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育人体系的构建

2022-11-27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政治

刘 静 洋

(沈阳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近年来,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全媒体时代已到来。高校大学生是网络媒体最庞大的使用群体,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网络意识形态的负面思潮也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认识与判断,一些热点话题也容易对大学生群体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单纯地把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课堂停留在线下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思政育人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拓宽思政育人的教育渠道,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构建科学完善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

一、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 高校思政育人环境需转变

现阶段,“00 后”已成为高校主要群体。他们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伴随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对待信息技术的多元性和即时性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其他年龄段人群,同时在面对网络复杂的信息环境时,他们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大学生们需要具备更高的网络素养才能从容理性地应对信息社会的各种思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政工作者正确的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1]。互联网教学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都需要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运用网络平台来解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要与时俱进,全程、全方位地培育人才,构建配套网络思政育人体系,这是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必要性的重要因素。而网络中的问题层出不穷,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负面思潮,还是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把控,都需要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对网络阵地有正确的把控。只有正确把控网络育人方向,将思政工作进行线上线下相融合,将传统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并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以实施,才能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做到实处。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要改进

2001年5月,我国第一个高校红色网站上线,高校思政育人教育开启了网络新纪元。如今,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成为思政工作的新要素,也给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要紧跟科技和时代的步伐,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必须同时具备网络和新媒体的使用能力和运营能力,这也为大多数思政工作者设立了一道专业化的门槛。

网络思政育人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靶向输出,还需要与学生在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多样化的交流模式。因此,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需要加入网络元素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效果。虽然探索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已经被广泛认可与大力支持,但是多数高校仍然存在经费不足、网站研发力度不够等现象。学界对于网络思政育人的探讨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只有少数的网络思政教学或者线上的思政教育实践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来策划教育产品。同时往往伴随着缺少技术支持,教育内容老旧的问题,无法推陈出新。这些都会影响网络思政育人的效果,无法对学生产生长远的教育效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法深入落实,因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师生视线。近年来,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办了建设难度较低的微信、微博平台,但是“三微一端一平台”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内容形式受限、吸引力不高,难以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深入教育教学实践、提升网络思政育人质量和效果是思政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因此要突破网络思政育人的瓶颈,必须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不断更新。

3. 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拓展

网络为大学生群体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大学生群体存在辨识能力低、社会阅历不足等因素,容易被网上的“灰色信息”迷惑从而迷失自我,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严格地把控好网络,并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它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校育人工程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成果,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的管理模式下,网络这一阵地突破了课堂教育的场所限制,网络课堂的地位显著上升。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要注重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建议高校积极参与网站建设,推动本地本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推进各高校的“两微一端”建设,把高校的思政教育打造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推进网络教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党中央从顶层设计为网络思想政治育人体系的深入推进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新时代必须重视网络这一阵地的思政育人体系,把“互联网 + 思政”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话语权[2]。

二、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面临的问题

网络思政育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入。但是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我国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不足逐渐显现。

1. 媒介环境质量欠佳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真实与虚假的信息在网络中充斥,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网络媒介不仅仅是对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还肩负着向大众传播意识形态的功能。如在网络中存在不同的社会思潮,这种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靶向输出的话语权。大学生思想活跃、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作为网络用户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容易被网络上平等对话的方式和观念所影响,教师的权威也容易因此被撼动。但是网络环境复杂,其中虚假信息、低俗信息、垃圾信息的频繁出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人文素养的训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大学生们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网络中的行为和方法,加大了辅导员和教师在日常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难度,即媒介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也增加了实践难度。

2. 对网络思政育人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

网络思政育人是利用网络这一技术,拓宽大学生思政育人的途径,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有效地落实。但对于网络思政仍然有部分高校认为就是把线下的思政理论课照搬到线上进行。网络环境复杂多样,思政教育资源丰厚,有多种形式可以开展网络思政育人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获取网络信息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表现,应该在网络思政育人的过程中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但是,近些年部分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政育人活动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理解网络思政的内涵,过度强调理论输出,并未结合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只是单纯把互联网当作传授理论知识的工具,片面强调了网络技术的使用,忽视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义,形成了对网络思政内涵理解上的偏差。

