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发展问题及对策

2022-11-27闫家辉殷秀丽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闫家辉, 殷秀丽

(1. 沈阳大学 学生处, 辽宁 沈阳 110044;2. 沈阳化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42)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点。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而“三全育人”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理念,强调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型育人模式,对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 “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及意义

1. “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简称,是以教书育人为核心和根本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实践活动。

(1) 全员育人。全员育人是指由高校教职员工、家庭有关成员、社会各界力量和学生本人所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1]。首先,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教职员工应互相配合,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落实到位。其次,家庭在培育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最后,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优秀个人在内的社会各界也需承担对学生的培养责任。

(2) 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是指育人工作应伴随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全过程,直至达到终身教育。大一时期,应重点进行适应性教育,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二时期,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防止出现思想及行为偏差;大三时期,应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多积累专业理论、实践经验与技术能力;大四时期,应注重学生的实习择业教育,增强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从而理想择业[2]。

(3) 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指育人工作应站在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高度,不断拓展和延伸。育人工作应覆盖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此外,育人工作还应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最终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所追寻的目标[3]。

2. “三全育人”的意义

(1) “三全育人”是顺应时代需要的有力尝试。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以此来满足时代的需要[4]。“三全育人”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更注重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从而满足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2) “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一些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侵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出现偏差,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使传统的德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的模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而“三全育人”的培养模式明确了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定位,使其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保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3) “三全育人”是促进教育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培育主要依靠高校来进行。在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及后勤服务工作分开进行,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就业等环节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三全育人”的模式能够使高校各部门之间形成有效衔接,整合教育资源。此外,包括家庭和社会力量在内的育人主体也将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对学生全面培育工作的开展。

二、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形成与发展

“三全育人”的理念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于90年代末开始得到较快的发展。党的十九大以后,“三全育人”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5]。总的来说,“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及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6]。

1. 萌芽及调整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急需大量的人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教育新制度迫在眉睫。1950年召开的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口号,形成了最初的“三育人”概念,成为“三全育人”理念的雏形。60年代中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巨大打击,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 恢复及探索阶段(1978—199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届逐渐恢复并发展了之前的教育理念。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35,并“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7]110该论述成为“三全育人”理念的根本出发点。中国教育工会于1996年召开“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作贡献”活动经验交流会,并决定在全国教育系统内开展活动,从而推动了“三育人”的发展。

3. 蓬勃发展阶段(1999—2004年)

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8]此外,教育界对“三育人”进行了补充概括,提出教育不仅是讲授理论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为“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方位育人奠定了基础。

4. 逐步完善阶段(2005—2012年)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全育人”理念及模式不断加以完善并日趋成熟。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把育人融入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9]。首次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是其综合改革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5. 继续完善及改革试点阶段(2012年至今)

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推进教育改革的方针和目标。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0]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启动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于2018年及2019年公布了两批试点单位遴选结果,“三全育人”理念在实践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完善。

三、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理论内涵不断丰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在各大高校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受制于部分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 全员育人的各主体合力构建不足

在全员育人方面,各类育人主体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且相互之间缺乏有效配合,使得“师生家校社”的各方力量调动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员育人的有效开展。

(1) 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高校育人的主力军,“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责最基本的概括。高校教师队伍是一个由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的群体,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的职责,其他的专任教师只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即可。首先,在现实生活中,专任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切实参与的热情。尽管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通常会有一定的涉猎,但往往了解并不深入,因此很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同时,部分教师在讲授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不高。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参与者,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由于平时工作较为繁杂,很难抽出时间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导致育人工作滞后。最后,部分高校还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人员配备不足,教师政治觉悟不够、水平不高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育人的效果。

(2) 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的育人意识有待加强。育人工作内容丰富,不仅包括“教书育人”,还应包括“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其主体是高校中除专任教师外的其他管理和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他们也是“三全育人”不可或缺的育人主体。长期以来,高校的育人重任都是由教师来承担的,而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育人意识缺乏,其对“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认知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十分有限,而且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影响育人工作的开展。此外,部分教辅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时缺乏责任心,很难满足育人的条件。而对这部分人员往往缺乏必要的考核监督机制,这就使得“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很难真正落实。

(3) “师生家校社”育人主体间的有效配合有待完善。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及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而其他育人主体,包括社会、家庭,甚至学生自己往往缺乏热情,参与度较低。高校的育人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及多方支持配合才能完成的系统性过程,因此,仅仅依靠高校是远远不够的。全员育人应建立起“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社会和家庭对学生思想和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视。然而,就目前的“三全育人”模式来讲,部分高校仍然缺乏同各育人主体间的互动与配合,使得全员育人的各主体合力构建不足。

