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
2022-11-27刘涛
刘 涛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云西林场,山西 大同 037100)
落叶松具有生长速度快和材质优良的特点,在建筑和园林绿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受到气象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落叶松发生病虫害的概率逐渐提升,严重影响落叶松的生长质量。为此,应加强对落叶松病虫害的研究,科学防治。
1 落叶松枯梢病
落叶松枯梢病是为害落叶松的真菌性病害,已经成为我国落叶松的主要病害之一。
1.1 主要症状和发病规律
落叶松枯梢病主要为害落叶松的芽、嫩梢、针叶、球果等部位。嫩梢染病之后萎蔫弯曲,针叶褐色变黄,呈现枯梢状。病菌入侵枝干会导致溃疡,患病部位干裂、凹陷,周围的皮下木质部变为紫褐色,溃疡斑围绕整个枝干,患病部位以上枯死。在染病的后期阶段,患病部位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凸起的小黑点,即为病菌的性孢子器,在第二年成为主要的感染源。病菌通过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的形式在病梢内越冬,在子囊孢子成熟后借助风力或雨水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源。调查研究显示,病菌通过伤口入侵,潜伏期为11~15 d。新梢发病后症状明显,染病后在新梢部位会产生分生孢子器,成为二次侵染源,再次侵染。
1.2 综合防治方法
1.2.1 严格检疫
严格检疫能有效预防枯梢病扩散和蔓延。在容易发生病害的地区,应做好病情的调查工作。对苗木的调运进行严格检验,没有任何问题后才能允许调运。
1.2.2 减少侵染源
要及时进行修枝和间伐,做好林内的卫生管理工作。在秋季和春季剪除病枝,能够有效控制病菌扩散。
1.2.3 控制肥料的用量
在落叶松生长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1.2.4 化学药剂防治
在苗木移植前选择50%多菌灵500 倍液浸泡苗木,在落叶松抽梢开始时选择烟雾剂喷施,在新梢停止生长期选择70%甲基托布津2 000 倍液或50%多菌灵1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效果显著。
2 落叶松立枯病
2.1 发病症状和发病规律
落叶松立枯病根据发病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芽腐烂型。在播种到出土前,种子或幼芽可能被病菌感染导致腐烂,造成苗床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第二,茎叶腐烂型。在幼苗出土前,如果湿度过大或苗木密度大,病菌容易从茎叶部位侵染。阴雨天湿度大会造成茎叶腐烂,在发病部位的叶片上会有白色丝状物,并有细小的颗粒状菌核。第三,幼苗猝倒型。在幼苗出土后,病菌可能从根部入侵,产生褐色病斑,之后逐渐扩散呈水渍状腐烂,造成苗木倒伏。该时期苗木的嫩叶仍然为绿色,病变部位逐渐向外扩散。第四,苗木立枯型。在苗木木质化后,病菌直接从根部入侵,造成根部腐烂变色,苗木枯死但不倒伏。该病菌喜欢湿润的环境,在土壤温度为12~23 ℃的环境下为害较严重。该病主要为害1 年生幼苗,尤其是出土1 个月以内的落叶松很容易感染。该病的发生与栽培条件有直接关系,如果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多会增加苗木的发病概率。潮湿黏重的土壤有利于病菌繁殖,使用没有经过腐熟的有机肥料也有利于病菌繁殖。
2.2 综合防治方法
2.2.1 科学管理
做好苗圃地的选择工作,合理施肥和灌溉,采取深耕轮作的方法,降低落叶松立枯病的发生概率。加强对肥料的管理,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保证肥料充分腐熟。在幼苗生长的不同阶段,应合理搭配氮磷钾,满足苗木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需求。此外,做好水分的管理工作,控制土壤中的含水量在40%左右,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可降低发病概率。
2.2.2 土壤消毒
应对苗圃地的土壤进行消毒。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消毒,控制好用量,将药土和细干土均匀搅拌撒在苗床上,用土覆盖之后播种。
2.2.3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阶段,选择波尔多液进行防治,每隔10~15 d 喷洒1 次,也可选择40%五氯硝基苯粉剂800 倍液,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与其他杀菌剂混合使用效果更好。此外,还可以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和65%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间隔7~10 d 喷洒1 次,连续用药2~3 次,防治效果显著。
