出土的象牙梳子,同时还出土了可能是梳子承装器的象牙筒。这件象牙梳子厚背薄齿,长16.7厘米,共有16根梳齿,顶部有三孔,梳身采用镂雕技术,雕出由3行条孔组成的“8”字形图案,有不少研究者认为这个图形近似于太极。
镂雕旋纹象牙梳,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国家博物馆藏
关于古代梳篦的发展历程,王仁湘先生在《中国古代梳篦发展简说》一书中做出了精炼的总结:“梳子起源的时代至少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梳篦的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可分为史前、商周、战国、秦及两汉、两晋至隋唐、宋元、明七个大的时代。综合总述一下,即为以下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史前时代到春秋末期,历近四千年之久,流行长方形梳,以竖长形为主,齿数较少。第二阶段,从战国早期到唐代末期,历一千四百年上下,流行箕形梳篦,前段为竖长箕形,后段为横长箕形,以西晋时代为界。由于制作技术的提高,齿数逐渐有所增加。第三阶段,从五代到明代初期,历约五百年,流行半月形梳篦。第四阶段,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长条形梳篦。”同样,梳篦材质的发展也随着形制的复杂化,逐渐变得精巧、奢华,早期的梳子主要是骨质、石质或者木质,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的梳子因生产力落后而形制简单,装饰花纹较少。到了三代时期逐渐出现铜质及玉质梳子,而后的几千年内,梳子的材质基本以金属、竹木牙角为主,材质和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捣练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梳子一般用于梳理头发,但同时也作为装饰发髻的装饰品使用。“插梳”这种发饰,自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到了汉末开始盛行,一直到宋明时期,都是妇女发饰中重要的种类。陆游《入蜀记》中记载西南地区妇女:“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在唐宋时期的仕女图中,经常看到妇女高耸的发髻上装饰着梳篦的形象,如《捣练图》中的女子,梳篦的插戴方式就各有不同,或插于发髻前侧,或插在发髻后,也可装饰于发髻左右,使用方式非常灵活。此外,在敦煌壁画中,也能看到对插两梳或者对插三梳的贵族妇女形象。
在宋代,不仅仅是妇女,连男子也喜爱用梳篦来固定头发。米芾《画史》中对男子插梳篦有着详细的记载:“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遗制也,更无头巾、掠子,必带篦,所以裹帽则必用篦子约发。客至,即言‘容梳裹’。乃去皮冠,梳发,角(篦)加后,以入幞头巾子中;篦约发乃出。客去,复如是。”
从流传下来的唐宋诗词中,亦能一窥古代贵族使用的梳篦种类材质之丰富。“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篦凤金雕翼,钗鱼玉镂鳞”……可见,当时流行的梳篦本体一般都使用贵重材质,如金、银、犀、玉、象牙等等,上面还要錾刻或者压制出各种花纹,或者镶嵌金银珠宝、象牙犀角,翠玉花钿等等装饰品,可谓精美绝伦。
梳篦上的装饰图案,也随着材质的发展逐渐丰富繁杂,但主题一般都是吉祥祝福题材,如荷花、牡丹、海棠等花卉,鸳鸯、双凤、双鹦鹉等鸟类,游鱼、乌龟等水生动物,以及纯装饰意味的联珠纹及卷草纹等。在唐宋墓葬大量出土的材质珍贵、工艺精美的插梳也印证了这一点,可以想见当时贵族女性们盛装时候珠翠环绕的富贵景象。其豪华奢侈程度,甚至到皇帝都下令禁止的地步——宋仁宗年间出现了一种白角冠,白角冠上要插白角梳,梳子长的能有一尺,而冠最大居然能跟两肩同宽。仁宗皇祐年间,仁宗为了肃清奢靡的风气,做了如下的诏书:“皇祐元年十月,诏禁中外不得以角为冠梳,冠广不得过一尺,长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但是即使皇帝下令禁止,也挡不了奢侈之风的盛行,各种精致的梳篦,仍然装饰在当时人们的发冠间。
梳篦在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和美人的形象联系到一起的。黑而长的秀发,是一种古今皆同的美的标准,如汉武帝皇后卫子夫,陈后主贵妃张丽华等,都是以“发美”而闻名的美人。美人梳头,在当时人的审美中,亦是女子在闺中最为旖旎的风貌。即使悍妒如南康公主,见到正在梳头的李氏,也忍不住感叹:“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这种意象,赋予了梳篦定情的含义。在婚礼中,梳子是必不可少的吉祥物,代表了白头偕老的祝福。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断开的梳子,分开的镜子,都是夫妻相认的信物。比如在汉代的葬礼中,如果妻子去世,丈夫会把婚礼中的那把梳子一分为二,一半留在生者身边,一半随妻子下葬,代表了生死永诀的哀思和怀念。
传统的梳篦在现代逐渐被塑料工业制品取代了,但是在江苏省常州,还保留有明清时期作为贡品的传统梳篦的生产和制作,并且这个工艺在2008年成为了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今世的“非遗”技艺,或许让人能稍稍窥见古代美人发间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