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2022-11-27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车前

区域治理 2022年37期
关键词:群体思政互联网+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车前

自2015年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都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步搭建起以“互联网+”理念为核心的融合发展体系。所谓“互联网+”,指的是Web2.0之后互联网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全新业态,通俗意义上是互联网+相关其他行业,以此联动多产业共同发展。“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各行各业逐步建构起了以交互、分享、体验、融合为主干的合作平台,不断形成区块化与产业链的新业态。不仅如此,“互联网+”的理念也由产业植入教育,推动了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思想的解放、教育模式的拓宽与文化传播的突破。

一、传统意义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局限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青年力量。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是所有高校所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正在不断革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育人过程中暴露出了形式固化、手段单一、理念落后、效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当代青年一代互联网“常住居民”,传统意义下传授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已日趋落后,难以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难以适应对当前“0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引领的实际需求。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更加清晰地理解实施“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更灵活多变的方式利用网络媒介,将教育手段真正用活。立足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互联网+”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的融合,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再也无法绕开互联网而独自运行[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固化

当前,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题,从开展形式上来说,大多采用主题宣讲、理论学习、专题培训等,这是传统意义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主要形式。然而,聚焦当前“00后”学生群体,这样的“思政配方”显得较为固化。以此为例,在学生完成好日常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工作者大都围绕某一时政热点,定期策划组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将学生群体集结,或是通过理论宣讲,或是通过集体观影,或是通过心得分享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但在主题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发现除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等进步分子表现出较为积极认真的态度外,其余学生普遍存在着抬头率低、参与过程不积极、讨论分享无收获等情况。出现这般情况的一部分原因来自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及理论宣讲水平不足,现场表现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相对传统保守的形式的确难以提起学生兴趣。对学生而言,参加集体性质的主题教育与其日常参与课程的形式并无差别,“换汤不换药”,将教学内容由专业知识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而学习内容也较为宏观宽泛,与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状态脱节。因此,较为固化的教育形式难免会形成接受者较为被动的局面。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能过剩

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驱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媒介的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应运而生。而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迅速转变角色,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摇身一变,成了利用网络媒介引领新思想与传播正能量的策划者、运营者和管理者。显而易见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大载体大都分布在当前学生群体日常使用的各大网络社交APP中,如微信、QQ、微博、抖音等。以微信为例,高校公众号数量庞杂,推送内容层出不穷。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推送的相关内容大体相似。学生阅读浏览时,往往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难以保证网络平台的教育功用,突出表现为产能过剩的问题。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大量发布“灌输式”“轰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传播广度来说,的确达到了全面覆盖的要求,但从传播力度来说,的确没有很好地起到植根学生思想的作用,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塑造他们的思想,是在中学阶段以后对学生思想、心灵的进一步培养。[2]在互联网的广阔海洋中,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而大学生群体更是当前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的最大受众人群。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相对欠成熟、易冲动的思想认识很容易在互联网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极易受到不良思想与不良文化的负面引导,陷入陷阱无法自拔。而当前“互联网+”的全新业态,也使得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处处与网络媒介相连。

作为思政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字背后蕴含的融合理念,将学生工作借助网络之力延续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学生群体惯用的网络手段创新性地指导开展工作,这也是当前利用网络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互联网+课堂”实现教育教学多元化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于受众群体而言,收益最大的莫过于信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比传统网络传播模式更加广泛。“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递的多元化、快速化、个性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发展机遇,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实施模式[3]。

对教学而言,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导,重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严谨性与连贯性。在这一固有模式下,教师无形之中成了主动输出者,学生无形之中成了被动参与者。而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深入,使得网络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相融,这就使得常规固化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学的目的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比如,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云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中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录制成“微课堂”等教学内容进行线上授课;在线下教学中,翻转主体客体,针对教学内容改进讲授方式,将教室阵地搬入企业、进入项目、走进实践基地等,这些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教学设施、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的改良。

特别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除承担正常思政课程教学任务外,还要围绕第二课堂体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主动带领学生群体探索新的课程实践模式,将传统课堂搬进网站、入驻好友圈,通过与学生一系列的互动,有效收到学生群体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把握学生当前在思想上的个性化需要,围绕某一具体问题制定教学和教育工作计划,逐步打造个性化思政课堂。

(二)“互联网+社区”实现思想引领智慧化

当前,对于“00后”大学生群体而言,学生社区是其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外的主要阵地。在学生社区这个阵地中,能否以“互联网+”思维对学生进行智慧化管理,决定着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想引领上能否突破课堂环境的局限性,真正深入生活,避免“课上课下两张皮”的情况出现。

