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制亲情教育:社区戒毒辅导的一种可能模式
——以成都市“清姐”个案为例*
2022-11-28李晟赟肖仔清
李晟赟,肖仔清
(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拟制亲情教育是由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长期工作在社区戒毒一线的戒毒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禁毒社工)根据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出的一种社区戒毒辅导新模式。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有学术典籍为此下定义。该方法灵感来源于法学术语“拟制血亲”,即本身不存在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建立起模拟亲缘关系。目前禁毒社工开展拟制亲情教育主要运作模式是动员爱心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戒毒者的教育矫治过程中,与社区戒毒者建立起模拟亲人关系,向戒毒者持续传输爱、关怀、温暖,从内心攻破戒毒者自我区隔的心理防线,以情化人,使其受到感化与激励,人格得到成长和充盈,完成内在心理缺陷矫治,助力实现社会回归。
由于实践探索时间不长,目前也仅仅针对特定类型的戒毒人员开展研究,个案积累不多。本文仅以自我概念匮乏型吸毒女性作为关注对象,通过拟制亲情教育在成都市社区康复人员清姐教育帮扶过程作为个案分析样本,尝试呈现拟制亲情教育基本运作流程,探讨优点与缺陷,为拟制亲情教育下一步的深入展开做准备。
1 拟制亲情教育实践应用的个案
1.1 个案情况
1.1.1 个案来源
2020 年7 月,成都市H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市高新区对桂溪街道在册吸毒人员进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管控服务工作时,发现一名女性社区戒毒学员清姐(化名)具有初次吸毒——拘留——社区戒毒复吸——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的戒毒经历,其长期缺乏关爱,致使自我概念匮乏,并在反复吸毒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遂将她作为拟制亲情教育的实施对象,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拟制亲情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得到了H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伦理委员会和甘肃政法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在文中严格遵照学术伦理,对研究对象及部分情节做匿名处理。
1.1.2 个案资料
清姐,30 岁,已婚,来自四川西部某贫困山村。家中父母有严重的重男轻女倾向,将重心放在“传宗接代”的弟弟身上。清姐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被迫辍学,回到家中承担大部分农活、家务,照顾弟弟,动辄遭到父母打骂声称“女子就是赔钱货”。14 岁时清姐被父母逼迫离家进城务工,节衣缩食将微薄工资的大部分拿回家,父母对其辛苦劳累不闻不问,反而不断教导其必须常年加班加点获取更多收入来供养弟弟。清姐偶尔回家总是被父母训斥脑子笨,挣钱少。18 岁时,父母收取了高额彩礼,清姐只得顺从父母与现任丈夫完婚。初次吸毒是受丈夫的影响,因丈夫经常在外吸毒故而追随,欲挽回丈夫的心,证明自我价值。
1.1.3 清姐的吸毒行为特征分析
既往关于年轻女性吸毒的研究显示[1],吸毒女性往往存在两种以上毒品混合吸食、约定型吸毒、以淫养吸获取毒品等吸毒特征。而清姐案例呈现出的因长期缺乏关爱导致自我概念匮乏女性吸毒者,具有较为明显的不同特征,主要表现为4 个特点:①初次涉毒是源自婚恋困境而对伴侣的主动追随。清姐自幼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内在自我没有发育成长起来,缺乏主见、依附性高,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依附于丈夫,面对丈夫吸毒导致的婚姻困境,她一味顺从,主动表达自己追随对方的决心,主动尝试,期望以此换来丈夫对自己“懂事”的赞扬。②经济水平低,毒品由丈夫供给。清姐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核心就业技能,依赖于丈夫承担主要生活费用。个人经济能力负担不起屡次购买毒品的高额开销,不得已只好去巴结讨好丈夫,将其视为一同吸毒的“毒友”,从他手里获得些许毒品,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很难与丈夫切割分离。③囿于非理性信念的桎梏,容易出现屡次复吸。清姐长期受到父母重男轻女打压,内在自我扭曲,自我认知不清晰、自我评价不客观,容易受到非理性暗示;且长期内在自卑又让她陷入绝望中,吸毒成为表达自我、宣泄愤懑的主要渠道。④深陷习得性无助,自暴自弃,顽固谢绝外界主动帮扶。清姐习惯了在原生家庭遭遇的种种轻视、指责。在成年后日常婚姻生活中遭受家暴和冷落后,倾向于把一切糟糕的境遇归因于自身问题,并且固执认为无法改变,也不愿意相信和接受外界友善的帮助和援助。
