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塬墓地出土的筒形臂钏与弓形项饰
2022-11-29作者裴建陇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730030
作者:裴建陇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730030
回顾历史,人体装饰与人类的文化相伴跨过了历史的长河。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们都会通过精美的服饰品装扮自己,显示他们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时代风尚。随着本世纪初的一次考古发现,2000 多年前一个边地人群走入人们的视野。琳琅满目的珠饰,遍布全身的金银饰品极尽奢华,其中墓主人佩戴的筒形臂钏和弓形项饰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较少见,或许这些装饰品除了美学和实用价值之外,另有意识形态的抽象含义,如宗教、礼仪、禁忌等。
1 考古发现
2006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天水市张家川县马家塬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通过科学地发掘,发现大量此前不曾见过的精美遗物,豪华的陪葬马车,以及考古学文化上较为特殊的葬俗,一经公布便引来大家的赞叹以及关注。2006年马家塬墓地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8 年发掘一座墓M16⑴王辉,赵吴成,赵卓,芦敏,张伟,赵西晨,郭小霞,孟永岐,花平宁.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J].文物,2010(10):4-26+1.,该墓是当时为数不多未被盗掘的高等级墓葬。特别是装饰于右臂的筒形金臂钏和颈部的金、银2 件弓形项饰(图一),以及腰部的3 条金腰带格外引人注目。M16 被发掘者定为该墓地中型墓,为九级台阶的偏洞室墓,并陪葬4 辆马车。墓主人骨鉴定为40 岁左右男性,葬式为头北足南的仰身直肢葬。墓主头部周围散布金花、金耳环;腿部周围散落有铜管饰、铜铃、珠饰等,脚底一双银质鞋底。马家塬墓地M13、M15 也出土银质弓形项饰,墓主也均为男性。这一时期的装饰品,可以说既是审美观念的产物,也是社会等级的体现,更是自身传统的反映。墓主臂腕或颈部的贵金属装饰在以往考古发现中较少见,特别是筒形臂钏和弓形项饰共同组成墓主身体装饰品更为罕见。
图一 马家塬M16 出土项饰和臂钏
本页图二,1、5:秦安王洼
图二,6:黄陵寨头河
2009 年,马家塬墓地以西27 公里的秦安县五营乡王洼村也发现一处戎人贵族墓地。其中M2男性墓主人右臂处出土银臂钏(图二,5),颈部有弓形银项饰(图二,1),人骨周身装饰金、银、铜质装饰品。该墓为二级阶梯式竖穴偏洞室墓,葬车1 辆。发掘者认为王洼墓地和马家塬墓地在墓葬形制、葬俗、随葬器物等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均属于战国时期西戎文化。⑵赵雪野,王山,田松亭,孙明霞.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2009年发掘简报[J].文物,2012(08):27-37.筒形臂钏和弓形项饰又共同装饰了墓主,两座墓虽有等级高低,但表现的文化特征极为相似,应是同一族属。与上述两地不远的清水县刘坪遗址,也是一处值得重视的西戎墓地。可惜盗掘严重,未经科学发掘,但从公安机关缴获的文物看也是等级较高的西戎贵族墓地。其中一件弓形项饰的精美程度前所未见,该银质项饰正面錾刻牦牛与虎的形象,同时剪切出相同样式的牦牛、虎金箔饰片并贴附于项饰图案之上,动物形象刻画精细,形态逼真,堪称艺术精品(图二,2)。由于此墓地盗掘破坏严重,很多文物散失,我们不排除筒形臂钏与弓形项饰共同组合的可能。
搜集其它东周西戎相关资料,发现臂钏和弓形项饰同出于一墓的情况在其它地方几乎不见,多是单出臂钏或单出弓形项饰。列举材料如:宁夏固原彭堡乡于家庄墓地出土一件铜臂钏(图二,7),出自男性墓主右臂附近⑶钟侃,陈晓桦,延世忠.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J].考古学报,1995(01):79-107.。陕西黄陵寨头河战国戎人墓地出土一组四个铜臂钏(图二,6),出自男性墓主右下肢外侧⑷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寨头河—陕西黄陵战国戎人墓地考古发掘报告[M].上海古籍出版社:108-115.。弓形项饰也是单出,在宁夏固原西郊和西吉县陈阳川两墓地⑸锺侃.宁夏固原县出土文物[J].文物,1978(12):86-90.;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考古文集:西吉县陈阳川墓地发掘简报[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68-69.,各出土一件弓形项饰(图二,3、4),两座墓墓主性别不明。
可见等级较高的西戎墓地,臂钏和项饰同出一墓,等级较低的墓地臂钏或项饰都为单独出现,筒形臂钏和弓形项饰所装饰的墓主均为男性,且臂钏一般套在男性右臂处。
本页图二,2:清水刘坪
图二,3:固原西郊
图二,4:西吉陈阳川
图二,7:固原于家庄
2 铜形臂钏和弓形项饰的文化渊源
《礼记·王制》对当时中原地区周边的少数族群按方位并带有理想化地进行了命名,分别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西戎是指活动于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来看,有商周时期的氐、羌、姜戎、犬戎、玁狁等部族。到了东周,名目繁多的西戎各族纷纷出现在战国和秦汉史家的笔中,如邽戎、冀戎、陆浑戎、骊戎、义渠戎、绲戎、乌氏、大荔、绵诸、翟、獂等等。虽西戎族群名称各不相同,但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相近的历史传统决定了西戎各族生活习俗以及使用的器具等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要探讨东周西戎文化的渊源,那么商周时期西北地区的西戎文化是一个必须探索的路径。从马家窑文化晚期开始,分布于西北地区的齐家、四坝、寺洼、辛店、卡约等考古学文化,被掌握历史话语权的中原文化体系称之为西羌、西戎等。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族属的西戎从夏商一直延续至秦汉,且一直游离于中原文明区域的边缘。
