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祖宏教授基于“和法”思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2022-11-28韩壮臧雪靳霖溪王华宁

中医药信息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焦行气胃脘

韩壮,臧雪,靳霖溪,王华宁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龙祖宏,男,广西桂林人,云南省荣誉名中医,全国第二、三、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六十余年。龙教授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基于“和法”思想,逐渐形成了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学术见解,创立调胃消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辨治FD之经验总结整理如下。

1 FD概述

FD 是指具有上腹部饱胀感、上腹痛、早饱感等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所解释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在我国,约有50%以上的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被确诊为FD[1],因其症状多、易反复等特点,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目前,西医对FD 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抗幽门螺杆菌、抗焦虑和抗抑郁等药物治疗,但长期或大量使用上述药物,会表现出多种不良反应,并且停药后症状易复发[2]。

中医学依据FD 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胃痞”“胀满”“积滞”等范畴[3]。《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其脏脾……其病流满否塞,从木化也”,从天人合一、五行制化的角度指出:“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不能被打破,若土运不及,而从木化,则生胀满、痞塞不通等症。龙祖宏教授认为此病多因脾胃虚弱,湿浊内生,郁久化热,阻滞中焦气机所致,病位在脾、胃,却和肝密切相关[4]。

2 “和法”概述

“和”有平衡、和解之意,中医学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颇深,在治疗疾病时讲求“调和”,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状态。张景岳对“和法”高度概括,指出“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即调整机体之一切不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泄之”,对广义“和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清代程钟龄则将“和法”作为八法之一,指出“和法”不同于“汗法”“吐法”“下法”“清法”“消法”等专于攻邪,亦不同于“温法”“补法”等专于补虚,而是平调阴阳、寒热,补泻兼施,虚实相顾,对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病症有显著疗效[5-6]。

龙祖宏教授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对“和法”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临床遣方用药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作为指导,倡导“培补脾土,顾护中焦”的治疗思想,指出“脾宜健,胃宜和”。脾升胃降,可使全身气机顺畅,脾升则肝肾之气亦升,胃降则心肺之气亦降,全身气机条畅,则病乃去。其临床用药既无大补大泻,也无大热大寒,总以顾护脾胃为要,时时不忘“中庸”之法,貌似平淡,却无一不体现出龙祖宏教授“以平为期,以和为贵”的“和法”理念[7-8]。

3 以“和”钻探病机

龙祖宏教授基于“和法”思想治疗FD,他认为此病病机之根本在于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气机不畅。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升降失常,以致湿浊内生,湿郁日久化热,阻滞中焦气机而发为此病[4]。脾胃乃“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纳运相合,才能在人体进食后完成消化和吸收的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营养供给。若二者功能失常,升降失序,则易导致传导发生障碍,在脾则运化失职,在胃则气机郁滞,进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

龙祖宏教授指出,痞满发病不外乎虚实两端,《景岳全书·痞满》云:“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他认为,发于实者,或因感受外邪,邪气侵袭入里,阻碍中焦气机;或因饮食不节,食滞胃脘;或因湿邪内阻,郁而化热,内蕴中焦;或因情志不调,肝气不疏,致中焦被遏,气机郁滞而生痞满。发于虚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劳欲久倦,致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畅而生痞满[9]。

《临证指南医案》曰:“肝木宜疏,胃府宜降,肝木肆横,胃土必伤”。木土两脏气血相关,生理病理相互影响。肝主疏泄,可助脾升胃降,若肝气受阻,则可横逆犯胃,出现“木不疏土”,致脾胃升降失常;若中焦虚弱,气机不畅,亦可致木失所养,气机壅滞而生痞满。《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龙祖宏教授治疗此类病症时,重视肝脾两脏“肝木疏脾土,脾土营肝木”的关系,遵循“治胃必佐泄肝,泄肝必兼安胃”的原则,把“肝胃同治、肝脾同调”作为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常将健脾益胃之品与疏肝理气之品合用,以求肝脾同调、木土相宜,达到“以和为贵、以平为期”的“和法”境界[10]。

4 调脾胃,畅气机,以通为要

龙祖宏教授明辨病机,妙施“和法”,创立调胃消痞方治疗FD。调胃消痞方的创立,来源于龙祖宏教授60多年来治疗FD 的经验总结,是运用“和法”思想,谨守“中庸”之道的集中体现之一。本方以四君子汤合金铃子散为基础,加用健脾、行气、化湿之品而成,具有疏肝行气、健脾消痞的功效,全方由党参、炒川楝子、茯苓、麸炒白术、醋延胡索、紫苏梗、麸炒枳壳、竹茹、蒲公英、麸炒薏苡仁、炒神曲、甘草组成[4]。

