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的研学旅行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2-11-27魏臣宇
魏臣宇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红旗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研学旅行资源得天独厚。红旗渠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人民群众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权威的认可度不断降低,青少年的思想认识不仅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也受到了享乐主义的冲击,如何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时代问题,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研学旅行中,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
红旗渠是一个写满初心的地方。它是10万林县人民,凭借着一钎一锤一双手,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人工天河,它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问题,更滋养了群众充满希望的田野,与此同时也孕育出了属于林县人民所独有的红旗渠精神。
(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作为红旗渠的后人,谈到红旗渠,自豪感油然而生,谈到红旗渠精神,早已耳熟能详,从小就记得爷爷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故事,这十六字是林县人民的精神所在,何为自力更生?即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向上级伸手修建的,而是主要依靠林县人民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而成。何为艰苦创业?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粮食短缺、物资短缺、技术设备落后,红旗渠的修建又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改变缺水的林县,为了拯救林县人民的子孙后代,十万群众战太行,凭借着一钎一锤一双手,硬生生地在雄伟的太行山上开凿出了人民的生命渠与幸福渠,这样的过程体现了艰苦创业的精神。何为团结协作?红旗渠的建成不仅有十万林县人民的参与,还有全国有关部门及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和山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才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因而红旗渠的成功建成不是一个人的工程,而是众多单位与群众集体修建而成,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何为无私奉献?还记得水利科班出身吴祖太,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洞顶坍塌,夺去他年轻的生命,终年27岁;还记得除险队长任羊成,面对山上不断掉落的碎石,主动担任除险队队长,带领队员们腰系大绳,飞崖下崭,凌空除险,扫除障碍;像他们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这种对于受益地还是非受益地的都不局限于个人利益得失,为红旗渠的修建贡献了力量,才有了今日富美的林州,这就集中体现了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二)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红旗渠不仅是林县人民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辉煌典范。20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人民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引领之下,完成了红旗渠的修建,给子孙后代带来了幸福。走向新世纪,随着2017年10月16日,当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播出后,红旗渠精神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受到了人们的赞扬。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历经时间之磨炼,散发出独有的光芒,如何更好地把精神火把传递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是这个时代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由此重新推出了新的红旗渠精神,即“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是指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富而不惑,是指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自强不已,是指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奋斗不息,是指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1]。
无论是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还是新时代孕育的“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其精神力量都变成了每一个林州人民为之坚守的准则,也变成了中华民族国之精神的重要体现,无论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将矢志不渝地坚守。
二、红旗渠精神在研学旅行教育的价值
红旗渠作为红色基因的发源地,为经济复兴提供精神力量,为廉政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导向,也为青少年的研学旅行注入了精神力量,在研学旅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缺少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红旗渠是在极其艰苦的时代,在党的领导之下,在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奋战十年,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削平了一个个山头,凿开了一孔孔隧洞,架起了一座座渡槽,修建成了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引来了祖祖辈辈期盼的“生命水”“幸福水”。红旗渠的每一块山石,都铭刻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每一滴渠水,都承担着共产党人的使命;每一段渠岸,都凝聚着党群一心、共筑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它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而且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坚定信念,奋斗不已。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当中,能够让学生在“游”与“研”的结合中,体会“山有魂、渠传情、水含笑”的情怀,能够切实赞叹这盘旋于茫茫太行的陡岩峭壁间的精神之渠,进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有助于厚植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中说道:“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是情之所归。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国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3]红旗渠作为一个写满初心的地方,承载着历史,也见证着梦想,更昭示着未来。还记得那时杨贵书记的承诺吗?面对修渠不成,以及修渠之后可能带来的风险,杨贵书记愿意从太行山上跳下去以此来向全县人民谢罪。就这样顶着各种压力,冲在最前方,带领全县人民苦干、硬干与巧干,没有道路就自己修,没有工具就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自主设计、自主参与,用最土的方法、最坚韧的毅力、最不服输的精神,在陡峭的悬崖上硬生生地凿出了一条“生命渠”。爷爷奶奶们用最质朴、最纯真,却又最坚韧的想法,为后代谋来了永生的幸福。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红旗渠,而没有这种精神的引领,就没有今日腾飞的中国。
