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黛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进展

2022-11-27何泽慧温红珠林江

中医药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黛抗炎黏膜

何泽慧,温红珠,林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病程迁延不愈。近年来UC在亚洲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5年亚太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1],中国是亚洲地区IBD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中UC发病率约为(1.64~2.05)/10万,预测至2025年中国患者人数将达150万[2-3]。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肠道菌群、环境因素等作用于基因易感体,继而引起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反应失调有关[4]。因此,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或免疫反应的5-氨基水杨酸制剂(5-ASA)、类固醇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成为治疗UC的经典和传统用药。但是,上述药物并不能为所有UC患者带来获益,这为中医药治疗UC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 中医药治疗UC现状

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5]。中医认为UC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主要有湿邪(热)、瘀热、热毒、痰浊、气滞、血瘀等。根据病理特征表现,活动期多属实证,主要病机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6],而重度以热毒、瘀热为主,反复难愈者应考虑痰浊、血瘀的因素。缓解期多属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脾虚湿恋、运化失健[7]。一项对1981—2000年间的10 218例UC治疗状况的调查显示[8],大部分UC患者均接受中医药治疗,其中单用中药治疗比例为20.1%,中西医结合治疗比例为59.1%。中药治疗UC主要分为单味药和复方制剂治疗两种,不论是单药还是复方制剂,青黛(natural indigo)均是常用药物。

青黛最早载于宋代《开宝本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效。《本草经疏》记载:“青黛,解毒除热,固其所长,古方多有用之于诸血证者。”《本经逢源》记载:“青黛,泻肝胆,散郁火,治温毒发斑及热痢下重。”因此,青黛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于UC的口服或局部治疗中。

2 青黛治疗UC的机制研究

青黛的化学成分复杂,系统研究表明[9]青黛中约90%为CaCO3、SiO2等无机成分,有机成分约占10%。根据《中国药典》记载,青黛的主要有机成分包括靛玉红(indirubin)、靛蓝(indigo)等,其中靛蓝含量最高(不低于2%),靛玉红则不低于0.13%[10]。此外,色胺酮(tryptanthrin)和异鼠李素作为其有效成分亦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下文将从青黛、靛蓝、靛玉红、色胺酮四个方面对青黛治疗UC的机制研究分述之。

2.1 青黛

目前的机制研究表明,青黛主要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改善肠上皮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起到治疗UC的作用。

Kawai等[11]实验表明,青黛可以通过黏膜固有淋巴细胞的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促进IL-10/IL22的释放发挥治疗作用。Xiao等[12]的研究发现青黛治疗UC可能与其可通过激活AMPK/Nrf-2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通过抑制STAT1/STAT3磷酸化限制Th1/Th17相关炎症因子释放有关。杜立阳等[13]发现青黛颗粒可显著降低大鼠的UC活动性指数(ulcerative co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UCDAI)评分,可能通过促进大鼠结肠黏膜蛋白MUC2的基因表达,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基因表达从而抑制UC病情发展。马文强等[14]通过研究发现,青黛可通过减轻DSS诱导的UC小鼠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保护作用,其中青黛组小鼠的肠黏膜损伤减轻,血浆中TNF-α、IL-6、IL-1、IL-10、MDA等细胞因子含量降低,SOD水平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刘丽娟等[15]研究青黛对UC体内、体外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主要观测到在体内、体外青黛组IL-1、IL-6、IL-8、TNF-α的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提示青黛治疗UC可能为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有关。Wang等[16]观察DSS诱导的UC大鼠经不同计量的青黛灌胃后的UCDAI、组织损伤评分和髓过氧化物酶评价其治疗作用,并检测结肠黏膜中的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蛋白)含量,结果提示青黛可通过控制炎症和修复损伤的结肠黏膜起到治疗作用。胡弘毅等[17-18]研究表明清肠栓组成之一的青黛具有抗炎、阻断炎症细胞向黏膜上皮游走和免疫细胞Fas/FasL途径细胞凋亡的作用,显示了青黛可能通过对免疫炎症细胞的阻断从而发挥治疗UC 的作用;此外,青黛对病变组织中主要致炎症因子、氧化自由基的清除和调节核因子NF-κB活性上有一定的影响,提示其对UC治疗可能起辅助抗炎作用。