通过观察发现,大学生群体的课余时间主要在宿舍中度过,而在宿舍中的生活相对单调乏味,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成了学生了解社会与感受生活的主要载体。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研发使用学生社区智慧管理平台,辅导员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管理工作从线下拓展至线上,通过有效信息推送、大数据分析、个性化需求反馈等技术保障,通过网络平台有效获取学生近期思想与行为动态,通过数据分析建立电子档案台账。而后,辅导员就可以开展有效的观察、干预、指导与引领工作,真正把线下的“查”转化为线上的“控”,采取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比如,通过智慧化管理平台显示某学生近期归寝信息异常、宿舍卫生数据异常等,根据平台信息推送,对比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能够较好地把握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然后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研判学生在思想、心理上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等层面的约束及指导。相较传统的“查宿”,在与学生谈心谈话或进行干预指导时,能够更准确地“切中要害”,也更加满足学生思想个性化的需求。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社区”的创新,逐步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智慧化的新平台。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

面对当前网络媒介各类信息资源鱼龙混杂、相互激荡的突出形势,作为思政工作者,要采用一系列创新策略牢牢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将“加”字做实,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结合当代“00后”大学生的创造性与活力,实现育人举措的突破创新与育人空间的逐步拓展。

(一)掌握“一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学生在网络获取资源的常态化特征,以思政正能量信息的优势进军网络平台,争夺网络话语权,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获取思政信息、文化信息、新闻信息、舆论信息提供“干净”“舒适”“健康”的场所,进而促进学生发展[4]。

作为思政工作者,发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个性互补的优势,以开放、科学、包容的心态审视网络文化,排除大众对于网络文化育人的偏见,是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应有之义。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网络,不能网络有偏见,更不能拒绝网络的育人效力,要通过各类网络平台积极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密切的交流环境。一方面通过虚拟与现实进行分析与比较,积极探寻学生在网络虚拟语境中所关注的问题与所产生的实际需求,要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洞察世界、关注社会万象的主要途径,深入挖掘其兴趣源点,创新大学生爱国荣校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重要节点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体验式、沉浸式、融合式的教育、宣传、引导;另一方面要在日常中主动贴近学生,摒弃传统固化的理论宣讲与思想灌输,积极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用好网络语言、关注网络热点,以网络事件为载体,平等真切地与学生交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二)打造“二区”——网络社交区与网络视听区

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所关注的主流平台主要为网络社交区与网络视听区。网络社交区主要以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为主,以及与知乎、贴吧等平台相结合的共同网络话语空间。而网络视听区除几大经典音乐视频平台外,主要以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抖音、ACFun、Bilibili及各大(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为主要阵地。作为思政工作者,要用好网络社交区与网络视听区两个阵地,发挥好大学生的创造力与活力,鼓励大学生主动创作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作品,举办系列比赛及网络评选活动。同时,应加强平台及子账号的管理与引导,让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逐步形成较为敏感的网络思政意识,成为优秀网络文化的“代言人”“管理员”和“运营者”。

例如,央视总台青年记者王冰冰通过青春靓丽又充满正能量的新闻短视频走红网络,成为当下大学生群体的“青年偶像”,而央视网也与Bilibili弹幕视频网合作正式入驻,共青团中央《青年大学习》等思政教育板块也多次邀请其做主讲人,以年轻人的视角传播社会正能量;前段时间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极广的热播剧《觉醒年代》等也因平民化的叙事、生活化的表达塑造了荧幕上一批批鲜活的“青年偶像”,思政教育的效果颇丰。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作品不在多,而在精;不在灌输,而在引领,要充分发挥“网络青年偶像”的重要作用,树好标杆,创新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社交区与网络试听区,打通网络思政“最后一公里”。

(三)建设“三队”——网络评论员、网络宣讲员与网络管理员三支队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的动力源泉。在“互联网+”的视域下,能否将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好,将革命文化精神宣讲好,将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关系到能否利用网络将青年学子引领好,实现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效用。“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红色文化育人方式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滞后于时代的发展[5]。要着力构建学生骨干培训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系统、连续、科学、有效的学习培训渠道,选拔学生网络评论员、红色文化宣讲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视角、根据学生需求开展解读、宣讲、创作与直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变灌输为有选择性地推介;辅导员应当好网络文化管理员,定期组织分享、汇报与展示,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正确引导与全面掌握,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素养,将“互联网+红色文化”“互联网+传统文化”做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在“互联网+”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更灵活、更生动、更丰富的传播特点,为高校教育的实施与突破提供了新模式。面对“互联网+”融合之势,聚焦当下“0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运转,不仅能给当前“00后”学生群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归属感与成就感,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寓教于乐,使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网络媒介产生真正的铸魂育人效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猜你喜欢

群体思政互联网+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