(三)有助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岁月轮转,铁锤钢钎的交响、隆隆的开山炮声已然远去,红旗渠的过往也停留在了昨天,但是红旗渠的精神却传递到了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到每一位林县人民的血液里,在继“战太行”之后,红旗渠又谱写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形成了新的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奋斗不已、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说道:“红旗渠、三北防护林等大工程,都是几代人一以贯之而成的。只有像接力赛一样,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做成大事。”过去的艰苦岁月已然成过去,然而不朽的精神却传之千古、生生不息,仿佛彰显着那一代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今天这种奋进的时代,这种精神依然在引领着我们,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必将创造更多不朽的传奇。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更好地体会“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价值理念,进而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学习与人生规划当中。
(四)有助于培养奋斗精神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对大学生提出了“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希望。“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到今天的繁荣富强,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与持续奋斗。“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红旗渠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不仅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更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为己任。这就要求红旗渠研学不仅要知识贯通、动手实践、科学探究,更要精神培育、心灵洗礼。在红旗渠研学中,不仅要学会探究太行山的奥秘,更要在研学过程中近距离地感受革命先辈创造的人工奇迹,以进一步感悟奇迹背后的精神底蕴,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接续奋斗。
(五)有助于增强综合素质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和爱劳动的习惯。这就要求学校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学生年岁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单纯地满足于接受式的学习,而是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研学活动正好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将学习、旅游、研究三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身体的空间束缚,更好地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感知世界。红旗渠研学利用地方特色本身的优势,将研学旅行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红旗渠精神在研学旅行中的实现路径
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研学旅行中,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了将红旗渠精神的研学旅行价值更好地实现起来,可以在红旗渠研学中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利用资源打造研学特色;推进红旗渠精神的创新发展,如与三大讲堂相结合,不断弘扬红旗渠精神,与研学形式相结合,不断拓展教育内涵,与实景表演相结合,不断增强体验互动感;完善相关机制,确保红色教育的成效。
(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首先,从自身独特的风景资源来说。红旗渠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也比较丰富,并且研学旅行主要在红旗渠纪念馆与青年洞两个景区进行。红旗旗纪念馆以实物展示、影像播放、文字陈述等形式展示了红旗渠修建的整个过程;青年洞位于风景如画的半山腰,修筑于悬崖峭壁上,飘荡在蓝天白云之间,是红旗渠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最为精妙的结合体,更是红旗渠精神的实景体验场所。因而在研学旅行中就要充分利用其特有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无穷,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川。
其次,从其体现的精神上看。红旗渠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一个代表,长期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厚爱,李先念、胡锦涛、温家宝、江泽民、曾庆红、乔石、李长春、刘云山、王岐山、赵乐际、栗战书等多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先后莅临红旗渠视察指导。201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河南时也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以来,红旗渠都受到来自祖国各地的人民参观学习,那么作为研学的一部分,就要把红旗渠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充分融入到红旗渠研学当中去,让青少年切实感受到红旗渠精神,进而能够更好地珍惜当下、感念先恩。
总之,红旗渠研学要充分利用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以及精神资源,将资源整合到研学之中,让学生不仅能感受自然风光,也能体会精神传承。
(二)利用资源,打造特色研学
1.研学理念有特色
研学旅行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活动,怀特海提出:“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向学生展示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4]也即研学旅行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通过考察、探究、服务、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红旗渠作为研学圣地,包含着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传递出了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体,因而要让学生在自然风光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在精神生活中传承红旗渠精神,当然其最终的落脚点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红旗渠在兴建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初心和使命的集中彰显。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根据地故事、英雄和烈士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5]。红旗渠作为红色基地,不仅要传递红旗渠在修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还要传递新一代红旗渠人在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新时代精神,也即把红旗渠独有的精神融入到研学旅行活动当中,每一个活动的开展都并非是单独零星的一个个体,而是以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为前提,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体会研学的乐趣,更能传承独有的红旗渠精神。
