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2022-11-28孙洋洋李文洁秦小永李欢欢熊冠宇
孙洋洋,李文洁,秦小永,李欢欢,熊冠宇
(开封市中医院针灸科,河南 开封 475000)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 是人群中的易感群体接触到过敏原后,人体免疫系统中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炎性介质释放,激活免疫活性细胞、促炎细胞及细胞因子等,引起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临床症状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塞、打喷嚏、水样鼻涕、鼻痒等为主[1]。AR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加重,AR发病率逐年升高,患病率为 4%~38%,不同地区及城乡之间有较大差别[2]。目前,西医治疗AR以药物为主,常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抗白三烯药物、色酮类药物、抗胆碱药物等,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停药后易反复;对于症状重者,可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风险大、费用高,难以有效满足患者临床需求。中医药治疗AR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及外治疗法,外治疗法为中医特色治疗,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操作简单,安全,疗效显著,基本无毒副作用,并且具有复发率低的优点,优势明显,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鼽嚏”“鼻鼽”等的描述与变应性鼻炎症状相似。《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鼽者,鼻出清涕也。”又曰:“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发现“鼻鼽”的发生与气候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礼记·月令》中有“季秋行下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的记载。肺气通于鼻,《济生方》曰:“夫鼻者肺之候……和则吸引香臭矣……致鼻气不得宣调,清道壅塞。其为病也,为衄……为清涕,为窒塞不通,为浊脓,或不闻香臭。”此表明鼻衄的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此外,鼻衄的发生与脾肾亦有密切关系,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风邪得以内侵。故鼻衄发病部位在鼻窍,主要病机是正气不足,卫不固表,风邪侵袭,气息出入失调,鼻窍不通,发为本病。
中医学者们从细胞、分子、基因等不同角度对中医学治疗AR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吴锋等[3]运用通窍鼻炎方随症加减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100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IL)-8水平和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IL-10高于对照组,表明通窍鼻炎方配合中药穴位贴敷能够降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EOS数量,从而降低炎症反应。邵素菊等[4]以“邵氏五针”为主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治疗后患者血清中表面活性蛋白 A(SP-A) 、表面活性蛋白 D(SP-D)含量减少,表明针刺可能通过影响血清 SP-A、SP-D的表达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临床症状。马芳等[5]以鼻三针联合腹针治疗肺虚感寒型AR患者78例,对照组以腹针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组血液中白三烯 D4 含量(LTD4)、组胺(HIS)含量和IgE抗体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表明鼻三针疗法通过针刺鼻部腧穴,降低了局部炎症因子的释放,直接改善了鼻黏膜肿胀、充血等症状。由此推测,AR的发生与机体中炎性因子IgE 水平相关——机体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可能通过炎性细胞上的 IgE 产生桥连,从而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释放各种炎症因子,引起鼻黏膜水肿,出现鼻痒、鼻塞及流涕等症状。
鼻鼽的发生是机体正气不足,卫不固表,风邪侵袭,阻于鼻窍,引起鼻黏膜局部炎症因子释放,使鼻黏膜肿胀、充血,从而出现鼻痒、鼻塞及流涕等各种临床症状。
2 中医药治疗进展
2.1 中药内服
高建忠临证二十余载,长期致力于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发现阳虚、饮停是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关键,故以通阳化饮、调畅气机为治法,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化饮的基础上自拟麻附蝉葶方以通阳化饮、调畅气机,针对临证变化合理加减化裁,每获良效[6]。雷超芳等[7]运用经验专方双辛鼻鼽散治疗阳虚肺寒型 AR 患者,临床疗效较好,且远期疗效优于短期疗效,对变应性鼻炎的复发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该方以温补阳气、通阳散寒为主,辅以和解枢机、清解郁热,寒温配伍适宜,使表里和合、邪不内侵。陈宪海致力于呼吸道疾病三十余年,认为本虚和感邪为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8]。急性期根据致病特点分外感风邪及痰浊为病,拟定通窍定喘方祛除风邪、化饮平喘方温阳化饮;恢复期以化痰、调气、改善内环境为主,通利肺气,使痰、涕排出,从而协同化痰利湿治疗,常以六君子汤辨证加减。王聘益[9]发现,变应性鼻炎发病多为肺气虚,卫气亦虚。风寒邪气乘虚入里,正邪互搏则喷嚏频作;肺失宣发肃降,津液溢出,则清涕流出如水;津液聚停鼻窍,使鼻黏膜苍白;肺气虚寒,难以驱邪外出,如遇天气变化,外邪引动内邪,则反复。治疗以止嗽散治疗为主,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共奏祛风散寒、止咳化痰之效。
