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及病虫害防治
2022-11-27张红
张 红
(东平县接山镇人民政府,山东 泰安 271502)
近年来,小麦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山东省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种植和北方粮食生产的主要大省之一,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因病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其中,泰安市麦蚜病害平均百株达到96 头,红蜘蛛病害平均每0.3 m 单行达到76 头,其他病害发生面积达到约7 666 hm2,平均病株率超过了2%。由此可见,想要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就要在优化种植技术的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1 优化小麦种植技术
1.1 科学选种
在种植小麦前,种植人员要结合地区的气候条件、温湿度和土壤状况等科学选种。肥沃的土地要选择抗逆性、抗倒伏性能较好且株矮、茎秆粗壮、产量较高的多穗型小麦品种;贫瘠干旱的土地要选择株高较高、抗旱性较好的中产水平品种。秋播小麦要选择抗寒性、抗病性强的品种,采用包衣或拌种的手段处理小麦种子,能有效减少小麦在恶劣天气中受到的不良影响,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在选种时,种植人员要注意剔除其中破损或干瘪的小麦种子,筛选时要保证小麦种子的纯净度,提高小麦发芽率。
1.2 优化小麦整地方式
首先,种植人员要合理选择小麦种植地,选择前茬作物是豆科类或经济类作物、地面平整、有一定土壤肥力的地块,选好耕地后再进行细化整地工作,优化耕种方式。
其次,去除土地中的石块、枯草等杂质,杀灭从土壤中翻出的害虫及病原微生物。通过深翻土壤将秸秆还田,翻耕深度一般保持在20~25 cm,做好耙平处理工作,使秸秆充分发酵后能在疏松多孔的土壤中释放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营养成分。对于较浅的土壤层,可以利用深松机每2~3 年增加1 次耕作层深度。在翻耕整地过程中,种植人员还要在耕地中施入150 kg/hm2钾肥和磷肥以及225~300 kg/hm2的氮磷钾复合肥,再施入腐熟农家肥2 000~3 000 kg/hm2[1]。
1.3 正确把握播种时间、方式和深度
小麦播种主要有撒播、条播和穴播3 种方法。撒播一般用于土质较为黏重和整地难度较高的地块。条播是有利于提高功效和产量的播种方式。穴播在混套或缺肥的耕地采用较多。
种植人员要结合实际环境情况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和播种时间。春小麦一般在春节后播种,冬小麦要在9—10 月播种。受气候影响,各地区的播种时间也不尽相同,其中东北地区一般播种适期在4 月中旬,华北地区一般播种在10 月上旬,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小麦播种期在10 月中下旬至11 月上中旬。
播种时要把控好温度、垄距和播种深度,温度在10 ℃左右有利于小麦出芽,播种深度在3~5 cm,垄距为70 cm,并将播种密度控制在150 万~450万kg/hm2。
1.4 合理施肥
除了播种时要对麦田施基肥外,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还要合理施用返青肥、孕穗肥、拔节肥和追冬肥等。返青肥在小麦生长中起到增加穗数的作用,孕穗肥是为了促进小麦花粉发育提升结实率,拔节肥可以避免小麦出现花、穗、叶的退化问题,在北方地区追冬肥可以促进小麦扎根,提升天暖后的返青速度。一般小麦施肥以氮肥为主,但对不同土壤条件和生长状况的麦田具体施肥种类和用量也不相同。
对于质地较好、养分较高的高产麦田,可以用微肥、磷肥作底肥,在此基础上施用50%氮肥、70%钾肥和足量的农家肥,能够让小麦产量达6 000 kg/hm2;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的中产麦田,可以在施用钾肥、磷肥、氮肥的基础上多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营养成分,提高麦田的实际产量。
1.5 做好灌溉及田间管理
小麦灌溉一般采用大田喷灌的方式,种植人员应对小麦各个生长发育时期的灌水量进行相应调整。小麦从播种期到拔节期,植株较小且水分蒸发较慢,可以少量浇水。拔节后耗水量大幅增加,要及时灌水至田间持水量达70%~80%,避免小麦缺水减产。在抽穗期耗水量会持续增加,当60 cm 以上的土层持水量低于60%~65%时就要及时灌水,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田间蒸腾作用造成的干热风影响。
除了做好灌溉工作之外,种植人员还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通过机械和人工作业贯通麦田排水沟、边沟和条沟,严格控制播种密度,避免由于密度不合理出现田间持水量少、苗挤、苗弱等情况而导致小麦减产。要做好杂草的清除工作,为小麦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还要做好水肥管理和产量结构调节等工作,保证小麦高产和质量。