1.1.4 拟制亲情教育的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虚拟接触,先拉近心理距离,建立拟制亲人关系。清姐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后,转入所在社区接受为期三年的社区康复。工作人员阅读了清姐的档案资料,精心从社区志愿者目录里遴选出一对退休的老夫妻作为清姐的拟制亲人。老夫妻长期在国有企业做工会宣传工作,只有一个儿子已经出国定居,非常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听工作人员详细说明清姐的不幸成长历史,愿意担此责任。
为防止清姐直接拒绝,老夫妻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没有直接见面,而是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专门用毛笔字工整手写信,不断在信里表达了关注、接纳,营造温暖、诚恳、亲切的氛围,逐渐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半年之后,工作人员去清姐开的美甲店探视,发现清姐把书信按照日期顺序整整齐齐地放在盒子,在痛苦疲累时会拿出来看看。工作人员鼓励清姐给拟制父母回寄一张感谢卡片,清姐照做了,拟制亲情关系初步建立起来。
第二阶段:真实生活接触,互相帮助,增进关系。老太太不慎扭伤了脚,工作人员抓住时机亲自登门建议清姐与自己一起去探望老人。见面后老太太感叹自己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很可怜,希望今后清姐能经常来以缓解膝下无子女的晚年寂寞。清姐内心受到震撼,痛快答应。从此以后,老夫妻经常打电话叫清姐一起过来吃饭,聊天。清姐偶尔会带上五岁的女儿一起来,老夫妻对其百般疼爱,买了很多零食玩具,清姐十分感动。在互相帮助中,清姐深切感受到了自己被重视、被需要、被尊重。
第三阶段:打破坚冰,深度悉心交流,填补心灵黑洞。清姐渐渐敞开心扉,从表面客气礼貌变得越来越自由交流,会冒出“都是命不好”“谁叫我天生就是女孩”“我脑子笨,反正现在戒毒也戒不掉了”之类的自卑消极表达,认为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全都源于自己一无是处、没本事,夫家、娘家才看不起自己。这表明,清姐心理自我还十分弱小,十分敏感、自卑,自觉规避风险和挑战。老夫妻没有直接进行说教,而是经常讲述自己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艰难困苦,走过的弯路和人生的经验教训,和风细雨地植入了坚强、乐观、拼搏、勇敢的人生信念。对清姐经历的种种痛苦表达了心疼和关怀,耐心地教授她面临困难时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
第四阶段:孵化积极自我,勇敢脱离不良环境,走向新生。老夫妻对于清姐的一点一滴变化都及时作出反馈,时常赞扬其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聪明才智。每每聊到清姐还有一个可爱懂事的女儿时,老夫妻俩神情流露出欣喜和期待,希望小女孩能健康成长。清姐内在自我概念逐渐被孵化并茁壮成长起来。“我要给女儿做好榜样,再苦再难也好好培养她读书”。清姐终于下定决心,果断离婚,要彻底与过去告别。此时,清姐一向重男轻女的母亲去世,老夫妻劝说清姐去参加葬礼,停止抱怨亲生父母的种种冷漠。清姐表示,她已经感受到了自己身边环绕着一股尊重、信任、欣赏的力量,不断鼓励自己,自己过去对生活和自我的认识都很狭隘。今后要努力改变自我,对生活、对工作重新产生了很多美好的设想。显然,拟制亲情教育在清姐身上产生了明显效果。
2 拟制亲情教育运作的基本要点
从上述拟制亲情教育实施于清姐个案戒毒帮扶内在自我成长的过程,本文进一步提炼归纳拟制亲情的基本运作要点,大体有以下六点。
架藏是把选好的果实摆放在架上,每层厚度为3~4个果高,贮藏中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完熟和腐烂果实要及时处理,这样可贮一个月左右。架藏必须选择好的绿熟果实,精细挑选包袋,掌握适宜的温度(11~13℃)和相对湿度(80%~90%)。
2.1 拟制亲情教育主要适用于无亲可系的社区戒毒者
