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叙事文本中时间词语的篇章功能
——以《蛙》为例
2022-11-28林忠,杨月
林 忠,杨 月
(1.长安大学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2.长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任何人类的行为与活动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进行,时间具有定位(anchor)功能,是构成话语构建语篇的重要支点,因此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目前,汉语语言学家从句法角度对时间词语的界定及句法语义分类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如赵元任[1]、朱德熙[2]、邓守信[3]、陆俭明[4]等。另外从篇章层面对时间词语的研究也有所涉及,如杨同用和徐德宽[5]、匡鹏飞[6]、饶宏泉[7]31-37等,但总体来说不深入、不系统,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本文基于当代作家莫言的小说《蛙》自建一个小型封闭语料库,以篇章语法理论为框架,探讨时间词语的篇章功能,分析时间词语对篇章层次和语篇构建的作用。本文选择《蛙》为语料,是因为书中以乡村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讲述姑姑五十多年的妇产科工作经历,描述新中国实施计划生育国策的艰难历程,时间线索十分清晰,具有当代叙述文本典型性,适合时间词语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叙事文本中时间词语的篇章功能,以期为人工智能语言分析、理解和生成叙事文本提供启示。
一、时间词语的功能
李向农根据时点和时段的基本特性,分析了其表意功能。时点具有定位和定点的功能,定位指的是时点能够表示一个确定的时间位置,定点表示确定时间的起点或终点。时段具有指量和划界的功能,指量功能指时段可以表示某事所经历的时间量,划界功能指时段可以界定起点和终点[8]。胡培安从语义和句法角度研究了时间词语的表达功能:参照功能、测度功能、本体功能。参照功能指时间词语能提供时间定位,测度功能指可以计算出时间量度,本体功能指可以成为人们谈论和描述的对象[9]。郑庆君提出时间词语的显性表达法,不仅可以表示语句的先后时间,而且可以把多个连续事件统一在一个时间框架内,使语篇成为连续的整体[10]。杨同用通过分析时间词管界的方式和手段,指出时间词管界的层次使得语篇的时间线索清晰,文章脉络易把握[11]。
特定的某一种时间词语也得到了一些学者关注,杨同用、谢淑芬分析了表时间顺序的位序词语及其指序功能[12],徐赳赳提出时间连接成分具有启后性功能[13],金晓艳、马庆株考察了狭域篇章中时间连接成分的衔接功能[14],余东涛区分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和时间词,并将时间词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词类,讨论其句法功能[15]。这些文章研究了某一种具体的时间词,填补了汉语时间词研究的空缺,对于正确认识和运用时间词语有很大的意义。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研究了时间词语的功能,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但对时间词语篇章功能的研究少有涉及,缺乏系统的梳理与深入的探究。因此,本文选择当代作家莫言的作品《蛙》为语料,分析时间词语在叙事文本中的篇章功能。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因为本文仅研究叙事语体,因此话剧部分不在本文的分析范围内。在语料选择上,本文的时间词语指与“时”有关(tense-oriented)的表时间含义的词和短语,而与“体”有关(aspect-oriented)的时间副词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围。
二、时间的推进或回归
叙述文本中,时间词语表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使全文故事串为一条线索,文章层次更加清晰,使读者更容易理清故事情节。叙事文本中的时间向前推进,故事情节随之发展,这些不断推进的时间被称为参照时间[16]。时间推进指篇章中参照时间的动态更新,即后一个句子在前一个句子的时间基础上往前推进。时间推进不仅能够体现篇章中事件之间的动态时间关系,并且能够为研究语法项目的篇章功能提供帮助[17]。