2 小麦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条件
2.1 麦蚜虫
麦蚜虫一般在北方春麦区和南方冬麦区的禾本科植物上发生,温度回升后二叉蚜在小麦拔节时期开始活跃,在抽穗期长管蚜对幼穗进行侵害,待成熟期时产生有翅蚜迁往玉米、高粱和其他杂草上隐蔽过冬繁衍,往复循环持续为害[2]。麦蚜虫的繁殖力较高,生活周期短,是麦田中间歇性发生的虫害,在5~10 ℃就能大量繁殖,一头蚜虫平均能活20~30 d,平均每天繁殖2~5 只幼虫,在适合条件下幼虫生长4~6 d 就又能继续繁殖,且种类较多,还会传播黄矮病毒,对小麦有严重的危害。
2.2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气候型病害,会在空气潮湿和降水时利用风雨传播,在小麦出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可能发生,造成小麦苗、茎、穗、秆等多处腐烂、枯萎,致使植株死亡,降低小麦的发芽率和出粉率,严重时会使病穗率高达50%,使麦田减产10%~20%。
2.3 白粉病
白粉病为害小麦地面以上的各部分器官,病孢子会在小麦叶片表面萌发,分化后附着在小麦的各个部位,还在小麦表皮细胞中发育菌丝,持续繁衍,使小麦叶面产生1~2 mm 白色斑点,逐渐衍生成大面积圆形霉斑,并通过霉斑表面的白粉不断扩大传播范围,导致小麦叶片发黄,影响小麦正常抽穗,最终导致小麦植株枯萎死亡。
2.4 麦田红蜘蛛
麦田红蜘蛛以虫卵或成虫的方式寄生在麦田植株根部或土壤缝隙中,越冬过后第二年2 月中旬开始活跃,迅速扩大繁殖范围为害麦田,是山东省鲁南、鲁北和丘陵等地区常年发生的病虫害。受到侵害的小麦叶片会出现白黄色小点,植株普遍低矮、无法正常生长。随着当地的气温波动会逐渐加深侵害程度,导致小麦植株萎缩,直至干枯、死亡。
3 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加强小麦病虫害的预警工作
许多地区的小麦种植人员在防治病虫害时,常因没有做到科学预防而延误防治时机。如果在病虫害繁殖扩散且对麦田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侵害时才采取措施,往往无法达到防治效果。通过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预警工作,能有效改善这种现象[3]。各地防治人员可以利用托普云农的病虫害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小麦病虫害,通过在麦田搭建智能化的病虫监测设备,将人工地面取样工作和GPS、GPRS、移动无线网络及远程监测技术等结合起来,定期采集麦田情况,并将实情信息上传到云端的网络监测平台,让监控人员随时都能远程掌控田间病虫害情况,并将每天采集的图像和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到病虫害的数据库中,将情况反馈给相关专家进行在线诊断,让其能根据麦田实际情况对病虫害发生种类、繁衍情况及扩散轨迹等进行预测,从而提前制订好相应的防治策略,在病虫害蔓延前就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杀灭处理,从而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的为害程度,保证小麦产量。
3.2 种植高产抗病品种
以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提高种植小麦的活性和抗病性,限制病虫害的生长条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防治措施,根据不同病虫害选择的高产抗病品种也有所不同,应结合本地区较易发生的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高产抗病品种。比如,防治小麦赤霉病可以选择苏麦3 号、华麦6 号、宁7840、万年2 号和扬麦2 号等品种;防治小麦黑穗病可以选择吉林推广的合作1 号或美国研发的Gaines、Omar 和Burt 等冬麦品种;防治小麦白粉病可以选择小偃6 号、苏肯1 号、花培28、鲁麦14 号和望水白等品种;防治小麦纹枯病可以选择豫麦13、豫麦14 和温麦4 号等品种;防治小麦根腐病、叶枯病可以选择93 系列、华东3 号和温州和尚等抗病品种。
通过种植高产抗病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麦田对病虫害的抵抗力,种植人员要结合各区域情况选择种植不同抗源的小麦品种,合理布局高产抗病基因品种,将品种优势发挥到最大,并结合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等其他辅助性防治手段,更好地防治小麦种植期间出现的病虫害。
3.3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技术是通过合理的手段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有效防治措施。
