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22-11-28何跃芳余梦婷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丧偶陪伴子女

何跃芳 余梦婷

杭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近年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老年人口在逐年增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1],2020年末我国年龄60 岁及以上者已达2.64 亿,占总人口的18.7%,与2010年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 个百分点。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 亿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 亿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 个百分点,城镇的人口显著多于乡村人口。 我国的老龄化常与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相伴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日趋削弱,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去往城市发展,农村老年人人口增多[2]。随着农村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孤独感是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常常导致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等不良后果[3]。有研究者发现,独居生活会影响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使其患心理疾病的概率增大[4],农村丧偶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人群,且居住环境特殊,孤独感对其身心影响更大。 因此,在农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现状下,关注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十分必要。

1 孤独感的概念

在国内,最初出现“孤独”这一词汇是在医疗行业[5], 有研究者把孤独感理解为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由于日常社交活动参与较少,导致老年人在情感获得上有所欠缺[6]。 国内学者[7-8]对孤独感定义的方式虽不同,但均认为孤独感是个体主观层面上的负面情感体会,与个体内心情感表达和日常人际交往沟通及障碍有关[9]。

在国外,“孤独”体现了人们现实的与内心期待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落差,它是能够体现个体在社会中生活经历的一种主观概念[10]。 也有国外学者[11-12]认为,孤独感是由于人际交往与沟通障碍所导致的一种异常的情绪状态,是个体目前的社交圈无法满足内心需要或未能达到期望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是一种自我的社会孤立状态。

2 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较国内早。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研究丧偶老年人,由于国外城乡差距不显著,国外针对这个群体的研究较少进行城市和农村的区别[13]。 有国外学者对欧洲一些国家做了相关调查, 发现有将近1/5 的60 岁以上老年人有孤独感[14],在欧洲,有将近40%的人将“孤独”列入老年人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行列中,有44%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认为孤独是他们目前的主要问题[15],在英国,差不多有一半的丧偶老年人有孤独感[16]。 在研究孤独感对生理健康影响方面,国外有医学研究[17]证实了临床上的冠心病、老年痴呆症、脑出血、脑梗死等重大疾病与老年人孤独感有一定的联系。 国外研究者[18]认为社交圈的范围、性别、劳动能力状况、子女的陪伴等因素能影响老年人的孤独感。

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会影响孤独感的产生,王聪[19]调查研究发现,在农村居住的老年人孤独感较在城市居住的老年人显著。 安琪等[20]以河北省邯郸市某地区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感情与社交孤独量表的调查,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丧偶的老年人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夫妻健在的老年人。 于振军等[21]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孤独感与抑郁发作呈现正相关,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国内有研究者[22]调查发现,时间的推移、再婚、子女、孙辈同住、“三代同堂”的居住格局、经济支持等是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景翔等[23]研究发现,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负相关,并可通过社会支持满意度来进行预测其孤独感。 因此,国内外均认为子女的陪伴、社会支持是影响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3 影响因素

3.1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日益下降,行动能力也日益下降,这将导致农村老年人的社交范围以居家或左邻右舍为主,会加剧老年人的孤独感[14]。 在性别方面,有相关研究[24]发现,女性老人的丧偶概率较男性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丧偶概率逐渐上升。 在我国农村以“女主内,男主外”的家庭分工模式仍较常见, 丧偶事件对于农村女性而言,不仅要面临精神上的失落孤独,还可能意味着经济来源的丧失[25]。Golden 等[26]调查显示,老年女性寿命往往比老年男性更长,导致老年女性群体更易守寡,女性孤独感较男性显著。在文化程度方面,有研究者发现,文化程度高的的老年人相较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孤独感较低,这可能与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具有更积极的心态、并善于以方法为导向的方式应对丧偶后的老年生活有关[27],但也有少数研究者发现,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孤独感更高[28],这可能是文化程度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结果不一致。