方中党参性平,补脾胃之气;川楝子炒用以折其寒性,其善入肝经,可疏肝气、泻肝火,二者共为君药,一补一泻,调和肝脾,体现“和法”之妙。茯苓、麸炒白术健脾祛湿,更加益气助运之力;醋延胡索辛苦而温,行气活血,长于止痛,三者为臣,共助君药疏肝健脾、行气止痛。紫苏梗宽中行气,麸炒枳壳善行脾胃之气,二者相配,以行气消胀,使气行则湿化,湿去则热无;竹茹清热化痰,蒲公英解毒、清热功能为强,麸炒薏苡仁健脾祛湿,三者伍用,是龙祖宏教授清热除湿的常用组合;炒神曲健脾消食和中,此六味为佐,加强全方行气、清热、祛湿之力。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纵观全方,脾土肝木,共补共疏,气机湿热,共行共清,用药无奇,却各行其道,标本兼顾,尽显龙祖宏教授之“和法”思想。

5 验案举隅

5.1 肝郁脾虚型FD

张某,女,39 岁,公司职员,因“胃脘部胀满不适3年,加重1 个月”于2021年4月12日前来就诊。患者3年前因日常工作较为繁忙,饥饱失常,渐感胃脘部胀满不适,伴嗳气、纳差等症,行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腹部彩超未见异常,14C 呼气试验阴性。曾间断服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铝碳酸镁片、舒肝和胃颗粒”等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1 个月前因与同事争吵后,胃脘部胀满不适复发加重,故来门诊就诊。现症见:胃脘部胀满不适,尤以餐后明显,伴纳差、恶心、干呕、嗳气等症,善太息,难以入睡,大便稀溏,日2次,无黏液、脓血,性情急躁易怒。查体:一般情况可,面色萎黄,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肠鸣音正常。舌淡,苔腻,脉弦细。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胃痞(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行气、健脾消痞,方选调胃消痞方加减,组方:党参30 g,醋延胡索15 g,麸炒白术15 g,茯苓15 g,紫苏梗15 g,麸炒枳壳10 g,桔梗10 g,炒川楝子5 g,蒲公英10 g,麸炒薏苡仁15 g,佛手10 g,砂仁10 g,炒神曲15 g和甘草5 g。3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2021年4月15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胃脘部胀满不适、嗳气减轻,善太息、纳眠差改善,大便稍稀,日1 次,无黏液、脓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守上方,加柿蒂15 g,取其降气和胃止呃之力;加炒麦芽、炒谷芽各30 g,以达健脾开胃消食之功。5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2021年4月20日三诊:服上方后,患者胃脘部胀满不适、呃逆仅在进食后出现,善太息,饮食增加,精神可,大便正常,日1次,无黏液、脓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患者进食后仍感胃胀满、呃逆,善太息,故上方去麸炒川楝子、蒲公英,以防苦寒败胃;加醋香附15 g,以疏肝理气消痞。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1 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诸症明显缓解,故未来就诊;3 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饮食如常,停药期间胃脘部胀满不适等症未再发。

按语:该例患者以“胃脘部胀满不适”为主症,四诊合参,当诊为中医之“胃痞”范畴。《景岳全书·痞满》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病”“饮食偶伤,致为痞满”,指出了本病可因情志失调,肝气上逆所致,也可因饮食不节而致。李东垣《兰室秘藏》曰:“脾胃之气虚弱……聚而不散,而成胀满”,进一步说明本病的基本病机总属脾虚气滞。上述病案中患者长期工作劳累、情志失调、饥饱失常,致肝郁气滞,横犯脾土,日久出现脾胃受损。肝主疏泄,疏通全身之气机,若肝气受阻,则可横向犯脾,影响中焦气机的升降,形成肝郁脾虚之证。中焦气机不畅,则见胀满不适;胃失和降则嗳气频发;脾虚运化失司则纳呆便溏。龙祖宏教授以四君子汤为底,重用党参、麸炒白术,取其益气健脾之功;更加醋延胡索、佛手、炒川楝子以疏通肝气,炒川楝子不可过量,恐苦寒之性更伤脾胃,全在调和肝脾,以求“和”之道。麸炒枳壳、紫苏梗行脾胃之气,使“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桔梗开宣肺气,更助气机之升降;蒲公英、麸炒薏苡仁清热祛湿,防中焦湿阻郁而化热;砂仁、炒神曲开胃消食。二诊时患者胃脘部胀满不适、嗳气减轻,善太息、纳眠差改善,大便稍稀,总属脾胃仍虚,气机不畅,故守上方加柿蒂15 g,取其降气和胃止呃之力;加炒麦芽、炒谷芽各30 g,以达健脾开胃消食之功。三诊时患者胃脘部胀满不适、呃逆仅在进食后出现,善叹息,饮食增加,精神可,大便正常,故守上方去炒川楝子、蒲公英,以防苦寒败胃;加醋香附15 g,以疏肝理气消痞。全方切合病机,用药精炼,故疗效明显。