一方面,种植人员要做好精耕和倒茬轮作,定时清除自生麦苗和杂草,要对小麦进行合理密植和适时、适量的追肥工作。在小麦收割后再次翻耕麦田,使土地中的病残体可以更快腐烂,从而减少越夏或越冬的菌源和虫源。在田地施足基肥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过晚或过量施用氮肥和其他肥料,从而为小麦提供优良的生长条件,有效抑制病虫害[4]。
另一方面,防疫人员还可以加强对产地的检疫工作,对测试区域按照检疫相关规程进行一系列的检查监测工作,在过程中若发现麦蚜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麦田红蜘蛛以及其他病虫害,要立刻封锁病区,及时杀灭病虫害,并对病区内所有要带出的物品以及防治人员所穿的衣物消毒,防止小麦病虫害大面积扩散和远距离传播。
3.4 物理防治
小麦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措施较为安全简单,一般是指利用害虫对色彩、气味的敏感性和生物习性对其进行诱杀除害的方法。比如,通过在麦田间插立杨树枝引诱麦蛾,小麦叶片萎蔫后,在田地中每隔10 m 插上一根长1 m 的杨树枝,高于小麦秸秆35 cm,将底部埋实,每天清晨将塑料袋套在枝把上,通过轻微摇晃吸引成虫,集中一定数量后采用合理措施将其杀死。还可以在麦田中每隔0.33~0.66 hm2放置一盆糖醋酒液,盆高于小麦秸秆35 cm,保持盆中液体深度为3.5 cm,白天盖上盖子,晚上再打开,坚持15~20 d,每7 d 换1 次糖醋酒液,每天早上清除盆中害虫。还可以利用害虫喜欢在禾谷类作物上繁殖的生物习性,在麦田中插上稻草把300~450 个/hm2,每5 d 更换1 次并烧毁吸引到害虫的稻草。也可在夜晚的麦田间用黑光灯将害虫引诱聚集起来进行集中捕杀,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除此之外,对于麦蚜这类有趋黄习性的害虫,可以在其生长初期通过在麦田中悬挂225~450 块/hm2粘性黄板,引诱捕杀害虫,黄板一般悬挂在东西方向。
3.5 化学药剂防治
在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运用化学药剂灭杀害虫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由于化学药剂对环境容易造成污染,且重复使用还可能让病虫害产生一定的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所以在实际运用此种防治方法时要合理控制用量,选择不同种类、毒性较小、针对性强的药剂并交替使用,降低对小麦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对于不同病虫害要选择相应的化学药剂,小麦白粉病可以通过喷洒12.5%烯唑醇、15%三唑酮和20%三唑酮等药剂,或喷洒2~3 次25%敌力脱、40%多硫、50%退菌特和70%甲基硫菌灵药剂等,对小麦白粉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黏虫可以通过对其幼虫喷洒5%杀虫畏粉或2.5%敌百虫粉22.5~37.5 kg/hm2。防治麦蜘蛛可以喷酒20%绿保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2 000~3 000 倍液或36%克螨特乳油1 000~1 500 倍液等,杀虫效果可维持10~15 d。防治小麦蚜虫可以使用40%敌畏·氧乐乳油80~100 mL 或4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50 mL,也可以喷洒吡虫啉+菊酯类配方兑水50~60 kg。防治麦秆蝇可以喷洒2%西维因粉剂和2.5%敌百虫粉22.5~30 kg/hm2,或使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2 000 倍液喷雾,每隔6~7 d 喷1 次,防治效果显著。
3.6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是较为环保、有效的方法,无毒、无害且不会对小麦植株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一般通过天敌防治、微生物防治、植物防治等方式灭杀病虫害[5]。
天敌防治是通过引入小麦病虫害的天敌或益虫,抑制病虫害繁殖和生长,比如金龟子黑土蜂、茶色食虫虻等,可以有效防治小麦蛴螬、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通过促进害虫天敌的生物繁殖,能很好地起到病虫害的防治作用。微生物防治技术是通过把一些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制成生物源农药等喷洒在种植区域,破坏害虫、病原结构,加速其衰老死亡,比如对于小麦纹枯病,可以使用假单胞菌和消蚀灵等防菌剂进行生物防治[6-7]。
4 结束语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气候条件和小麦的生长需求科学选种,还要把握好最佳播种时间,做好整地、田间管理,并合理施肥和灌溉,从而优化种植技术。小麦种植人员可以通过加强预警监测和种植高产抗病品种,起到对病虫害的预防作用,还可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技术,有效防治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