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2-11-27蒋文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1期
关键词:人性化手术室满意度

蒋文娟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总医院手术室,福建 三明 366100)

手术室护理操作具有特殊性,将直接关系到手术进程,乃至患者生命。如若手术室护理不到位,将会给手术过程带来较多障碍,延长手术耗时,增加术中出血量,甚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增加医患矛盾的发生率,影响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与普通科室护理相比,手术室护理操作难度较大,随着患者需求不断增加,临床护理不再是简单、机械的操作,还要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向着人性化方向转变,包括营造温馨舒适就医环境、心理疏导、全面病情监控等方面。通过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以患者为护理核心,给予其温暖和关爱,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满足,从而减轻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积极配合治疗,确保手术环节能够顺利开展[1]。本研究重点对人性化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院内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66例手术室患者资料,根据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25~69岁,平均(42.36±3.54)岁,手术类型为妇科5例、骨折8例、普通外科手术20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7∶16,年龄26~70岁,平均(43.58±3.68)岁,手术类型为妇科6例、骨折10例、普通外科手术17例。纳入标准:①根据医学诊断需要实施手术治疗。②认知清醒、可顺畅交流。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和妊娠期女性。②患有精神疾病。③依从性不高。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在院伦理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简单告知病情相关知识,术中与医师默契配合,传递所需工具,术后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医嘱提供药物,对生活、饮食和运动康复等方面提供基础性服务。

研究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关怀和服务患者促进自我价值实现,将人文关怀贯彻落实到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过程,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具体如下。

第一,术前安抚情绪。大部分患者在面对手术时都会产生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需要护理人员主动关心,可通过拍拍手背、肩膀等肢体动作进行鼓励,还可利用带有激励色彩的语言、成功案例来鼓舞患者、增强信心,使其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以充分的情感关怀形成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治疗。部分患者第一次接触手术,因对手术室环境陌生而感到紧张、恐惧,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护士可带患者参观手术室,并讲述手术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疑惑,告知其全程有先进系统跟踪监督,基本不会出现不良事故,让患者放心。

第二,术中贴心关怀。在术前半小时进行室内温湿度调节,将温度调整到22~25 ℃,湿度在55%~60%。在患者进入后,向其介绍室内布局与设备,使其大致了解所处环境,缓解恐惧情绪,与医护人员建立信任关系,主动配合治疗;根据手术需求调整患者体位,科学利用软枕与约束带,提高舒适度,并减少显露在外的身体面积,保护患者隐私部位和自尊;还要注意保暖和遮盖,以免着凉、冷战;如若患者需要导尿,应在麻醉后插入导管,减轻患者痛苦;术中护士与医师密切配合,精准传递所需工具,缩短术中停顿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动作轻、稳、准确,尽量减少器械碰撞声音,避免患者因感官刺激产生身心应激反应;还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与生命体征,使手术安全得到保障。

第三,术后悉心护理。术后及时清洁切口,帮助患者将衣物穿戴整齐,注意盖被保暖;待其清醒后,小心护送回病房,告知家属手术结果,交代关于饮食、输液管、引流管等方面的注意事项。通过品管圈活动、制订标准化接送方案等方式,使手术室接送流程得以优化,避免术后转运时间过长影响患者满意度;巡回护士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睡眠、疼痛、意识和饮食等情况,查看是否存在术后并发症;协助患者调整体位,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不同,护士仍要根据患者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告知其恢复所需时间,减轻患者的顾虑。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后的生存质量、手术指标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下。①生存质量。采用SF-36量表,对两组的躯体、心理、健康状态与社会功能进行评分,均为100分的标准,分数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②手术指标。对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进行记录和对比。③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针对入院期间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专业技能、人文关怀、态度仪表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如若分值超过80,则为“非常满意”,如若分值在70~79分,则为“一般满意”,如若分值低于70,则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一般满意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表示,利用χ2检验。当P<0.05时,意味着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组的躯体、心理、健康状态与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分,)

表1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分,)

2.2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手术用时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小、住院时长较短,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2.3 两组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5.76%,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对比结果

