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的“蓝”
2022-11-28撰文关月
撰文=关月
对页上图:明万历 景泰款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菊瓣口盘高:8cm 口径:51.8cm足径:31.8cm 故宫博物院藏
下图:元 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瓶高:36.8cm 口径:10.7cm足径:12.9cm
景泰蓝,中国传统色彩蓝色系之一,以珐琅彩釉蓝色作为色彩词。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的器物。
铜胎、掐丝、珐琅,三个名词道破这类器物的基本属性。
学术界普遍认为,元代时期,蒙古铁骑席卷欧亚大陆之际,掐丝珐琅工艺由阿拉伯人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掐丝珐琅工艺繁复绵密、色彩辉煌灿烂,深得元、明、清历朝统治者的喜爱。
明代景泰年间,景泰蓝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当时以蓝釉最为出色,因而得名景泰蓝。直到满清伊始,清宫造办处档案中方始第一次出现对它的书面称呼:“景泰蓝”。
景泰蓝色是一种偏浅、很干净的蓝色,也有的是偏一点绿色。如染前一种,只需使用较淡的靛蓝染色一遍即可。如要染后呈现一种偏绿的蓝,则要在第一遍靛蓝染色的基础上,稍稍用黄色染料如石榴皮加明矾快速染一遍。
本页左上:清乾隆 乾隆款银鎏金嵌珐琅砚盒长:27.2cm 宽:22.1cm高:22.5cm 故宫博物院藏
右上:清乾隆 乾隆款掐丝珐琅锦纹扁壶高:12.4cm 口径:3.8cm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当时许多“景泰年制”款的珐琅器是由元代或明初的旧器拼配、补配、改款、加款后重新制作而成。明末成书的《春明梦余录》将艳丽的景泰珐琅与宣德铜器、永乐雕漆、成化斗彩并驾齐驱,认为它们“精巧远迈前古”。
明代的景泰蓝多使用蓝色为底色进行装饰,到了清代,珐琅釉料的颜色逐渐发展得多种多样,工匠们开始尝试使用多种颜色来装饰景泰蓝。从乾隆年间起,景泰蓝开始大量使用黄、白等颜色进行装饰。正是由于这种种变化,使景泰蓝最终脱离了单纯的雅致,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品。
烧制景泰蓝有六个步骤:制胎、掐丝、粘/焊丝、点蓝、烧蓝、磨光。点蓝、烧蓝是交叉进行的步骤。点一次蓝就要烧一次,简单点儿说,点蓝就是上色。
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决定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