段落中所有推进时间的小句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推进链。这条推进链中的时间词语能跨越小句,影响篇章的时间推进。而时间推进小句和非时间推进小句中都会使用时间词语,但时间词语的类型会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时间词语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饶宏泉首次提出了触发器(trigger)的概念,认为微观层面上,时间词语具有触发时间推进或时间回归(time regression) 的功能[7]36。下面将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蛙》中三类时间词语的篇章功能,分别是“后”类时间结构、“VP时/的时候”和定位时点结构(VP表示动词短语)。
(一)“后”类时间结构
第一类时间词语“后”类时间结构包括“后来”和“VP(之)后”,这两种时间结构都能引入新的参照时间,但有着不同的引入机制。“后来”本身就携带时间信息,属于直接引入参照时间,例如:
(1)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儿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18]7
(2)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18]6
例(1) 和例(2) 中的“后来”本身的语义就包含时间信息,因此它直接形成参照时间的更新。
“VP(之)后”结构中存在动词短语,是通过前文事件的结果状态形成参照时间,又通过时间构件“后”的附加,引入新的参照时间,属于间接引入。例如:
(3)大爷爷为这匹马动了手术,治愈后,成了夏团长的坐骑。[18]13
(4)白求恩牺牲后,大爷爷心中难过,生了一场大病,眼见着不行了,说想家想娘了。[18]12
例(3)中,首先大爷爷为这匹马动了手术,动手术后这匹马才能被治愈,因此“动手术”为“治愈”提供参照时间,时间自然地往前推进;其次,“治愈”产生的结果状态马儿康复了,也为这匹马成为夏团长的坐骑提供参照时间,时间构件“后”的附加能够凸显结果状态,明确表明接下来的事件发生在新的参照时间内,形成了时间推进。例(4)同理,“白求恩牺牲”为大爷爷难过生病提供参照时间,自然而然地推进了时间。因此“VP(之)后”照应性地从前文检索事件结果状态,为后续事件提供参照时间,并且凸显事件结果状态,具有启后功能,能够形成时间推进。由此得出“后”类时间结构能引入新的参照时间,触发时间推进,一般出现在时间推进小句中。
(二) VP时/的时候
“VP时/的时候”结构是通过时间构件“时”的附加引入参照时间,属于间接引入。它能够出现在时间推进小句,推进参照时间的更新。例如:
(5)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呵斥:回家割草去![18]6
(6)正在我胡思乱想时,船头上的高音喇叭突然响起来。尽管我知道喇叭要响,但听到这声音还是被吓了一跳。[18]110
例(5)中,事件“解”和补语“下”产生了结果状态,为下文“擦汗”提供参照时间。“时”的附加凸显了事件“擦汗”的发生时间,并和VP一起推进时间,为后续事件提供新的参照时间。例(6)中“正在我胡思乱想时”同理。因此“VP时/的时候”结构一方面借助VP推进前文时间,另一方面通过“时/的时候”的附加为后续事件提供时间定位,引入新的参照时间。时间推进小句中,“VP时/的时候”结构的功能是触发时间推进。
“VP时/的时候”结构也会出现在非时间推进小句中,例如:
(7)姑姑说大爷爷是在地道里为伤员做手术时,被敌人的毒瓦斯熏死的。[18]14
例子中的“在地道里为伤员做手术时”,虽然引入参照时间,但属于回溯性表达,回指过去某个时间,不能继续推进时间,因此非时间推进小句中,“VP时/的时候”结构的功能是触发时间回归。
(三)定位时点结构
有一种时点词语自身携带时间信息,能为所述事件提供定位,引入一个新的参照时间,这类时点时间词语被称为定位时点结构[7]36。这类时间词语可出现在时间推进小句中,例如:
(8)上午十点多钟,王仁美在她的两个堂妹陪同下,冒着大雨来到我家。[18]82
(9)傍晚时,姑姑过来吃饭。一进门就喊:姑奶奶驾到!怎么连个迎接的都没有?[18]84
例(8) 中的“上午十点多钟”和例(9) 中的“傍晚时”本身就携带时间信息,推进了参照时间的更新。因此在时间推进小句中,这类时间词语为篇章引入新的参照时间,把所述事件定位到全文时间线上,继续推进时间。总而言之,这类时间词的功能在时间推进小句中相当于触发器,触发时间推进。
定位时点结构还可出现在非时间推进小句中,例如:
(10)父亲端起一杯酒,咕咚干了,把酒杯往桌子上一墩,说,飞行员,是人中龙凤,当年你姑奶奶找那个男的,王小倜,站着像一棵青松,坐着如一口铜钟,走起路来虎虎生风……[18]36
(11)那时我才七岁,姑姑看我一眼,说,跟跑跑差不多大,就跟着你们的大奶奶和你们的老奶奶去了平度城。[18]26
例(10)中的“当年”指的是“姑姑”和“王小倜”谈恋爱的时候,是“父亲”在回忆过去。“当年”虽然自身携带时间信息,但是没有推进参照时间更新,指的是过去发生某事的时候。例(11)中的“那时”指的是“姑姑”去平度城的时候,是在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因此“当年”“那时”这类时间词语大多出现在非时间推进小句中,虽然引入新的参照时间,但回指过去的时间,因此无法推进时间。这类时间词语的功能是触发时间回归。
三、情节的转换
(一)情节节点标记
功能语言学提出,由于形式和功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句法位置不同导致语言形式的篇章功能各不相同[19]。时间词语出现的位置较灵活,当时间词语出现在主语之前时辖域广,能够对整个事件加以限定;出现在主语后时辖域较小,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仅对动作加以限定。试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12)他当时在县一中上学,他们的从苏联留学回来教俄文的老师戴着一块手表。[18]27
(13)当时村支书袁脸的老婆正在胶河边洗衣裳,她亲眼看到姑姑从那座狭窄的小石桥上飞驰而过。[18]16
例(12)中的“当时”位于主语之后,修饰小句“在县一中上学”,辖域较小,叙述的对象仍然是“我大哥”。而例(13)中的“当时”位于句首,主语之前,修饰整个句子,对整个事件加以限定,并且前面的句子客观描述事件,叙述姑姑从乡卫生所到村里所用的时间,后面则用“当时”叙述袁脸老婆看到的场景,从侧面角度说明姑姑的速度,因此实现了情节转换;同时,此处的“当时”兼具触发时间回归的功能。
Chafe提出英语叙事者更注重时间线索的表达,借助时间词语可达到情节转换的目的[20]。汉语中也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叙事语体中时间词语作状语位于句首时是饰句副词,往往用于场景转换相关处,成为情节节点标记[21],如例(13)。再如:
(14)此时天色已暗,母亲点起家里所有的灯,剔大了灯草,都端到牛棚里。[18]24
(15) 起初我一路小跑,想在兔肉未凉前赶到。但跑了一会儿,便双腿发沉,肚子里隆隆地响,浑身冒冷汗、头晕眼花。[18]45
(16)那时我已经五岁,经常听到大奶奶过来跟我奶奶议论姑姑的婚事。[18]23
例(14)中“此时”作状语位于句首,是饰句副词。前面叙述姑姑的情绪,后面则叙述母亲的行为,“此时”位于场景转换处,有标记情节节点的作用。例(15)中的“起初”之前是客观事实,之后则是我送兔肉的过程,情节进行了转换,例(16)中的“那时”同理,都是情节节点标记,实现了情节转换。
(二)事件进程标记
有一些时间词语位于句首,韵律独立。韵律独立的饰句副词辖域更大,且能够标记事件进程,具有更强的篇章功能。例如:
(17)一会儿,我们就看到,一个黑乎乎的,用头、尾、双翅的灯光勾勒出了大概轮廓的大家伙,出现在光柱里。[18]32
例(17)中的“一会儿”能更加体现事件发展的重要节点,并且“一会儿”前面叙述探照灯亮起后的情形,属于事件过程,后面叙述事件结果,探照灯亮起后,过一会儿就看到了飞机,因此“一会儿”表达了事件进程,标记了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再如:
(18)有一天,这两个叫花子,一个手持柳木棍子,一个攒着一只破鞋子,联手打秦河,打得很凶,秦河不还手,只是频频地说:
好哥哥们,你们打死我,我要感谢你们。但你们不要吃青蛙……[18]62
例(18)中,前面先介绍高门和鲁花花这两个乞丐,之后叙述某一天发生的事情,这里韵律独立的“有一天”之后叙述了具体事件,切分出故事的情节层次,具有标记情节节点,标记事件进程的作用。
因此,时间词语作状语位于句首时是饰句副词,用于场景转换处,是情节节点的标记,能够实现情节的转换,而韵律独立的时间词语用作饰句副词,篇章功能更强,不仅是情节节点标记,而且是事件进程标记。
四、前背景信息的切换