3. 忽视网络思政育人主体的参与度

很多人认为网络思政育人是高校辅导员或思政教师的工作,把网络思政育人当作一个单向输出的形式,忽视了学校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更忽视了大学生在网络思政育人中的地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展现出来。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能力影响着网络思政育人的成效,而当前,高校辅导员和教师对待网络思政育人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欠缺,也导致了当前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欠佳。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与大学生群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响着大学生在网络思政育人中的互动性、自主性,影响着思政育人的效果。相比较教师单向的输出,大学生自主地参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也会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育人的内涵和意义,更加主动地配合并参与到更多的实践当中。

4. 平台开发力度不足

高校为了更好地推进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建立,在网上建设了诸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甚至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相关软件的不同栏目中[3],但这些载体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力度和研发力度不够,思政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存在版面设计墨守成规、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共享课程占据主导而原创性课程较少等现象,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网络思政育人之中,体验感不佳,用户黏性低。在平台建设方面,缺乏专业型人才队伍,未形成完善的网络平台体系,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师的思政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在平台与平台的联动方面,目前的思政育人平台多为单一型平台,没有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多平台联动机制,版面的设计、内容的投放等方面缺乏创新性,难以体现出新平台、新形式的独特优势。对于平台的挖掘,部分高校仍停留在大众化、基础功能的平台开发阶段,没有将平台开发与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展现出思政育人形式的独特性,导致思政教育平台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 网络教育载体配合度不高

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来看,载体形式逐步丰富多彩,但思政教育工作者始终认为面对面的传统教育方式更能感染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响,网络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不明显。以高校的志愿者活动为例,多数高校仍保持传统实践方式,无法利用网络进行实践后的效果追踪。如今,科技水平持续突破,网络思政育人的平台逐步搭建[4],但是,就各高校的思政教育现状来看,各载体之间的配合没有合理开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网络思政育人队伍有待完善,部分高校在设置专职思政队伍的过程中,对网络思政工作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从而使专职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者缺乏系统的工作模式和经验积累;②网络思政教师培育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网络思政教师的考核机制、上岗培训机制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对网络思政教师的准入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不利于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长远发展。

6. 网络思政育人缺乏办学特色,内容针对性不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要以理论的讲述、专家讲座等方式开展,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育人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网络开放的平台,大学生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接受知识和信息,也有更多的渠道阐述自己内心的想法,因而,大学生的思想更加不好把控。应该认清这些变化,把思想教育引入网络平台,进行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思政课程入脑入心。但是,尽管各大高校建立了网络思政育人的教育体系,在内容上依然选择保守地教授原有的思政教育课程,很少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和现代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新意的网络思政内容。教师与学生在慕课、学习通、易班等平台的学习与互动仅仅体现在渠道上的转变,在思政教育内容方面更多呈现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没有结合移动端时代的传播特点,利用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有针对性地提供思政教育,更难以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强加到网络新媒体平台之中的教学方式无法保证高校网络育人目标的实现。同时,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更成为一个难题和挑战。

三、 构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措施

1. 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

推动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就是要建设网络“智育化”。“智育化”是指把网络思政育人的观念融入到各项学生工作中,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推动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为网络思政育人提供新思路、新模式。

(1) 将信息技术融入师生沟通之中。当代大学生与手机和网络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是当代大学生习以为常的娱乐和交流方式。参照传统的教育方式,一些较为内向、思想较为保守的学生不擅长甚至不敢与教师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在与老师交谈的过程中压力增大,急于逃避,无法打开心扉[5]。面对这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就是做学生管理工作最适合的形式。如可以通过表情包、颜文字等交流,切实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虽然线上的交流没有面对面交流的反馈效果,但是对于需要渐进式走进内心的学生,这种线上交流方式更能搭建起思政工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桥梁,以达到既定的教育效果。

