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探究

2022-11-28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大学生

方 瑞

(1.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无数先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运用于革命斗争实践,在艰辛探索中孕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必然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诠释者和发扬者。

一、新时代高校弘扬红色文化的本然价值

红色文化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蕴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1]。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应对多元化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冲击。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各种事物的价值判断还不够成熟,普遍缺乏对互联网信息的筛选甄别能力。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精神成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高校面临着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争夺的强烈挑战。思想开放、追求个性的当代大学生并不乐意端坐在教室里接受无趣的“填鸭式”教育,教育者需要顺应时代的迅猛变化和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谋求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创新,宣传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熏陶,将红色文化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需要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提高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自觉走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前列,将坚持不懈、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落实到个人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和时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当代大学生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习革命先烈崇高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信仰,通过红色文化学习革命斗争历史,更加珍惜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滋养

“红色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观念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革命军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涵养忠诚刚强的崇高品格与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革命红旗能够长久屹立而不倒,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信仰与忠诚。广为传颂的红色历史故事展现出仁人志士坚贞不屈的坚定信念、任劳任怨的优良品质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红色基因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涵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一脉相承,应将两者有机融合。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民大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新时代风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引领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本质特征,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把握正确方向,坚定前进道路,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基因,不断汲取红色精神钙质,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艰苦卓绝的斗争意志,发挥地方红色文化引领社会思想潮流的应有文化功能。

(三)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军事等联系日益紧密,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日趋频繁,多元文化具有更广的传播范围与更快的传播速度,文化的冲击也削弱了各国自身独特文化的威望。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西方节日、海外代购、出国留学、出境旅游等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热门话题,西方文化以各种方式进驻中国人的精神场域,部分人出于好奇心等原因纷纷学习效仿,从而漠视自身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文化多样性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程度和认同状况受到一定影响,他们受到当下风靡的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强烈撞击。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在一定范围还普遍存在,外在因素是导致红色文化渐趋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大学生群体推崇西方文化,乐于传播西方价值观念,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缺失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导致个人主义泛滥。“一些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对红色文化产生了认同危机,他们的理想信念模糊了、社会责任感下降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淡化了,而这些‘虚脱’的精神元素恰好是红色文化的本质内容和价值指向。”[3]在多样化文化交融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自身优秀文化基因的独特地位,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提振文化自信力,有效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碰撞的全面挑战。

二、高校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的实然困境

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蕴藏的深厚价值,弘扬红色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力量,不断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各地高校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教育,探索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创新发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从当前的红色文化教育现状来看,仍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一)红色基因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受到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历史文化学习多注重知识的简单记忆,识记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识记得越准确,考试的分数越高。当前大学生习惯于对知识摄入过程的无限简化,浮于浅层知识的学习,暴露了当今文化教育的不足,没有达到思想教育内容内化的根本目的,难以达到思维创新与思想开解的教育目标。许多高校对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性认识不够深刻,对待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具有不平衡性,多数仍停留在教育内容书面化阶段,文化内在价值的挖掘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教育模式多停留在以课堂教育为主要模式的基础阶段,流于形式的实践教育难以切实发挥作用,虽然能够引导学生认知一部分革命历史,却无法展现出红色文化所具有的吸引力,制约了红色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为此,高校有必要重视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促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课余学习与日常生活,从而引导红色文化汇入学生群体的主流思想意识,及时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二)红色文化的学习自主性有待提高

青年时代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没有经历过革命洗礼的新一代,如何理解和领会红色文化的精髓,这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红色文化学习情况的调查了解到,学生接触的红色教育形式多为学习必修课程、观看纪实性革命题材电影、实地参观革命历史遗迹等形式,可采用的资源仅限于红色书籍、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遗存等方面,教育形式的单一化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动感知。地方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素材,高校可以将红色故事引入思政课堂,发挥地域文化的亲近感,促进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可以创新和丰富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告别简单说理方式,充分采用交流讨论、视频制作、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主动与教师联合进行学术课题探究,发散活跃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