3.2 是否再婚

丧偶后再婚不仅是个人问题, 也是社会问题,再婚关乎着个人后期生活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对丧偶老年人后期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 有相关研究[29]调查发现, 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再婚意愿会受到子女、社会舆论风波、传统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这些老年人的再婚意愿较低。丧偶再婚问题中,相比于男性,女性丧偶老年人不仅受到传统管观念的冲击,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对性别的歧视[30]。 再婚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降低农村丧偶老年人孤独感,并且可以降低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支出[31-33]。国外有相关研究[34]证实,女性丧偶后再婚能够减轻她们的抑郁症状并且有利于其心理健康。从心理健康状况来看,老伴的陪伴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5]。国内研究者调查[36]发现,与未再婚的农村丧偶老年人相比,再婚对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改善更为显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婚老年人的负向心理健康显著降低,正向心理健康逐渐增强。总体来说,农村丧偶后老年人再婚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心理健康,降低其孤独感。

3.3 家庭经济状况

老年人物质和情感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家庭对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孤独感、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37]。 而家庭经济水平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最基础的标准,农村丧偶老年人相较于有配偶老年人经济收入来源更少,且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子女的供养[38-39]。 有相关研究[22]发现,在丧偶后,老年人还要对子女有一定的经济支出,这会加强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而子女给予老年人经济供养对于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的作用不明显。 研究发现[40],家庭经济困难、收入水平低的农村丧偶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会使家庭功能作用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社交范围较窄且休闲娱乐活动也较少,医疗保健也相对落后,子女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往往会奔赴大城市赚钱而无法陪伴老年人,这加剧了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

3.4 子女陪伴

子女是老年人最亲密、最常接触的人群。在我国,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可以在生活、经济、情感上获得支持,老年人获得了较好的陪伴,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减轻孤独感[41]。 有相关研究发现,独居、与孙女同住的农村丧偶老年人较与已婚女儿、已婚儿子同住的丧偶老年人孤独感更加显著,这可能与已出嫁的女儿较少承担赡养父母义务的做法仍在农村延续有关[42]。 景璐石等[43]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子女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较少地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子女的陪伴对降低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3.5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资源, 对个体保护、 身体健康和追求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19]。文娱休闲活动是农村老年人生活中较为重要一个方面,文娱活动参与度能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经常参与文娱活动的农村老年人孤独感明显低于从不参加的[44]。 但有相关研究发现,丧偶老年人较非丧偶老年人参加团体活动的积极性较低[35]。 同时在农村地区,可供老年人文娱活动的的公共设施和组织不够健全,导致老年人参加文娱活动的机会很少,使得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较为单调,丧偶老人排遣内心空虚的方式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的孤独感加剧[45]。有研究调查发现[46],互联网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但农村老年人互联网的使用存在明显不足,这可能与农村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有关。

4 对策

在个人方面,要积极鼓励农村丧偶老年人多参加老年中心举办的活动,扩大社交圈,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学会多与子女、朋友、邻居等主动交流,同时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 在家庭方面,子女每周要加强与老人的联系,在关心老年人身体健康、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尽可能地在假期抽空回家看望老人或组织家庭旅游活动, 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将老人接到身边,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 当子女无法陪伴在老人身边时,子女应在尊重老人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老年人考虑再婚,建立新的陪伴关系,降低其孤独感。 在社会方面,社会和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村的文娱活动相关的设施建设,逐渐缩小城镇与农村的差距,提高农村养老水平。 完善农村的老年活动中心和村卫生室的设施, 在老年活动室中多增加一些电子产品, 供老年人使用和学习,增强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同时也要多举办强身健体的活动;在卫生室内创办老年人的心理咨询室,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 从而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5 小结

国内针对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多数为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较少,且对农村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的干预性研究较少。此外,一些研究者调查结果不一致,另外,有待进一步研究文化程度与农村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的关系。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丧偶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其孤独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丧偶陪伴子女
丧偶后的老人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陪伴
李聚奎:留给子女的“丰厚”遗产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Tomb-sweeping Day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陪伴
全球约有2.59亿丧偶妇女 近半数贫困潦倒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