(2)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管理之中。高校专职辅导员配比为1∶200,可见,学生的日常管理任务艰巨,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困难。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出现在规定的地点是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重中之重。而传统的线下查课、查寝方式过于频繁,不仅会徒增教师的工作量,更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在微信、QQ、易班等新媒体平台查寝查课的新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签到省时省力,符合大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也能将辅导员从繁杂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时间应用于谈心谈话、思想政治教育,使辅导员可以有更多精力去丰富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素质[6]。

(3) 将信息技术融入大学生思想引导、教育工作之中。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但是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信息的监管难度大,一些话题和信息容易形成负面的舆论,产生不良的影响。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随时关注与大学生价值观息息相关的舆论话题,把握正确的方向,避免学生形成消极的价值观。学生遇到问题时思政工作者应该及时介入,通过学生发布的朋友圈或空间动态等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和思想动态,并根据不同事情、不同问题,及时调整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 丰富网络思政育人内容和创新形式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作用不够全面,尤其是受到了网络的冲击后,更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者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而不是单纯把传统思政课的内容照搬到网络上。第一,要建立起完善的网络思政育人话语表达体系,注重“网言网语”与线下思政教育的转变。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年轻人思想的发展变化,也影响着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如果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识别网络语言并合理利用,那么将大大提高网络思政育人的实效性。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必须不断更新,结合当下的时事政治和突发的舆论问题,在进行思政育人的过程中更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加有意义、有价值的思政教育课程。第三,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一改传统单向的教育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对当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合理的意见,从而针对现有的教育形式进行改良,让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切实提升。

3. 提升网络思政理论课实效,充实教育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授课方式需要大胆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第一,将网络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运用课本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将社会现象拉进课堂,提升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和敏感性,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第二,改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位置。“0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较强,改变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学生成为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创造者、加工者,更有利于主体思想的表达,让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入心[7]。第三,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实现理论教学与网络社会实践相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因此,可以借助网络实践实现学生“感同身受式”教育,让网络成为学生认识社会的便捷窗口,即使无法到现场亲手实践,也可以通过VR等技术手段使理论学习深入于心,让学生轻松体验,热爱学习[8]。

4. 完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创建思政育人共同体

依托互联网构建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多方协作满足学生需求,打造网络育人共同体。第一,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的搭建要依托新媒体,在坚持传统教育功能的基础上融入新的“互联网+”理念。通过系列的思政学习平台与网站、“双微”互动平台,将线上线下教育模式相互结合,打造有各高校办学特色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9]。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网络的理论教学,同时还要注重互动模块的搭建,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网络思政学习平台。第二,要对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做好舆论的把控和监管。通过设置专门的网络检测员,对思政教育互动平台上的信息和互动内容进行审核,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方向,对有负面情绪的学生及时进行掌握和干预,及时对信息化平台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新。通过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立学生的网络思政育人档案,掌握学生在校数据,充分发挥网络思政育人力量,对于特殊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第三,网络思政育人共同体的建立也同样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参与。一方面,要广泛听取大学生对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的建议;另一方面,要激发大学生在网络思政平台上自主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主式的管理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加快推进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和完善相关机制

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是构建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既要保证网络思政育人队伍政治理论素养过硬,同时也要使其具备使用现代网络技术的能力,把网络思政育人建设成有规律可循的一门学问。要扩大网络思政育人队伍,构建思政课教师等专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10]。同时,要做好相关的制度保障,完善网络思政课教师的相关体制,对于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者定期组织培训,促使网络思政工作者养成网络思维模式,提高这一育人队伍的能力和政治素养。优化成果评价,完善激励机制,对网络思政工作者进行定期的考核,促进网络思政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

四、 结 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与主要渠道,同时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灵魂。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必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推动传统思政理论教学方式改革,将传统教育渠道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提高网络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现状,提出了全面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丰富网络思政育人内容和创新形式、提升网络思政理论课实效、完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创建思政育人共同体、 加快推进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和完善相关机制等措施,希望在高校内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政育人环境,构建完善的思政育人体系,为国家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