此外,青黛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在炎症中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的稳态来治疗UC[19]。Sun等[20]研究发现青黛可通过“微生物-丁酸盐轴(microbiota-butyrate axis)”机制减轻DSS诱导的UC大鼠炎症情况,主要通过改变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 1)和丁酸球菌(Butyricicoccus)的丰度发挥作用。

2.2 靛玉红

靛玉红是青黛的主要成分之一,以我国首创、可有效治疗白血病的中药提取物而闻名。其治疗UC主要与其调节肠道免疫有关。郝微微等[21]研究表明,靛玉红可通过上调CD4+CD25+Treg细胞Foxp3表达和抑制效应T细胞增殖与分化来减轻肠道炎症反应。该团队发现[22-23],靛玉红还可降低UC小鼠TNF-α、IFN-γ含量,增加IL-4含量,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改善肠上皮屏障功能。Gao等[24-25]研究表明靛玉红可通过NF-kB信号途径的激活,从而抑制促炎因子表达,同时上调调节性T细胞发挥治疗作用。李楠等[26-27]研究发现,靛玉红可通过降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上调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mRNA、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mRNA的表达,激活MEK/ERK信号转导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肠道炎症症状,促进UC所导致的肠道受损黏膜修复的作用。刘旭等[28]研究靛玉红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形态及亚群的影响,发现靛玉红通过抑制BMDC发育过程中细胞树突状结构的形成、细胞表面分子CD86、MHC-Ⅱ表达,抑制BMDC发育,从而诱导树突状细胞维持免疫耐受作用。分析化学研究发现[29],靛玉红、色胺酮、吲哚生物碱等可产生抗IL-17A的成分。

2.3 靛蓝

靛蓝作为青黛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质,同时亦是大青叶、板蓝根和多种复方制剂(如锡类散)等的主要提取成分,故被设为质控标准。上文所述Kawai等[11]实验发现靛蓝亦可通过黏膜固有淋巴细胞的芳香烃受体(AhR)促进IL-10/IL22的释放发挥治疗作用。刘丽娟等[30]研究靛蓝对UC抗炎作用的影响并探寻其机制,使用纯度≥90%、配制成不同浓度的靛蓝对诱导后的UC体外炎症模型分别进行直接干预和预防性干预,观察IL-6、TNF-α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直接干预模式下,当达到一定浓度时(40 μmol/L),靛蓝具有体外抗炎作用,而预防模式下其抗炎效果则并不显著。

2.4 色胺酮

色胺酮作为青黛中的活性成分,亦具有抗炎作用。Micallef等[31]观察研究色胺酮对DSS模型造模的IBD小鼠的治疗作用,发现色胺酮可减少IBD小鼠体重下降程度,并能提高IBD小鼠的存活率;体外研究显示,色胺酮可能通过下调IL-2和γ-IFN从而具有治疗UC的作用。刘丽娟等[32]用上述研究靛蓝同样的方法对色胺酮进行了实验,提示色胺酮亦有一定的体外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为下调IL-6的表达。Wang等[33]通过研究发现色胺酮可以抑制IκBα的分解和STAT3的磷酸化,调节TNF-α/NF-κB和IL-6/STAT3信号通路,从而改善DSS诱导的UC大鼠的炎症情况。

