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龋病与口腔内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2022-11-28陈双汤敏

上海医药 2022年22期
关键词:龋率龋病度数

陈双 汤敏

(上海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上海 200233)

早期儿童的龋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第四次全国口腔普查发现3岁儿童的患龋率为50.5%[1],如何早期发现患龋的高危儿童并进行干预迫在眉睫。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龋病的三联因素,明确指出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2]。本文主要研究三联机制中宿主内环境的细菌和唾液缓冲度与龋病发生的相关性,探讨儿童龋病的发病机制。旨在根据这些相关因素开展早期的口腔检查和干预工作,以降低低龄儿童的龋病发病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2020年9月-2021年8月徐汇区所有公立幼儿园编号,由计算机抽取其中3所幼儿园,将抽取的学校内所有班级被编号,再次由计算机抽取其中8个班,共抽取3~5岁儿童615名,其中男性287名,女性328名。幼儿无慢性系统性疾病,发育正常。检查前两周未服用过抗生素,无口腔局部用药史,经幼儿家长同意入组。根据上海市口腔普查标准,由两名专业医生使用口镜和探针在光源充足情况下检查,按是否发现有龋病分为龋病组和非龋病组。项目检查前检查者自身标准一致性检验 Kappa> 0.8。

1.2 方法

1.2.1 唾液缓冲能力测定

在安静状态下,取滁州瑞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煜芽增菌培养基唾液缓冲能力pH试纸放于患儿颊龈沟区15 s取出,读出唾液缓冲能力数值。将唾液浓度分为高(>1 000 ppm)、中(500~1 000 ppm)、低(<500 ppm)3个组。ppm代表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万分比。

1.2.2 菌群数量测定方法

口腔内隔湿,用棉签擦拭下前牙和上后牙所有牙面,放入菌群培养基(该培养基主要用于口腔内变形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培养)置于37℃恒温箱中48 h培养后,使用光度仪(上海坤天实验仪器有限公司)测定培养液中细菌数量度数。根据细菌数量的多少分为0~4度(光度仪度数越大表示口腔内细菌的数量越少)。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龋率与唾液缓冲度的关系

本次调查中3~5岁儿童总患龋率为38.70%。唾液缓冲度低、中、高3组间龋病检出率分别是40.3%(238/615),42.4%(96/176)和17.2%(4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49,P<0.001)。3组间的两两比较,缓冲度中和高的两组龋病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缓冲度低的组与其他两组龋病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1)。

表1 两两组间龋病检出率比较

2.2 光度仪测定度数与患龋率的关系

按光度仪度数分为4组,4组间的龋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01,P<0.001,表2)。其中光度仪0度组龋病检出率最高。同时根据区间到区间皮尔逊相关系数R=0.202,有渐进显著性(P<0.001),提示随着光度仪度数的升高龋病检出率有显著降低趋势。

表2 光度仪度数与龋病检出率[n(%)]

3 讨论

龋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危害超过成人,可导致患儿牙体缺损,咀嚼功能下降,还会造成牙釉质发育不全、局部牙槽骨坏死、残根滞留等,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学龄期儿童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龋病会影响患儿的发音、外貌及心理,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5]。第4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0.9%,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了解儿童龋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对下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腔健康监测,进而降低儿童患龋率具有重要意义[6]。

唾液的缓冲能力是中和唾液酸碱度,具有保持口腔稳定pH范围的能力。唾液中存在多种缓冲体系,主要有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系统。磷酸盐系统和蛋白缓冲系统可以有效缓冲口腔菌群产生的酸和外源性酸。从龋病的环境因素来看,龋病的发生离不开酸性的环境。缓冲能力高的唾液可以抑制口腔中细菌的糖酵解反应,使口腔pH值维持在6.5~7.5[7]。pH值越高,龋病的发生率越低,反之唾液碱性化程度越低,龋病发生率越高。口腔中唾液的 pH 值是动态变化的,和进食以及食物的种类有关联性[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徐汇区公立幼儿园3~5岁儿童龋病检出率与唾液缓冲能力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缓冲能力是抵抗宿主发病的重要因素。但1992年石四箴[9]用乳酸滴定法测定儿童唾液缓冲能力,无龋组与有龋组的差异无显著性,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

口腔环境中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因其有较强的产酸能力和耐酸性而成为最主要的致龋菌。唾液中产酸菌的数量可作为龋病活跃性评估以及龋病状态检测的指标[10]。本研究中儿童的龋病检出率与口腔内菌群培养的数量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口腔产酸菌的数量和儿童龋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有学者认为乳酸杆菌不是龋病发生的初始病菌,但其参与并加快了龋病的发生和进程[11]。唾液作为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生存内环境,其pH值和缓冲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菌的数量和检出,同时这两种菌还有很强的产酸能力,也可能会影响到唾液本身的酸碱度。有学者认为致龋菌数量增加,产酸量也随之增加,而作为宿主的防御系统之一其缓冲能力也会反应性增强[12]。

本次调查因材料和人员限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通过这种简便快速的方法测量唾液缓冲能力和唾液中菌群数量可以发现这两者和龋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这种调查方法为社区生命周期早期筛查龋病高危儿童,开展针对性预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猜你喜欢

龋率龋病度数
儿童乳牙龋病的研究进展
滁州市南谯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病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龋活跃性与年轻人龋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苏州市姑苏区小学生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效果评价
图形中角的度数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
180例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调查研究分析
婴幼儿龋病的综合性治疗效果
河南省中小学生1991年至2010年龋齿患病率分析*
老年人根面龋的发病特点及茶多酚对龋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