2008 年至2012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发掘了临潭县磨沟遗址,共发掘墓葬1700 余座。主要以齐家文化墓葬为主,包括部分马家窑早期遗存和寺洼文化墓葬。⑹钱耀鹏,王玥,毛瑞林,谢焱.甘肃临潭磨沟墓地齐家文化墓葬2009年发掘简报[J].文物,2014 (06):4-23+1.此次发掘中,在齐家文化墓葬发现了铜质臂钏和弓形项饰(图三,1、2、3、4)。同时,与磨沟遗址隔洮河而望的占旗墓地清理出寺洼文化墓葬70 座⑺韩翀飞,马智全,陈国科,杨书明,寇小石,庞耀先.甘肃岷县占旗寺洼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2(04):35-47+116-119.,出土铜臂钏多件(图三,8、9),筒壁中部均微鼓,与齐家臂钏相比稍有差别。除了洮河流域,在合水县九站寺洼文化墓地⑻王占奎,水涛.甘肃合水九站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研究,1997(00):300-460+510-549.,也发现铜质筒形臂钏,形制与占旗臂钏相似。发掘者认为,这种金属钏应该是作战时的防护装备。另外在庄浪的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出土筒形臂钏2 件。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5.可见早在齐家文化时期,铜质筒形臂钏和弓形项饰已成为当时人群较流行的装饰品,或是具有其它功能的物品。到了寺洼文化时期,筒形臂钏得到了继承,并有所发展。寺洼文化的下限进入春秋时期,很可能东周时期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流行的臂钏是延续齐家、寺洼文化的因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金属弓形项饰不见于寺洼文化,或许寺洼人对齐家文化的继承有所选择。
对页图三,1-4:临潭磨沟
弓形项饰首先出现在齐家文化,也是基于磨沟遗址的发现,学者们认为弓形项饰的源头可能是齐家文化⑽王辉.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相关问题初探[J].文物,2009(10):70-77.。在此之后主要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流行起来,并且以金质弓形项饰为主。商代晚期的李家崖文化遗址,如山西石楼出土3 件青铜质弓形饰(图三,5)⑾谢青山,杨绍舜.山西吕梁县石楼镇又发现铜器[J].文物,1960.7:50-52;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J].文物,1962(4,5):33-34.,德县林遮峪遗址出土2件金质弓形饰(图三,6)⑿吴振录.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J].文物,1972(4):62-66.,均出自墓葬,出土位置在墓主头部附近或胸前,是墓主的胸饰或项饰。到了西周晚期,这种弓形项饰发现于甘青地区的卡约文化之中,如青海上孙家寨墓地和华隆县下半主洼村墓地(图三,7)⒀王国道,崔兆年.青海卡约文化出土的金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05):43-48.。齐家文化之后,弓形项饰先在陕北、山西地区流行,很可能是齐家项饰向东传播影响所致,并在商代晚期完成了铜质项饰向金质项饰的转变。至于较晚时候青海卡约文化发现的弓形项饰,应该是传承本地齐家文化的结果。而到了东周时期,弓形项饰发现地数量陡增,并以金质项饰为大宗。西北地区新疆、宁夏、甘肃等地均有发现,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内蒙古、河北等地也出土相当数量的弓形项饰,如包头市西园墓地、和林格儿新店子墓地⒁曹建恩,孙金松,胡晓农.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09(03):3-14+97-100+113.、河北军都山玉皇庙墓地(图三,10)⒂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著.军都山墓地——玉皇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和西梁垙墓地、怀来甘子堡墓地等。可见弓形项饰如商周时期一样,流行和使用均在西北地区和北方长城。
图三,8-9:岷县占旗
图三,10:延庆玉皇庙
本页图三,5:石楼褚家峪
图三,6:保德林遮峪
图三,7:下半主洼
图三,11:茂汶城关
图三,12:江川李家山
图三,13:晋宁石寨山
3 筒形臂钏与弓形项饰在西南地区的传播
西北的甘青宁地区与西南山地相邻,自古便有交通往来。考古资料表明,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两地便有文化交流的现象。童恩正先生对东北——内蒙——甘青——西南这一条区域带的细石器、石棺葬、大石墓、青铜动物形纹饰等材料进行了对比,得出:在这条区域带上的众多民族留下来了若干共同的物质文化,形成了“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我们梳理现有资料,发现筒形臂钏和弓形项饰的传播也处在这条文化传播带上,且西南地区成为其传播的终点。如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金臂钏(图三,12)⒃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彩版一四九。、晋宁石寨山墓地的金臂甲(图三,13)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晋宁县文物管理所编著.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等,两墓地年代也较西北地区战国西戎文化晚,可至秦汉时期。弓形项饰在西南地区更为流行,如岷江上游汶川萝葡砦⒅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J].考古学报,1973(02):41-60+160-166.和茂汶城关等地石棺葬墓出土的弓形项饰(图三,11),其形制与马家塬弓形项饰如出一辙,学者们也多认为石棺葬文化的族属为氐羌文化。随着人群的迁徙、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弓形项饰也成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特有元素,并影响后来的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现在的彝族、侗族等还佩戴这类弓形项饰,当然样式比之前更丰富美观,制作也更精巧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