3 落叶松落叶病
落叶松落叶病又称早期落叶病,发病后影响植株生长,导致植株衰弱枯死,给林业带来很大损失。
3.1 发病症状和规律
感染部位在树冠下部,之后逐渐向上部蔓延,距离地面越近的枝叶发病越严重。在发病的初期阶段,患病部位会出现黄色小斑点,之后逐渐扩展为红褐色病斑。发病的后期阶段病斑上会出现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性孢子器。发病严重时导致针叶变为红褐色,树冠如同火烧,导致大量落叶,比正常树木落叶提前40 d 左右,严重影响落叶松的健康生长,甚至造成植株衰弱枯死。调查研究显示,该病的病菌通过菌丝体的方式在病叶内越冬,第二年成为主要的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后开始飞散,并借助气流传播,导致落叶松染病。通常情况下,病菌的潜伏周期为30 d 左右,发病初期阶段出现黄色小斑点,之后逐渐变为红褐色。温度为20 ℃左右且相对湿度为75%以上有利于病菌传染,在春季和夏季多雨的年份发病较严重,在气候干旱的年份发病轻。
3.2 综合防治方法
3.2.1 做好检疫工作
做好苗木的检疫工作,严格禁止调运感染病害的苗木,避免病害扩散和蔓延。加强对病害的监测和预报,掌握最佳的防治时机。
3.2.2 化学防治
运用化学防治应掌握最佳的防控时机。在子囊孢子飞散的高峰期使用10%百菌清烟剂,1~2 次即可,最好在天气晴朗和无风的早晨进行。在放烟前要及时通知周边群众,设立警示牌,保证人畜安全。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高效、省工和省成本的优点,适合较大的落叶松林。对于面积较小且有条件喷雾的地区,可以选择70%甲基硫菌灵1 500 倍液、20%三唑酮1 000倍液、45%苯醚甲硫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每隔7~14 d喷洒1 次,连续用药1~2 次,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4 油松毛虫
4.1 为害症状和发生规律
油松毛虫是一种食叶类害虫,具有毁灭性。1~2 龄幼虫期有群居取食的特点,主要为害松针,造成针叶枯萎和卷缩。进入老熟期后,会在整个针叶上取食,严重时会全部吃光松叶,造成油松枯萎死亡。通常情况下,幼虫主要在枯枝落叶和浅层的土壤中越冬。在越冬时,许多幼虫卷曲在一起,在第二年气温达到一定标准后开始上树为害,从每年4 月一直持续为害到10 月中旬,在10 月中下旬温度逐渐降低后开始下树越冬。通常情况下,成虫在每天傍晚羽化,当晚交尾后在针叶上成堆产卵。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并具有迁飞产卵的特点。老熟幼虫主要在杂草丛或树冠部位结茧[1]。
4.2 综合防治方法
4.2.1 加强对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调查研究显示,油松毛虫的天敌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灰喜鹊、大山雀、胡蜂、螳螂等捕食性天敌。可在林内建立人工巢穴,招引食虫的鸟类,或在林间人工释放寄生蜂,但要控制好释放的密度,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4.2.2 选择灯光诱杀
根据成虫的趋光性,选择灯光诱杀效果较好。在成虫开始羽化后,可以在林间悬挂黑光灯,悬挂1 盏/m2即可。在成虫产卵之前将其捕杀,减少虫口的数量,提高预防的效果。
4.2.3 毒绳法
可以用拟除虫菊酯、润滑油和机油等防治油松毛虫。将润滑油加入机油中,加热至混合物沸腾,在温度下降后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拟除虫菊酯,混合均匀后放入纸绳束浸泡,捞出控干,能够用于灭杀上下树的毛虫。
4.2.4 化学药剂防治
在每年春季和秋季选择药剂防治,可使用20%杀灭聚酯和25%灭幼脲,采用低容量喷雾的方式。在松毛虫幼虫阶段选择药剂喷洒,使用2%安得利粉剂对准树体喷施,能够起到很好的灭杀效果。
5 落叶松叶蜂
5.1 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
在落叶松生长时期会出现叶蜂,影响落叶树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落叶松死亡。该类害虫的为害周期长,对于针叶的为害较大,能够达到数十年。落叶松叶蜂的繁殖速度比较快,发生后会大面积传播和扩散,为害很大。该类害虫对温度比较敏感,为害面积广、数量多,发生后很难根治。落叶松叶蜂对纯林的为害较大,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存在差异。落叶松叶蜂在幼虫阶段为害比较大,成虫阶段为害较小。一般情况下,每年发生一代。老熟的幼虫在落叶层下结茧越冬,第二年春天开始化蛹。4 月中旬为化蛹的高发期,时间为18~30d。5 月后是羽化的高峰时期,经过3~4 h 后开始产卵,卵期为10~20 d,5 月下旬开始孵化。虫卵主要产在嫩枝部位,对新梢的生长不利,导致新梢弯曲甚至死亡。