综上,青黛及其主要有效成分治疗UC的作用机制主要为调节免疫失调、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目前亦有对青黛及其单一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比较的研究,结果证实青黛的作用机制不等于有效成分的单纯叠加。如郝微微等[34]研究青黛、靛玉红对UC小鼠脾脏CD4+T细胞的影响,表明青黛和靛玉红对UC小鼠结肠损伤有不同程度修复作用,且青黛疗效显著优于靛玉红,提示靛玉红作为青黛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青黛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成分之一,但青黛的其他成分也发挥了治疗作用。Lin等[35]研究青黛及其主要提取物在人中性粒细胞的抗炎作用,发现青黛可抑制苯丙氨酸(FMLP)引起的人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负离子和弹性蛋白酶,主要通过抑制MAPK的激活和调控介导钙动员实现的,而其单一成分靛玉红、靛蓝和色胺酮等则并无此作用。Yasuda等[36]研究发现青黛可抑制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从而减轻细胞损伤,然而其单一成分靛蓝和靛玉红无法独立发挥作用,推测可能有其他成分具有较强的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从而起到防止细胞损伤的作用。Ozawa等[37]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青黛中的色胺酮可改善体重减轻,但不能有效抑制出血;而靛蓝可改善出血,却不能防止体重下降,而两者却都能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的产生从而下调TNF-α的表达。

3 疗效研究

迄今为止,青黛单药治疗UC的临床疗效研究主要有以下五项研究。一项纳入20例轻度UC患者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发现[38],使用青黛单药治疗(2.0 g/d)8周后,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和黏膜愈合率分别为72%、33%和61%。另一项纳入86例UC患者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显示[39],口服青黛胶囊0.5 g/d、1.0 g/d、2.0 g/d治疗8周时的临床应答率分别为69.6%、75%和81%,显著高于安慰剂组(13.6%,P<0.01)。该研究的事后分析表明[40],青黛口服治疗难治性UC的疗效优于安慰剂,对于激素依赖型UC患者,青黛口服治疗组的黏膜愈合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对于曾接受过抗TNF-α治疗的患者和同时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青黛口服治疗组的临床应答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此外,一项纳入42例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41],患者每天口服1 g青黛胶囊,治疗2周后,与安慰剂组比较,青黛组患者Lichtiger评分和白蛋白均明显改善(P<0.05)。上述研究表明青黛单药口服能有效治疗UC。

除了口服,今年还有针对青黛栓治疗UC的研究报道[42],10例中重度活动期左半结肠型UC患者使用青黛栓50 mg/d纳肛,4周后评估疗效,临床缓解率为30%,黏膜愈合率为40%,Mayo直肠出血评分显著改善,除1例患者出现肛门疼痛外,未见严重不良事件。提示青黛栓治疗左半结肠型UC有效。

4 青黛及其成分治疗UC的安全性

目前报道的UC患者使用青黛后出现的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肝损、肺动脉高压、恶心和炎症加重。Sugimoto的研究中[38],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肝损,1例因感染性结肠炎停药,另1例因轻度恶心停药。另一项研究中[40],约10例患者出现轻度肝损,1例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后者服用自购青黛粉2 g/d治疗6周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停药并口服波生坦片治疗,4个月后复测肺动脉压已经明显下降,后逐渐减量至停用波生坦,随访2年患者未再发生肺动脉高压,提示该过程也许是可逆的[43]。还有一些文献报道[44-46]UC患者服用青黛粉后出现肠道炎症加重,内镜下表现为肠壁增厚、黏膜水肿,甚至出血。Cho等[47]报道了1例44岁女性UC患者口服青黛2 g/d后肠镜检查提示结肠水肿、黏膜下出血,组织学提示缺血性结肠炎,停服青黛并予支持治疗后患者症情改善。因此,尚需更多的临床试验对青黛治疗UC进行安全性评估。

5 结语

综上所述,青黛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均具有一定改善UC临床症状和修复受损黏膜的作用,主要机制与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肠道屏障、调节肠道菌群等有关。现阶段国内外对青黛复方制剂的机制研究较多,其结果并不代表青黛单药发挥的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针对青黛单药机制的研究证实。目前有关青黛单药治疗UC的临床试验,虽然在临床设计上较为严谨,但样本量偏小,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未来尚需较大样本量、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平行对照研究,对青黛治疗UC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高质量评估,以进一步明确其治疗UC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青黛抗炎黏膜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促进术后康复的效果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优势与劣势再认识
三七青黛膏预防阿扎胞苷皮下注射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
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家兔血常规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白藜芦醇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与帕金森病治疗的探讨
“抗炎”是防治重大疾病的关键
单味青黛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
保肺定喘汤镇咳、祛痰、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