2. 全过程育人各阶段的有序衔接不足

在全过程育人方面,部分高校的育人过程缺乏连贯性和协调性,各阶段的教育工作力度不够,未能实现全程跟进与全程覆盖,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全面性不足。

(1) 升学期入学教育工作力度不足。 大一新生刚刚入校的这段时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大多数学生离开家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同时,大学的管理体制与高中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学生们难免会不适应, 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此时, 入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之一。 如果高校的入学教育工作力度不足, 无法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其中, 就不能引导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并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影响后续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

(2) 主干期日常教育工作针对性不足。主干阶段是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时期,也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育人工作持续时间最长,最为复杂,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只是“一刀切”地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不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及身心发展规律量身定做地进行教育,因而导致日常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毕业期就业教育工作力度相对不足。毕业期的就业教育工作是全过程育人中的重要环节,值得高度重视。但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学校这个阶段的育人工作是相对缺乏的。首先,毕业教育的时间点不应该仅仅针对临近毕业的这一小段时间,而应该从整个大四学年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毕业相关环节的指导。部分高校进行毕业教育的时间较短,导致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较短,不利于积累工作经验。其次,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力,未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热情和就业质量。最后,由于毕业班学生大多不在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时跟进,使育人工作难度增大。

3. 全方位育人各要素之间多方联动不足

在全方位育人方面,高校通常较为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利用校外资源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且与家庭、社会等育人主体缺乏联动与协作,从而影响了全方位育人的开展。

(1) 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效果不够理想。课堂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在全方位育人模式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虽说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积极采用各种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但总体来讲,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课堂教学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形式单一,往往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导致课程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仍以“填鸭式”灌输为主,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 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等育人主体的联动与协作不足。“三全育人”的主体是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在内的各方力量,单纯依靠学校来践行育人责任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的“三全育人”模式更多的是注重学校育人,学校与家庭及社会间的联动与协作不足,未能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一是高校缺少与家庭的互动。在上大学前,学校与家长间建立起较为密切的联系,互动频繁。而步入大学后,学校与家长联系较少,不能形成有效互动。二是高校缺少与社会的联动。一些学校出于怕麻烦等心理,缺少同企业之间的协作交流,这样就难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实现全方位育人。

四、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不断深入推进和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目前高校“三全育人”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圆满成功。

1. 提升“三全育人”全员育人的系统合力

(1) 持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为了满足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需要,应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首先,应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开展课程思想政治能力培训,并通过举办思想政治示范课建设和讲课大赛等方式,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同时,任课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有针对性地加以设计和实施,从而达到良好的课程育人效果。其次,应积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和引导作用。鼓励辅导员和班主任定期为学生开设专题导师课,经常性地开展团建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

(2) 不断提升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的育人意识。高校“三全育人”的主体还包括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他们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这类人员虽然不直接通过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他们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的育人作用,就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使其充分理解“三全育人”的内涵及自身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切实担负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

(3) 积极拓宽育人的主体范围并加强互动配合。作为“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全员育人要构建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自己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除了以学校育人为主外,还需要加强其他育人主体的互动配合,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首先,应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融入到育人体系中,实现自我教育。其次,应积极发挥家庭育人的作用,充分获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共同育人。最后,还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育人优势,利用典型事迹来激励学生,从而实现榜样育人的目的。

2. 加强“三全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有效衔接

(1) 抓好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入学教育是实践和强化“三全育人”的有效措施,高校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新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军训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增强集体荣誉感,进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专家介绍、师生座谈会、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等,使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环境,彼此间增进了解,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强化日常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大二、大三学年的主干阶段,高校应合理有效地规划育人工作,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获得发展与提高。应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可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入课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应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充分利用好在校时间,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

(3) 重视毕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毕业季来临,高校的核心任务就是做好学生的毕业教育工作,培养其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了解学生现状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尽早干预。其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及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找准就业渠道。最后,积极跟进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3. 实现“三全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联动

(1)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强化传统课堂的育人功能。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进程中,高校应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强化传统课堂的育人功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应紧跟时代的需求,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的主旋律,并且要富于创造性。还应将课程思想政治全面引入课堂,深入发掘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全面推行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让所有的课堂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2) 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构建全方位育人主体的联动机制。高校的育人工作需得到来自家庭及社会力量的协助与配合,为此,应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应加强家校互联,发挥好家庭育人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高校应不断加大同企业间的联合协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定期邀请各界成功人士或知名校友来校为学生作报告,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成长。

五、 结 语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成为大学教育的重点。而“三全育人”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理念,强调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型育人模式,对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一个日益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中,各大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从提升全员育人的系统合力、加强全过程育人的有效衔接,以及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联动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育人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