5.2 综合防治方法
5.2.1 加强监测预报
在防治落叶松叶蜂的过程中,应做好害虫的监测预报工作。4 月后应设置监测点、制定监测制度,并安排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对于落叶松叶蜂为害比较严重的林区,要加大监测力度,发现害虫后及时防治。
5.2.2 加强检疫检查
林区需要完善检疫检查制度,通过开展检疫检查工作避免落叶松叶蜂传播和扩散,降低其为害程度。
5.2.3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是当前防治落叶松叶蜂的主要手段。8 月后是叶蜂落地结茧阶段,老熟幼虫直接在松树的落叶层内越冬。要在8—9 月翻耕林地,翻耕深度控在25~30 cm,将蛹完全暴露在地表,提高灭杀效果。
5.2.4 生物防治技术
落叶松叶蜂有大量天敌,包括七星瓢虫、赤眼蜂、寄生蝇等,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重视保护天敌,增加天敌数量,为天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防治落叶松叶蜂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林区生态平衡的调节,保护益鸟,包括啄木鸟和山雀[2]。
5.2.5 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防治落叶松叶蜂的主要手段。针对3 龄幼虫,可以在每年7 月中下旬选择25%敌杀死1 000 倍液,也可以选择3%溴氰菊酯5 000 倍液喷雾防治。要选择适合的时间喷洒,并控制好喷洒的剂量。在落叶松叶蜂防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对天敌的保护,慎重选择农药,选择低毒和低残留的药剂,在确保落叶松叶蜂防控效果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6 落叶松球蚜
6.1 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
落叶松球蚜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树木的危害。落叶松球蚜主要为害落叶松的枝叶,发病后树木生长缓慢,生长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树木的高度和胸径。如果大规模暴发落叶松球蚜,会造成树木枯萎死亡[3]。第二,对环境的危害。落叶松球蚜会使松木大量死亡,导致林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影响树木调节气候和排放氧气的能力,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4]。第三,对景观的危害。如果出现大量落叶松球蚜,林场内的树木枝叶萎缩,甚至严重脱落,会影响森林的美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调查研究显示,落叶松球蚜的第一寄主为云杉,第二寄主为落叶松。有性蚜产卵后会出现很多干母若蚜,9 月后在树上冬眠。第二年5 月开始活动,经过孵化后会形成虫瘿,主要为害新生的树枝和嫩叶部位,对落叶松为害较大。7 月后虫瘿逐渐分裂,会出现许多幼虫,飞到落叶松上寄生。
6.2 综合防治技术
6.2.1 人工防治
每年6 月和7 月是虫瘿产生断裂时期,要做好人工修剪工作,及时焚烧或深埋修剪下的虫瘿,减少二次传播的概率。选择人工防治时必须要掌握时机,一定要在虫瘿开裂前进行,提高防治效果[5]。
6.2.2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采取以菌治虫、以虫治虫和病毒治虫的防治措施,不仅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结合林区球蚜的发生特点人工养殖捕食性或寄生性昆虫,将天敌释放在指定区域,平衡种群数量。主要捕食性昆虫有瓢虫、食蚜蝇等,主要寄生性昆虫有寄生蜂、寄生蝇等。要加强对落叶松球蚜天敌的保护,提高防治效果[6-7]。
6.2.3 化学防治技术
在落叶松开始发新芽的时期应向树冠喷洒药物,可以选择3%高渗苯氧威800 倍液、1%苦参碱500 倍液和2%乐果乳油1 000 倍液。此外,可选择3%啶虫脒乳油1 500 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 倍液等杀虫剂,每隔7~10 d 喷洒1 次,防治效果能够达到80%以上。要注意轮换使用药剂,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在用药前必须对药剂进行稀释处理。控制好用药量,把控喷洒的关键部位,保证喷洒的均匀性和彻底性,提高对虫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