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辑评
2022-11-27
君之书真气弥满,楷则俱备。其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
——[清]李兆洛
石如攻为小篆八分,一以古作者为法,其辞辟俗陋,廓如也。
——[清]张惠言
完白翁用意与笔在皇休明陶隐居间。
——[清]查揆
石如精通六书,落笔皆本《说文》,绝无省文俗体混入。
——[清]方廷瑚
初学刻印,忽有悟,放笔为篆书,视世之名能篆者,己乃大奇。遂一切以古人为法,放废俗学,其才其气,能悉赴之。后张惠言与讨论六书之旨,为书益放,云行风止,初若不经意,脱手视皆殊绝。往来扬州上下二十余年,益工各体书,无不得神诣。
——[清]吴育
……山人正书方寸以上者,简肃沉深,雁行登善,非徐、裴以下所及。
怀宁篆隶分已臻绝诣,真书虽不入晋,其平实中变化要自不可及。唯草书一道,怀宁笔势固如铜墙铁壁,而虚和遒丽,非其所能,尚留片席,使后来者自择所处。
宁布衣篆、隶、分、真、狂草五体兼工,一点一画若奋若搏,盖自武德以后,间气所钟,百年来书学能自树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之所得专美也。
——[清]包世臣
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书以隶为第一。山人篆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自越过少温。“善易者不言易”“作诗必是诗,定知非诗人”,皆一理。
山人学书先从篆隶入,隶成通之篆,篆成通之真。书由真通行,须从草假道,山人草不克见,行书亦未工,此是日力所限,然其成者无以加矣。
——[清]赵之谦
完白篆法直接周秦,继六书之绝学,片楮只字,世宝尚之。真书深于六朝人,盖以篆隶用笔之法行之,姿媚中别饶古泽,固非近今所有。
——[清]杨翰
完白隶书,下笔驰骋,殊乏蕴藉,但瞻魏采,有乖汉制,与《正直残石》差足相比。
——[清]李瑞清
怀宁集篆之大成。其隶楷专法六朝之碑,古茂浑朴实与汀州分分隶之治而启碑法之门。
完白山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篆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有作者,莫之与京矣。
完白得力处在以隶笔为篆。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
得完白楷法,苍古质朴,如对商彝汉玉,真《灵庙碑阴》之嗣音。盖完白生平写《史晨》《礼器》最多,故笔之中锋最厚。又临南北碑最多,故其气息规模,自然高古。夫精于篆者能竖,精于隶者能画,精于行草者能点能使转,熟极于汉隶及晋魏之碑者,体裁胎息必古。吾于完白山人得之。
——[清]康有为
顽伯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包慎伯推为直接“二李”,非过誉也。
——[清]杨守敬
完白上窥斯翁笔妙,所用长颖,不加剪截,书成自然瘦硬。盖五指齐力,笔锋自正,毫端着纸如锥画沙。徐骑省而后,玉箸篆法绝而复续矣。
——[清]屠寄
山人篆隶纯守汉人矩矱,楷书直逼北魏诸碑,不参唐人一笔,行草又以篆分之法入之,一洗圆润之习,遂开有清一代碑学之宗。
——[清]向燊
完白之篆,颇亦应矩。
——章太炎
完白以隶笔作篆,故篆势方;以篆意入分,故分势圆,两者皆得自冥悟,而实与古合。然卒不能侪于古者,以胸中少古人数卷书耳。
——马宗霍
[清]邓石如 曹丕自叙 127×29.5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建安十年始定冀北,濊貊贡良弓,燕代献名马。时岁之春,句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弱,草茂兽肥。与兄子丹猎,获獐鹿九狐兔三十。顽伯邓石如。钤印:邓石如字顽伯(白) 完白山人(朱) 家在龙山凤水(朱)
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
邓石如未出世以前,写篆字的,只有一种呆板的方法,现在就有大多数人写“邓派”了。
我以为邓石如的篆书仍旧继承二李的传统。康氏说他“以隶笔为篆”,实际上自汉以来篆书用笔本来有此一法。邓石如从汉碑篆额得到启发,特别是吴《天发神谶碑》用隶笔更明显。总之都是秦篆的继承者。多数人只注意中锋用笔,写得吃力。邓石如灵活运用,开个方便之门,给予后来学者很大的影响。这点确实是了不起的。
他(邓石如)生平用力于篆隶最深,他用作隶的方法作真书,真书的造就,比隶书稍逊一步。那时谈金石之学的,虽然一天天多起来,但谁有这个大力能够直接去写六朝碑呢?邓石如的真书,全法六朝碑的,因为他对于汉碑已很有根柢了,趁势去写六朝碑,是毫不费力的。
邓石如笔力天成,这是没有异议的了。我说他真书不及篆隶的原因,只是结构上差一些——他不常作真书,真书的结构,实在嫌其太庸。然而自从他开始正式地写北碑之后,好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人们就有一条大路可走了。
邓石如的印法,给予后来篆刻界的影响确实大极了,称为“邓派”最恰当。
——沙孟海