清姐的原生家庭和婚姻家庭都已经事实上名存实亡,不但无法提供亲情支撑作用,反而是将清姐推入绝境的元凶,甚至清姐从戒毒所出来后,越接触家属越痛苦,有可能绝望之下复吸。实践中,一些吸毒者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来后,回到社区,亲情关系彻底破裂,无家可归,无亲可系,原生家庭已经基本无法起教育和接纳作用。如果亲情教育一直缺失,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很容易为寻求温暖而重回“毒圈子”。拟制亲情教育主要是针对这类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专门开发的一种戒毒帮扶模式,围绕着帮助构建戒毒者与志愿者之间的情感链接纽带开展一系列活动,使戒毒人员感到自己身后也有亲情温暖,也被关爱关注,不再是孤零零的被遗弃者。
2.2 双向依存互补关系使戒毒人员感到别人需要我
拟制亲情教育的关键在于志愿者与戒毒者建立起亲切友善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仅仅是名义上的结对子帮扶关系,而是考察了双方的实际需求,营造出一种双向依存互补关系。案例中清姐与空巢老人夫妇需要养老情感慰藉,清姐需要关怀温暖,双方形成了实质上的互助关系。最值得关注的是,志愿者老人夫妇向清姐表达了自己需要养老精神慰藉的需求,让长期自卑的清姐在帮助老人夫妇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激发出自豪感和充实感,增强自信心。
2.3 营造使戒毒人员愿意改变的情感氛围
拟制亲情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主要以软方式营造情感氛围,表达爱,传送爱。戒毒人员往往很容易受到已有被污名化的先期经验、探访时间、地点、人员的精神状态、眼神、语气、外形等诸多直观体验的强烈影响,对于外界的信息极为敏感。拟制情感教育中的志愿者夫妇发挥自己擅长的交流方式,多挖掘戒毒人员清姐身上的优点,多次表示肯定,多赞扬女性的社会价值,用情感点点滴滴浇灌清姐原本缺爱干枯的内心,逐渐使其有能力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激励。
2.4 当成一种轻松过程,不刻意追求结果
拟制亲情教育虽然也是一种戒毒教育,但并不过分专注于结果,更强调戒毒人员开启新的自我成长过程。它实际上是帮助戒毒人员构建已经断裂的亲情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心理赋能。案例中的老夫妇包容清姐“戒毒人员”的不光彩身份,包容她过往吸毒经历,处处透射出尊重清姐尊严、创造力,相信她具备“自我实现”的动机和潜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戒毒人员挖掘积极、光明和正向的思想行动,把矫治当成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
2.5 掌握节奏,逐步推进
拟制亲情教育的核心在于以“情”动人,然而亲情培育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志愿者与社区戒毒者必须先由陌生人变熟人,不断经历互动探索,假以时日才能够建立情感联系纽带。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外界舆论和大众刻板印象给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带来了深刻心理压力,即使志愿者能够平等对待、无条件接纳,戒毒人员也很难迅速敞开心扉接受外界的关爱。构建、推进这种关系,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都需要保持极大的耐心,前期不可贸然登门访问,否则极易遭到戒毒者的激烈拒绝,以后再沟通就十分困难了。
2.6 精准把握关键时机
拟制亲情本身是在“舐犊情深”“寸草春晖”的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尝试构建的一种模拟父慈子孝的情感关系,通过亲情这一切入点,满足戒毒人员本身需要情感关怀的内在心理需求。若错过了最佳时机,则很难再与戒毒人员进行良性互动。选择逢年过节、戒毒人员本身或者孩子生日、老人或恩人祭日等关键的时间节点,及时探访慰问,唤起亲情记忆。抓住戒毒人员情感容易发生危机的关键点为突破口,及时提供帮扶,让其感受到关爱,精准推进拟制亲情关系。
3 拟制亲情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3.1 拟制亲情教育的优势
戒毒人员往往文化程度较低,法制观念淡薄,身体健康较差,整体认知理解。法治教育、思想政治学习、劳动教育等较为刚性的主流教育方式往往不适合认知理解水平较低的他们,也容易遭到各种变相抵触。拟制亲情教育更像是柔和的春风,以温和、安静的方式实施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它的运作不需要双方有高学历,通俗易懂,满足了人们与生俱来对情感的最基本需求。面对关怀与温暖,戒毒人员往往无法拒绝,每一个温暖细节都会引发无数联想和反思,有利于融化戒毒人员心中的坚冰。