3 讨论

手术室作为开展抢救危重患者、开展外科手术的重要场所,随着人类健康意识逐渐提升,患者开始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护理核心从原本的疾病为主变成患者至上,将护理层次上升到心理层面,并由以往被动护理变成主动提供服务,通过给予关怀、温暖理解,使患者感到被尊重,从而积极配合手术。人文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不但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还可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促使手术顺利开展。在张莉[1]研究中表明,人文管护的应用可明显降低患者不适感,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着手,通过轻柔动作、温和语言、科学使用软枕、加盖保暖毯等方式,提升患者在手术中的舒适度,自尊心得到维护,隐私部位得到保护,从而对护理工作更加满意。

3.1 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以院内收治的手术患者为对象,分别探究常规护理与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根据结果可知,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可帮助改善患者的身体、精神与健康状态,使整体生存质量更加优良,还可使手术指标得以优化,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长,减少术中出血量,最终获得更多患者满意。

3.1.1 人性化护理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在生存质量方面,研究组的躯体、心理、健康状态与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人性化护理模式可使患者生存质量更加良好。在某研究中指出,手术不但会为患者带来身体疼痛,还会伴随精神上的痛苦,若将人性化护理应用到手术室中,便可通过温柔语言、贴心关怀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促进其心理状态改善;术后通过康复指导、饮食干预、疼痛护理等方式,使患者的躯体、健康状态、心理等指标均明显提升,取得理想的预后效果,这与王欣[2]的研究结果相同。在她的研究中针对人性化护理下的妇科手术患者生存质量进行探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其精力、疼痛、情绪和睡眠等指标相对更佳,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人性化护理的确能够调节情绪、缓解疼痛和改善情绪与睡眠,使术后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3.1.2 人性化护理可优化手术指标 在临床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手术用时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小、住院时长较短,差异显著,P<0.05;这意味着人性化护理可使临床手术指标得以优化。刘丽霞等[3]研究表明,在人性化护理模式下,患者在手术期间能够获得更多尊重与关怀,其心理和生理状态始终维持最佳状态,可提高手术护理依从性,缩短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间,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常规护理相比,该模式能够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在提供基础护理的同时,重视患者心理层面的干预,使其负性情绪得到释放,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有更加充足的勇气面对治疗,有利于手术成功率提升。在医学和护理学飞速发展下,护理实践不再单纯要求护士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还要注重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展现。在术中主动关怀患者,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其血压、心率异常变化,并上报医师。同时,还要坚持“人本位”的服务理念,兼备心理学、美学、伦理学等综合素质,使患者的诉求尽量得到满足,提高其就医舒适度。

3.1.3 人性化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5.76%,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人性化护理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获得广大患者的满意。陈秀芳[4]研究表明,手术患者的心理障碍患病率较高,且大部分都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本研究中,分别从术前疏导、术中护理、术后随访等方面着手,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和耐受力得以提升,实际需求得到满足,由此改善负面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3.2 人性化护理价值的提升措施 传统手术室护理的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单调,单纯拘泥于对症护理,忽视患者的实际需求,人性化理念不足,使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在现代化医疗背景下,护理模式发生改变,开始注重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人性化护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提高应用效果,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加强手术室护士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当前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要求严格,包括手术环境、疼痛管理、护理技能等多方面。李波[5]研究中也指出加强手术室护士技能训练对提高服务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影响护理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院内可定期开展小组间评比、周期性考核等方式,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使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充分满足手术室的工作需求。同时,还要针对人文素养制定相应的培训机制,使护士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学会人际沟通技巧,使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维护护士形象与患者尊严,以和谐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手术体验,赢得更多患者满意。另一方面,构建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护理质量由患者身心感受而定,评价主体应为患者。院内应自制符合本院特色,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患者观点的评价体系,为后期护理服务改善提供依据。护理质量评价应注重患者的体验与观点,这种观点可能与专业人员无法完全吻合。因手术室护理具有特殊性,在患者返回病房后便难以获取反馈资料,需要及时开展该项工作。同时,可借鉴GPNCS量表的形成过程,面向患者开展开放式访问,在扎根理论下,构建符合本院医疗条件、能够全面展现患者观点的评价体系,促进护理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将人性化护理应用到手术室中,可使患者的身心需求得到顾及和满足,拉近护患间的距离,减轻患者对手术的焦虑、恐惧心理,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缩短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间,还可改善术后生存质量,赢得更多患者的满意,成为后续手术室护士工作的发展方向,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人性化手术室满意度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精益管理工具在手术室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理念下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我的好奇心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