[清]邓石如 嗜味人情五言联 76×14.8cm×2 纸本释文:嗜味澹方古;人情真始长。顽伯邓石如。钤印:邓石如(白) 顽伯(白) 完白山人(白)
邓石如于真、草、隶、篆四体都能自立门户,另辟奇境;但并非各体均为“国朝第一”,尽管如此,但像这样全面高水平的书家,在有清一代固然无与颉颃,在整个书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试看邓石如的篆书之所以能受到一代宗仰,主要是用笔得势,八面生风,实开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之先河,至今海内学篆者无不奉为圭臬。可以这样说,没有邓石如的崛起,就不会出现清代篆书大的发展。
邓石如隶书貌丰骨劲,锋芒四杀,有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他的隶书深得《曹全》的遒丽,出以《衡方》之淳厚;《石门颂》的纵肆,《夏承》的奇瑰,无不兼而有之。他将隶书结体写得紧密,有北魏书风的特色;用篆籀之笔而略带行草笔意,故神采飞动;波挑也很有个性,隼尾处不是一味向上挑笔,而是横挑偏平,捺笔往往向右下出锋,有笔断意属之势。早年用笔近于郑簠,晚年有金农神韵,不同于金的是邓石如不靠侧锋,基本上以中锋行笔,遗貌取神,大气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邓石如不愧是一位集大成的书家,……他的书艺成就,对清代以至近代书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得碑学地位大为提高,同时师法碑学也蔚然成风,后来即使以帖学为宗的人,也必须从碑学中获取新的“维他命”。
邓石如不仅在振兴碑学,力挽颓风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他那郁勃凌厉、奇崛跌宕,具有“阳刚之美”的书法艺术,更是睥睨当时,卓跞前人;虽然在当时没有给予他充分的肯定,然而在今天随着碑学的发展,邓石如也获得应有的评价,恢复了历史“本来面目”。
——王冬龄
……而邓石如“解密篆法”的技法核心,即是打破旧规而以隶笔作篆,恢复了篆书“从容自在”书写的本来面目。
邓石如解密篆法不仅在笔法,而且在结构,他的“计白当黑”之说是自东晋书法成为自觉艺术以来最为重要的关于章法的视觉审美理论。
邓石如是清代中期书法变化的集大成者,其书法的影响不在清代中期,而在碑学书风成为书坛主流之后的清代晚期,并及至当今,这就是观察艺术史变化的关节处。
——刘正成
邓石如是清代碑学思潮兴起后第一位全面实践和体现碑学主张的书法家,在确立和完善碑派书法的技法和审美追求方面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他在篆、隶、楷三种书体及篆刻艺术领域的探索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扭转风气的作用,而且对后来碑派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邓石如所取法的秦、汉、北朝碑版石刻,由于年代的久远和文化的演变,在欣赏口味及美学范畴的归属上已经与宋、元以来的文人阶层拉开了较大的距离,更加适合邓氏这样出自山野平民阶层者的气质和品位。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得同是取法金石碑刻,邓石如所达到的深度和境界,远远超出了当时其他一批出身士大夫阶层的文人艺术家。从这一点看,历史选择了邓石如这样一位林泉高士,作为碑派书法创作特征的确立的代表和向帖学书派发起冲击的标志,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刘恒
工篆刻,书兼四体,这是邓石如艺术的“综合实力”。实际上,邓石如是以篆书、隶书著称,文人官员也是叹服他的“篆分”。
邓石如写隶书,铺毫行笔,运笔爽利,笔力遒劲;笔画圆厚中实,撇笔的翻挑,沉厚有力;横画与捺笔的波势是压笔平出,既能字势横张,又能字势平稳。结字有借让、向背、疏密、长短的变化,而又茂密严整,让人看不出造奇设险、精心安排的痕迹。所以,他的隶书不像桂馥那样一味地厚实平正,也不像巴慰祖那样流丽雅致,而以朴茂自成一格。
——刘涛
[清]邓石如 喜晤胡黄海诗 160×79.8cm 纸本释文:握手更欣逢旧友,当轩争为扑征尘。六旬湖海风霜老,八载京华雨露亲。匹蹇摇鞭遍东鲁,片帆随浪落西津。明年车马江干驻,倚杖旗亭盼早春。甲子冬,自东游还,过京口于袁岸夫座上喜晤胡黄海,即步其韵,以赠岸夫。竹书大兄先生教之。顽伯邓石如脱稿。钤印:邓石如(白) 顽伯(白) 完白山人(白)
碑学宗匠,当首推邓石如。……邓氏写字皆“双钩悬腕、管随指转”。篆书参有隶意,结体微方,藏锋以取劲折,博大精深,直追斯、冰。分隶朴茂淳厚,变化多方。观其行楷,纵逸方严,气度高古,知其于南北碑版功力亦至坚厚。草书不守晋人樊篱,虚和遒丽,笔致蕴藉,无唐以后习气。由于他的书法在当时取径卓异,独树一帜,故而亦毁誉参半。……然而邓氏的成就是高于众家的,故曹文埴评其四体书为本朝第一,后世以其为碑学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华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