变应性鼻炎多见于儿童。小儿肺脏娇弱,卫气不固,外邪易于侵入,感邪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王军仓[10]以苍耳子散配乌梅加减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认为该方性温不燥,和缓起效,比较适合儿童服用。其中乌梅酸涩敛肺,能起到抑制细菌、减轻过敏反应的作用;苍耳子性温味甘,祛湿散风,作用缓和;辛夷花芳香质轻,散风祛邪;细辛走窜,散寒祛风;白芷芳香辛温,排脓消肿,散寒止痛;薄荷清利头目,疏风散热;蝉蜕甘寒,止痒疏风;白蒺藜味辛、苦,疏风散热;生甘草泻火解毒。诸药合用,能开宣肺气、疏散风热、通利鼻窍,对风邪外袭、肺窍郁闭所致变应性鼻炎效果显著。潘善伟等[11]以益气脱敏苍耳子散加减治疗儿童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疗效较好。该方以过敏煎、玉屏风散及苍耳子散为主随症加减组成。方中白芷、苍耳子、薄荷、辛夷通过调节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起到抗炎的作用,辛夷还可收缩鼻部黏膜的微血管以减轻炎症反应;过敏煎中银柴胡、乌梅、五味子、防风、生甘草可抑制小鼠血液中IgE的表达,减少组胺的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玉屏风方中黄芪、白术、防风可提高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抵抗力。该方法与西药疗效相当,但停药3个月后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复发率低,疗效持久。
2.2 外治法
2.2.1 针刺治疗
①局部取穴。“鼻三针”[12]所用穴位位于鼻周,包括迎香、鼻通和印堂。迎香穴位处鼻翼旁,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而该经与肺经相表里,故能够治疗肺系疾病;鼻通穴位于鼻中段,能够清利鼻窍,直接改善鼻塞、喷嚏等症状;印堂穴位于鼻根部,常用来治疗鼻部疾病。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直接降低鼻腔黏膜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性物质的渗出,减少组胺类物质的形成[13],起到治疗AR的作用。张明波针灸治疗AR 30例[14],常规皮肤消毒后局部选穴迎香、印堂、上星、头维等,远部取穴合谷、足三里等以增强抵抗力,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结果痊愈19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藏璇等[15]选择印堂、双侧迎香治疗变应性鼻炎,操作方法如下:针刺印堂时,平刺进针,提插捻转至整个鼻腔充满酸胀感;针刺双侧迎香时,斜向印堂方向刺入,使两针呈“八”字形,提插捻转至整个鼻腔充满酸胀感。最终三穴针感相通,鼻气通畅,总有效率达97.1%。
②远端取穴。邵氏五针[16](主穴有肺俞、大椎、风门,次穴有印堂、上迎香、合谷)以中医整体治疗思维为出发点,不仅能直接改善AR患者鼻塞、流涕等症状;还能以背腧穴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患者体质,增强抵抗力,降低AR复发率。 王培育等[17]将7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以邵氏五针(即大椎、双肺俞、双风门)加减治疗,对照组选穴上迎香(双)、印堂、风门(双)、足三里(双),得气后留针30 min,均1 d 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2.90%,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赵树桐[18]将78例A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针刺选穴足三里、印堂、鼻通、迎香、合谷、列缺,风寒者加风门、风池,肺脾两虚者加肺俞、脾俞,肺肾虚者加肺俞、肾俞。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次10 mg,1 d 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6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IL-4、IL-5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复发率更低。
③腹针疗法。腹针疗法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而调节全身脏腑功能。在经络循行中,肾经、脾经、胃经、任脉经过腹部,故临床治疗疾病常选用以上经脉穴位。肾经可以补肾固本;脾经、胃经穴位主要通过调理脾脏和胃府以补益脾胃,而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故可增强抵抗力;任脉可以强壮补虚。针刺商曲、上风湿点、中脘上可引气归元;中脘、下脘穴属胃脘,可理中焦调脾胃气机升降;滑肉门可疏调经气,引脏腑之气向上布散;外陵位于腹部八廓的乾廓,乾主肺,可补肺益气固表;气穴位于关元旁开 5 分,可增强补肾的功效。诸穴相配可起到健脾补肾、宣肺通窍的作用,通过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对AR起到治疗作用[19]。马芳等[5]将78例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腹针针刺治疗以引气归元(穴取下脘、中脘、关元、气海、中脘上、双侧上风湿点、双侧商曲) ,肺虚感寒者选用外陵,脾气虚弱者选用滑肉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鼻三针(印堂穴、双鼻通穴、双迎香穴)。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LTD4、HIS和IgE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④经验效穴治疗。蝶腭穴[20]的解剖位置位于颧弓下方,下颌骨冠突和髁突之间,其内含有蝶腭神经节。蝶腭神经节可调节鼻腔腺体的分泌及黏膜内微血管的舒缩,针刺蝶腭神经节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使腺体分泌减少,通气好转。对于萎缩性鼻炎,针刺蝶腭神经节能使副交感神经所受抑制解除,促进腺体的分泌,使鼻腔黏膜保持湿润光滑,故针刺蝶腭穴可起到正向及反向调节作用,或增加腺体分泌以保持黏膜湿润光滑,或抑制腺体分泌以减轻鼻部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21]。刘莉莉等[22]将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局部取穴(双迎香和印堂穴),对照组给予口服氯雷他定片,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将中药研磨成粉后调制成药膏,将药膏贴敷到相应穴位上,通过药物渗透穴位使药效随经脉循行导入从而调节相应脏腑功能[23]。冬病夏治是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环境及季节变化能够影响人体脏腑功能,在特定的环境及季节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指出:“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常被用来治疗变应性鼻炎。顾红娟等[24]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联合神阙穴闪罐治疗小儿AR,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IgE等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25+)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IgE、IL-4和 IL-5显著低于对照组,且CD19+与IgE呈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可以提高人体淋巴细胞水平,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IgE等的合成,治疗AR疗效显著。刘丽平[25]将100名变应性鼻炎小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三黄玉屏风膏穴位贴敷治疗,于肺俞、膈俞、膻中穴贴敷1号方(黄芪、白术、防风、黄精、延胡索、酒大黄),于神阙穴贴敷2号方(苍术、党参、茯苓、白术、山楂);对照组给予西替利嗪糖浆口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胡艳[26]治疗变应性鼻炎,对照组给予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取穴百劳、肺俞、膏肓穴,分初伏、中伏、末伏给予3次贴敷,中药基本成分为麝香、白芷、细辛、姜汁等,结果中药贴敷组总有效率96.08%,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更低。