5.2 肝郁脾虚夹湿热型FD

王某,男,47 岁,因“反复胃胀、胃灼热痛3年”于2021年6月13日前来就诊。患者3年前因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后出现胃胀、胃灼热痛等症,未予重视,后出现黑便,在我院就诊,行胃镜检查示“胃溃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4C 呼气试验阳性。予标准四联抗HP 治疗,但患者未按疗程用药,停药后胃胀、胃灼热痛等症复发,又至外院就诊,行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14C 呼气试验阳性。予抗菌治疗(具体不详),之后2年内多次行抗HP 治疗均未成功根除。近2 周患者因胃胀、胃灼热痛反复前来就诊,再次行14C 呼气试验仍为阳性。现症见:餐后胃胀,胃灼热痛,嘈杂吞酸,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周身乏力,大便不爽,日2次,量少难解,无黏液、脓血,小便黄。查体:一般情况可,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肠鸣音正常。舌边尖红,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胃痞(肝郁脾虚夹湿热证)。治以行气健脾、清热化湿,方选调胃消痞方合三仁汤加减,组方:党参15 g,醋延胡索10 g,麸炒白术15 g,茯苓30 g,紫苏梗15 g,炒川楝子5 g,蒲公英15 g,麸炒薏苡仁15 g,豆蔻5 g,苦杏仁10 g,布渣叶10 g和甘草5 g。3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2021年6月16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餐后胃胀缓解,胃灼热痛、嘈杂吞酸减轻,仍口干苦,不欲饮食,大便不爽,日2 次,无黏液、脓血。舌淡红,有齿痕,苔薄黄,脉滑微数。效不更方,继予上方5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2021年6月21日三诊:服上方后患者餐后胃胀明显缓解,胃灼热痛、嘈杂吞酸缓解,无口干苦,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滑。守上方,党参加至30 g,以增强益气健脾之力;加黄芪15 g,以增强全方补气之功;蒲公英用量减至10 g、布渣叶用量减至5 g、去炒川楝子以防过用伤正。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2 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饮食、二便如常,胃胀、胃灼热痛等症未再发,14C呼气试验阴性。

按语:《证治汇补》曰:“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分消上下,与湿同治”,提出中焦郁有湿热,阻滞气机而致痞病的可能。《医学正传》又云:“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冷生凉,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此患者因过食辛辣油腻,酿生湿热,败伤脾胃;脾胃受损,则运化不行,加重湿热滋生,湿热阻滞气机,故胃胀不适,灼痛难忍。患者初诊纳食不佳,周身乏力,舌红苔黄,但齿痕明显,龙祖宏教授明辨脾虚为本,气滞、湿热为标,故以调胃消痞方为底健脾行气,合用三仁汤清热化湿,初诊减少全方补药用量,先以大量行气、清热、化湿之品解患者不适之急,后加大补虚之力,旨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方中党参、麸炒白术健脾为主;茯苓亦可祛湿;醋延胡索、紫苏梗、炒川楝子三者行中焦及肝脾之气,气顺则可推动湿热运化;蒲公英、麸炒薏苡仁、豆蔻、苦杏仁清热化湿,以治标为主;布渣叶消食化滞、清热利湿,是龙祖宏教授治疗脾虚而生湿热的常用药物;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健脾、行气、清热、祛湿四法同治,本虚标实兼顾,“和”而治之。二诊时患者诸症大减,故效不更方。三诊时患者气滞、湿热已祛,此时温补不易生滋腻,故龙老增加补气健脾之品,从补虚入手,防气滞、湿热再生。纵观全方,龙祖宏教授辨机准确,标本虚实处理得当,故疗效明显。

猜你喜欢

中焦行气胃脘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