交际行为中,说话者为保证语篇信息流的连贯畅通,会对信息的显著性做出调整,即一部分信息被处理为前景信息(foreground information),一部分信息被处理为背景信息(background information)。Hopper最早在篇章研究中运用了“前景/背景”理论,他认为前景信息在叙事语篇中构成事件主线,直接描述事件进展。背景信息则围绕事件主线进行铺排,衬托或评价[22]。Tomlin也提出在语篇层面上,背景信息只是为语篇的展开设定情境或提供预设信息,为前景信息服务;而前景信息在语篇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23]。叙事文本中,事件的发生有先后关系,也有同时关系,但是在叙述时,它们都只能以线性排列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中,且不是所有的事件、相关信息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写作者为了突出强调重要信息并保证信息流的连贯,往往将不属于语篇宏观结构的事件和信息处理为背景信息或预设信息。
写作者根据写作的意图或主题来合理地编排信息,既要保证语篇的信息连贯,又要使语篇中的前景信息和背景信息反映语篇中信息的主次。这时他们会选择插叙、倒叙、补叙等写作手法叙述不是主要事件但对故事发展起铺垫或衬托作用的次要事件。虽然采用这些特殊写作手法的段落本身也是按时间顺序往前推进的,但它们并不是全文的主要时间线,而是辅线。事件主线构成了前文的前景信息,辅线则构成了背景信息。时间词语能帮助实现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的切换,能更清晰地划分出文本的时间层次。小说《蛙》以乡村卫生院妇产科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故事主线,讲述新中国60年的生育史。全文有五处插叙,都使用时间词语实现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的转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介绍其中两例。
(一)前景信息切换成背景信息
文中第一章第七节中讲述了与姑姑恋爱的飞行员叛逃台湾的故事,时间背景是1960年,位于故事的主线,因此属于前景信息。接下来第八节则讲述了四十年之后,“我”的侄子象群被“招飞”的故事,位于故事的辅线,属于背景信息,仅仅对故事主线起衬托铺垫作用。此处在叙事主线上插入了一个具有回忆性质的片段,用表示时间含义的词语来引入插叙部分,因此“四十年之后”是主辅线切换的标志,同时也是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切换的标志。
(19) 第一部 七
在一九六零年下半年,也就是我们吃煤块之后不久,曾传出了姑姑即将与那个飞行员结婚的消息。
但这事儿后来就没了消息,姑姑也好久没有回来了。
……
我姑姑那个飞行员……驾飞机叛逃了……
第一部 八
四十年之后,我大哥的小儿子象群被“招飞”,虽然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许多当年神圣得要掉脑袋的事物,如今都成为笑谈;许多当年令万人仰目的职业,如今也都成了下九流,但“招飞”依然是一种令家族兴奋、邻里羡慕的大喜事。为此,已从教育局长位上退休的我大哥特地回村设宴,招待亲戚朋友,以示庆贺。
……[18]33-40
(二)背景信息切换成前景信息
例(20)第一章第九节的时间背景仍然是四十年之后,叙述“我侄子”打听王小倜的故事,因此,这里仍然是背景信息。第十节则又回到故事主线,讲述姑姑重回公社卫生院妇产科工作,与黄秋雅发生冲突的故事,这是姑姑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属于前景信息,因此“1961年春天”是背景信息切换成前景信息的标志。
(20) 第一部 九
先生,第二天,我侄子骑着摩托车,从县城里专程回来,让我父亲带他去姑奶奶家,探听王小倜的事。我父亲为难地说:还是别去了,她也是奔七十岁的人了,这辈子不容易,那些陈年往事,抖擞起来伤心。再说,当着你姑爷爷的面,她也不好说。
……
第一部 十
1961年春天,姑姑从王小倜事件中解脱出来,重回公社卫生院妇产科工作。但那两年,公社四十多个村庄,没有一个婴儿出生。
……[18]41-45
因此,小说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未按照事件实际发生顺序排列,而是颠倒时序,采用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对小说进行艺术处理,由此对事件主线加以补充说明,此时会使用时间词语直接引入插叙部分,时间词语就实现了主辅线的切换和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的转换。
五、时间框架的构建与解释
时间词语作为一种语言资源,其最基础的功能就是提供时间信息,如上文提到的定位功能和指量功能,而说话者或叙述者对于时间词语的特殊运用和强调使得时间词语除了发挥基础功能以外,还在语言中发挥不同的作用。Wu提出在口语会话中,时间词语除了提供特定的时间信息以外,还在叙述开始之时,就建立一个时间框架,用以说明叙述事情所发生的时间[24]518。时间框架可以为叙述的事情提供时间轴上的定位以及明确时间范围[25]。叙事文本中,时间框架的构建同样为接下来的语篇设定时间范围。