2.2.3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学与西医学交汇融合的产物,将可吸收的羊肠线植入相应穴位,羊肠线作为异物持续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持续刺激相应穴位,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调节相应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研究[27]表明,穴位埋线发挥了局部无菌性炎症刺激效应,通过免疫、神经及内分泌系统而发挥治疗作用。穴位埋线治疗AR较针刺有以线代针、一次埋入持续刺激、痛苦少而更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28],值得临床应用。蔡建彬等[29]将80例A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腧穴埋线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药治疗,且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2.2.4 艾 灸
AR患者多因体虚外感风邪发病,而艾灸具有祛风散寒、温补阳气的作用,且安全,疗效显著、稳定,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通过艾灸鼻部周围腧穴,能够改善鼻腔黏膜内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鼻部症状。艾灸方法很多[30],常用的有艾条温和灸、热敏灸及药艾灸等,还有将艾绒做成柱放于穴位的直接灸及隔物灸。直接灸因疼痛剧烈且较易留下瘢痕已在临床很少使用。隔物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药饼灸,其不仅有艾灸的作用,更有药物的叠加作用,临床应用较多。刘群等[31]将62例A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口服鼻炎康片并滴通鼻炎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施加艾灸(大椎、肺俞、印堂、脾俞、肾俞,随症加减),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2.07%,表明艾灸能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林煜芬等[32]将70例A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热敏灸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定明等[33]以督脉铺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对照组给予口服中药治疗,结果观察组血清IL-6、IL-2、环磷酸鸟苷(cGMP)下降,环磷酸腺苷(cAMP)上升,均较对照组更显著,临床疗效更好。
2.2.5 综合治疗
常盛[34]以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毫针针刺双侧迎香穴,针尖朝向鼻根部方向进针约1.5 cm,行针使鼻腔有酸胀感,留针30 min;针刺治疗结束10 min后双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结果发现,针刺联合穴位注射能显著减轻患者鼻塞、流涕等症状,并能降低患者血清中IgE、IL-4、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水平,且较单纯针刺组效果更明显。曾菊蓉等[35]研究针刺配合穴位贴敷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将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治疗,C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配合穴位贴敷。结果发现,C组的总有效率为84.6%,临床症状较A、B组明显改善,血清炎性指标明显降低。
2.2.6 其他疗法
穴位自血疗法是抽取自体血液后将其注射入特定穴位的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黄少君等[36]用自血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取肺俞、脾俞、肾俞、大椎、足三里、风门等穴,常规消毒后抽取肘静脉血3 mL并快速注射,每穴0.5 mL。经1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1%。
外用喷鼻剂,直接将药喷入鼻腔。鼻黏膜毛细血管丰富,药物吸收快并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起效迅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制剂室自制的参甘喷剂,药物由人参、甘草、白芷、柴胡、乌梅等组成,用于治疗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且使用方便、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37]。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依据该院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方(由徐长卿、蝉蜕、冰片等药物组成)开发出醒鼻温敏凝胶,可吸附在鼻黏膜表面形成药物膜,临床疗效显著[38]。
人体脏腑通过经络联系于耳,故通过耳穴治疗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相应疾病。耳穴治疗操作简便,可持续刺激相应脏腑,痛苦小,大多数患者特别是小儿患者能够接受。李金平等[39]以耳穴压丸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取穴耳屏上 1/2 中点与下 1/2 中点内外两穴,并配合五脏耳穴,调节脏腑功能,使鼻窍通畅,临床取得满意疗效。孙丽[40]按压耳穴内鼻穴、肺穴、肾上腺穴并配合口服桂枝屏风汤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3 小 结
中医学治疗变应性鼻炎方法多样,除控制症状外,更注重脏腑功能调节,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升降有序,达到机体内外稳定,增强人体抵抗力从而防止复发。但中医治疗AR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作用机制不明确等,需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对于那些临床疗效不显著者还需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