(三)红色资源的整理利用有待加强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先烈们,一些革命老区大力兴建烈士陵园、纪念馆、纪念碑等建筑设施。随着年代的推移,各类场馆面临着布展陈旧,各类保障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的难题。部分图书馆的革命历史藏书种类单一,出版年代久远,鲜有人问津而被迫下架,部分专业类学术研究著作无处可寻。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分布地区不均匀和时间跨度大等特征,有些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且利用充足,而有些地区甚为薄弱,这些情况给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带来了困难。有些革命传统教学培训机构接待任务繁重,相关教学人员多为近年招聘和选聘,均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教员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学术研究能力不强等问题,且出现人才流失严重等情况,专业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一些党政研究部门虽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充实师资,但高水平教学研究人员依旧严重缺乏,红色文化研究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金寨县为加强红色文化研究,与安徽省社科办联合面向全省发布皖西红色文化专项选题,连续两年在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设置皖西红色文化研究专项。

三、高校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必然路径

红色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特色和鲜明的时代价值,高校应该培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发挥红色精神食粮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养,把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一)建设红色文化实践平台

红色旅游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青年学生可以通过红色之旅了解革命历史,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寓思想道德建设于文化娱乐、观光游览的切身感受。应该提高红色文化宣传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将3D、4D等技术手段运用于红色遗址、纪念馆,通过参观革命博物馆、革命旧址、历史遗迹等形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贴近、感悟红色文化,深入理解红色精神。为高校红色文化学生社团提供学习资源和资金支持,搭建红色文化教育自我成长、自我服务平台,鼓励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经典,发挥红色文化在繁荣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依托党建、团建等组织教育工作,构建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机制,邀请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先进模范人物走进校园,引导大学生了解红色传统,体会新时代革命精神内涵。加强对革命老区资源开发的政策倾斜,加大红色旅游产业开发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振兴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红色旅游等经济效益更多地惠及民生,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助力革命老区早日脱贫。

(二)建构红色文化课程教育体系

红色文化具有大众化、通俗化和广泛的可接受性等特点,提炼红色文化蕴涵的精神内涵,从理论角度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转变红色文化教育理念,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宣传红色文化,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通过课程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将红色文化素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播下红色基因的种子。高举传承红色文化的鲜明旗帜,把红色文化学习与历史时代发展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引导大学生感知红色文化,解析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新内涵新变化。在对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时代精神,以红色资源本身独特的底蕴结合时代精神,使其“现代化”,这样高校才能更好地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结合革命人物、革命物品、革命事件和新时代文化传播特点,有针对性地发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诠释好红色文化的创新理念和历史使命。

(三)建立红色文化传承研究基地

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协作机制、设立创新试点等方式,发挥高校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以及相关课题的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精神要义。依托高校师资力量,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学术资源优势,组织中共党史研究方向的师生开展红色文化研究,遴选红色文化选题作为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将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特色教学课程。党校等教育培训机构选派教师到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讲学交流、科学研究工作,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加强与地方党史研究机构的联系,选送教师到研究机构和党校挂职锻炼,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和教学工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红色文化研究课题的发布和申报工作,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科研教育工作的投入,构建双向互动共赢发展模式。高校组织党员师生赴革命老区参加相关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和各类社会实践等活动,学术期刊开辟红色文化研究专栏,刊发推介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推动红色文化的理论创新研究工作。

(四)营造红色基因传承社会氛围

目前红色文化教育多为有组织的活动,在公职人员和大中小学生等群体中的开展较为广泛,接受红色教育的受众人群和阶层还有一定的片面性,势必造成某些社会群体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各级政府通过加大对红色革命基地保护建设和红色文化研究的投入,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研发红色文化产品,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实践性创新与全方位发展,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文化传承的独特价值。互联网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应加强“互联网+”红色基因传承建设,依托新兴媒体,运用微信、QQ、微博、短视频等自媒体开展宣传,搭建网络教育信息平台,通过各种渠道参与红色文化推介活动。营造高校红色文化校园氛围,把革命斗争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在校园传播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思想觉悟和思想素质,形成全民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风气,形成传承红色基因的社会文化环境,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每一个公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效利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提高红色文化传承水平,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红色文化建设涉及民族精神的建构,应将红色文化传承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从更深更高层次地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大学生
红色是什么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红色在哪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