(一)时间框架的构建
时间词语一般用于语篇叙述部分的开始,以此建立一个全文的时间框架。之后语篇叙述过程中,说话人需要转换时间框架或要使之更加精确时,再次使用时间词语进行标记[24]534。如下例中:在叙述开始时,叙述者使用“1953年春天时”这个时间词语构建一个时间框架,说明“我们那儿的妇女对新法接生有抵触想法”的时间。“1961年春天”为“姑姑重回公社妇科院工作”构建时间框架。
(21)1953年春天时,我们那儿的妇女对新法接生颇多抵触。[18]15
(22)1961年春天,姑姑从王小倜事件中解脱出来,重回公社卫生院妇产科工作。[18]44
叙事语篇中,时间框架的构建以事件为核心。因此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会根据事件的推进转换时间框架。“一个月后”为接下来的一系列事件“收到母亲逝世的电报”“请假”“递交转业报告”提供时间框架。接下来叙述母亲葬礼后,父亲劝说“我”再找个老婆的事情,因此叙述者使用“母亲安葬后那天晚上”转换时间框架,表明事件的推进,也显示出了事件的推进。
(23)一个月后,又一封电报到来:母亡速归。我拿着电报去向领导请假时,同时递交了一份请求转业的报告。[18]147
(24)将母亲安葬后那天晚上,月光皎洁,院子里一片银辉。女儿睡在梨树下一张草席上,父亲挥着扇子,替她驱赶蚊虫。[18]147
(二)时间框架的解释
时间框架构建之后,叙述者出于对时间信息的强调,为了对时间框架进行更细致的规定,会连续使用两个时间词语。
(25)在一九六零年下半年,也就是我们吃煤块之后不久,曾传出了姑姑即将与那个飞行员结婚的消息。[18]33
如上例中,“姑姑即将与那个飞行员结婚的消息”是在一九六零年下半年传出的,第一个时间词语“一九六零年下半年”已经明确了事件的时间定位,构建了叙述事件的时间框架。叙述者在这个确定时间的后面使用了一个模糊时间“我们吃煤块之后不久”,使得读者对事件发生的时间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且与前文叙述的事情吃煤块关联起来,使得读者对于叙述语篇的整体能够进行一个宏观的把握。
同理,下例中,叙述者为“姑姑带着小狮子来村里普查身体”建立一个时间框架“1966年春天”,为了使读者对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更加清楚,使用了第二个时间词语“清明节那日上午”,对时间框架进行了精确的说明。
(26)1966年春天,清明节那日上午,姑姑带着她的徒弟——我们当时只知道她的外号叫“小狮子”——一个年约十八、满脸粉刺、蒜头鼻子、双眼间距很宽、头发蓬松、个头不高、身材相当丰满的姑娘,来村里为育龄妇女普查身体。[18]51
叙述者构建时间框架时也可能先使用模糊的时间词语,再使用确定的时间词语,如下例中,叙述者说明陈额被押回的时间是在解放后,这就完成了时间框架的构建,接着“1951年”再次提供时间框架信息,使时间信息更为精确,读者对于事件的时间定位更为清楚。
(27) 解放前陈额跑了,解放后,大概是1951年,袁脸带着两个民兵,去东北把他押了回来。[18]10
以上三个例子都证明叙述者通过一个时间词语构建时间框架,再使用另一个时间词语对时间框架进行更为精确的解释与说明。通过观察这几个时间词语可以发现,“一九六零年下半年”“1966年春天”“解放后”的时间范围均大于“吃煤块之后不久”“清明节那日上午”“1951年”,因此进行时间框架的解释时,使用的时间词语是大范围时间词加小范围时间词。
六、结语
时间词语对篇章理解和意义表达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时间词语,文章层次更加清晰,有助于人工智能对汉语叙事文本时间连贯机制的深度学习,从而实现计算机理解和生成自然语篇。本文基于汉语篇章理论框架,从三个方面分析时间词语的篇章功能。时间词语能够为读者再现篇章中的事件提供提示,也可标记时间间隙和话题转换。时间词语可以为篇章引入新的参照时间,作用相当于触发器,能够触发时间推进或时间回归;并且时间词语作状语位于句首时能够实现情节转换,具有标记情节节点的作用,而韵律独立的时间词语还能标记事件进程。时间词语能够直接引入插叙部分,衬托故事主线,完成前背景信息的切换。此外,叙述者以“事件”为核心,构建时间框架,并随着事件的推进,对时间框架进行转换,或根据特殊目的对时间框架进行解释说明。
本研究只是对与“时”相关的时间词语在叙事语篇中的篇章功能做了探究,而与“体”相关的时间副词的篇章功能及其二者在各类语篇中的互动关系,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