3.1.2 因材施教,机动灵活,直击内心
从目前初步开展的拟制亲情教育效果来看,采用“一对一”的帮扶形式效果较好。为谨慎起见,“一对多”模式只限于书信往来,以书面文字进行交流,考虑到现实条件,尚未准许彼此登门见面,教育效果不明显。在“一对一”帮扶中,志愿者能够精准观察到戒毒人员的个性特征,根据其成长经历、文化程度、认知特点、优势与劣势,有的放矢地开展渗透式教育。这一过程并不预设中规中矩的教育流程,而是见缝插针、形式多样,通过点点滴滴生活琐事的互动,机动灵活地直接将温暖关怀送到长期缺乏关爱的戒毒人员心中。
3.1.3 连贯性与持久性
拟制亲情教育开启了以情感为交往载体的社会互动方式,双方并不以获取利益为目的。因情感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旦产生,往往具有较长的连贯性。它能够将戒毒人员与志愿者有效地牵连起来,形成相互情感纽带关系。即使将来戒毒人员已经完全戒除毒瘾展开新的生活,这种在人生低谷感受到人间温暖的他们也愿意长久保持下去,无形中为防止戒毒人员复吸又建立起了一道持久的“防火墙”。
3.2 拟制亲情教育的局限性
3.2.1 适用范围有限
拟制亲情教育只适用于那些内心还对亲情有渴望、有期待的戒毒人员,并不适用于所有戒毒者。尤其那些长期被家中长辈无原则溺爱的戒毒者,或者本身具有严重反社会人格特质的戒毒者,亲情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令其厌恶的羁绊,往往避之不及,甚至演变为用于敲诈勒索毒资的工具,并不能产生教育感化效果。
3.2.2 对志愿者的素养有较高要求
拟制亲情教育中扮演长辈角色的社会志愿人士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豁达的心胸,高度的耐心,睿智的处事能力,本身具有较多正能量,有较多时间和精力去关心戒毒者。这样的人士在现实中并不容易找到,所以,在现实中推广这一方法需要格外谨慎筛选合适的志愿人员。倘若不具备条件,宁缺毋滥,以防出现负面后果。
3.2.3 双方的拟制亲情关系需要外部条件支持
目前拟制亲情教育运作的主要方式是“长幼搭配结对子”,扮演长辈角色的一方持续输出关爱去温暖感化戒毒者,戒毒人员作为另一方体验爱、接受温暖。这种帮扶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很好,似乎只要双方愿意就能开展后续活动。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特殊的帮扶关系参与的人员并不限于志愿者与戒毒人员两方,其实还离不开其他人员的支持。在清姐案例中,即使老人一方能够无条件保持耐心宽容而毫不计较清姐作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本身存在较多人格缺陷和不良行为,但是如果老人的儿子强烈反对,老人是否能坚持初心不动摇值得思考。甚至儿子从国外回来定居,老人养老慰藉不再需要由清姐继续提供,双方形成的拟制亲人关系是否可以持续,其实都需要取决于诸多内部、外部条件。
3.2.4 只是一种辅助教育形式
拟制亲情教育是采用了再造亲情的方式对戒毒康复人员进行教育,本质是情感教育的拓展。它只是一种辅助教育形式,并不能取代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主流教育形式,对其效果要进行理性客观评估。应认识到,社区戒毒人员重新燃起生活信心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拟制亲情教育单独起作用。应当分清主次,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不得懈怠其他主流教育形式。
4 结语
本文所探讨的拟制亲情教育是一种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实施的情感为教化力量的戒毒帮扶方式,从初步的探索看,目前使用效果较好的戒毒人群主要为长期缺乏情感关爱而误入歧途的吸毒者,走的是先实践试点、后归纳概括理论的基本步骤。它植根于中国社会重视亲情的文化特点,发挥亲情深入人心的影响,采用春风化雨式的柔和方式取得戒毒人员的好感与信任,平等交流,使戒毒者感受到亲情与关爱,以达到对戒毒人员进行教育矫正目的,初步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建议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索推广。拟制亲情教育迈出了我国社区戒毒康复走本土化道路的重要一步,也是对《禁毒法》第十条“国家鼓励志愿人员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和戒毒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回应,对于进一步探索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社区戒毒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