2.课程安排有特色
研学旅行教育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研学旅行将课堂搬到了大自然、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更有趣味性与意义性的地方,连接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自然、接触社会、品位生活、为他们未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课程安排一定要独具特色,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游而不研”,变成浅尝辄止的观光旅游。可以根据学生的研学时间,不仅仅把“十个一”主题活动运用到研学当中,也可以根据红旗渠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形成以红旗渠为主题的多方面的研学旅行。如“红旗渠精神+研学旅行”,编写不同的教材,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个性化团队研学服务,体会“战太行”;“红旗渠精神+文创”,深入推进红旗渠精神与文化的融合,把林州固有的文化元素、精神因子、民俗风貌等融入到研学的全过程,如话剧《红旗渠》、电影《归来仍是少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走进红旗渠》,现代豫剧《谷文昌》、电影《花开飘香》等,让学生在文化的海洋中切实体会红旗渠所传递出来的精神文化,体会“出太行”与“富太行”;“红旗渠精神+绿色生态”,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太行山自然风光,以“红绿蓝”三色交相辉映的大格局融入到研学旅行的活动当中,更好地体会“美太行”,红旗渠不仅仅是林州人民的“生命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林州人民,同时也是“幸福渠”,由于红旗渠的存在,林州也称为“森林之洲”“天然氧吧”,这样学生也能更好的品位自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
(三)推进红旗渠精神的创新发展
1.与三大讲堂相结合,不断弘扬红旗渠精神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红旗渠研学旅行更多的是以“十个一”为主题开展的研学活动,但在其基础上,红旗渠风景区又开设了“红色讲堂”“廉政讲堂”“劳模讲堂”三大讲堂,但这三大讲堂更多的是运用于成年人的培训,与中小学研学旅行结合得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突出红旗渠研学的“特色性、时代性、突出性”,也可以把红旗渠研学与三大讲堂相结合。
首先与红色讲堂相结合。通过专题讲座,或动漫形式,根据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开山劈岭、造渠引水的历史片段重现,感悟红旗渠修建的卓越成就及其孕育的红旗渠精神,并在研学的过程中,切身融入进去,感受红旗渠精神的来源。
其次与廉政讲堂相结合。2010年5月,中央纪委、监察部命名红旗渠纪念馆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红旗渠历时十年修建完成,它不仅仅是一条生命渠,也是一条廉政渠,它见证和记录了壮阔的党风廉政建设,在研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观看《红旗渠上的廉政宣言》,让学生能更好、更深入学习到红旗渠廉政文化精髓。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体会什么是廉政,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
最后与劳模讲堂相结合。劳模是国家和人民的财富,是时代前进的旗帜,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人生奋斗的典范,更是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可以让中小学生走进劳模,倾听劳模的声音,重温那段感人至深的修渠故事,接受红旗渠精神的洗礼。与此同时将倾听到的故事,在研学的过程中切身地去体会、去感悟、去思考,比如“十个一”的主体实践。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进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接续奋斗精神。
2.与研学形式相结合,不断拓展教育内涵
研学是以天地为课堂,以社会为学校,以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老师,通过调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官,让学生走出闭门读书的窠臼,使“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可以完美结合。在研学中开拓眼界,增广见闻,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的过去与未来及文化的传承。对于一个人而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对于一件事儿而言,内容不配位,势必难以持久,要想使红旗渠精神研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丰富它的形式。当前研学旅行最常用的研学形式有自主式、合作式、体验式、PBL式等。其中PBL式更多的是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让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团队的力量设定目标、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批判思考的能力。
对此,红旗渠精神研学要把握研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形式,想要传递的理念。避免出现在一天紧锣密鼓的安排过程中,研学接近了尾声,学生满脸疲惫地坐上了车,当问及“你今天的收获如何?”大部分学生更多回答是“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到整个课程的体验当中;当问及研学导师,如何评价学生的收获时,研学导师更多认为是只要这“十个一”的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对于结果的评价,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对于带队老师如何评价学生的收获,带队老师更多的是以一篇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来让学生把活动用文字记录,这在三者之间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研学导师没有注重评价,带队老师只想着把学生交给研学导师的想法,也不注重学生体会后的收获,导致了这种郊游式的研学效果并不太好。
例如要想当好红旗渠讲解员,就需要学生真正地了解红旗渠的建设成就和历史,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小讲解员,在学生了解与讲的过程中,对于其精神的把握就更为透彻;推一把独轮车、抡一回开山锤、抬一次太行石,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体会当时修渠人的不易,更好地继承红旗渠精神,与此同时推车、打钎、抬石也需要技巧,需要集众人的智慧来共同分析如何推独轮车、打钎,以及抬太行石,因而这三项活动就体现了体验式、合作式与PBL式的完美融合。作为负责人就需要精准把握,保证研学形式丰富,教育目的准确,传递理念新颖,以此达到寓教于乐。
3.与实景表演相结合,不断增强体验互动感
研学是一个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爱国精神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红旗渠作为红色研学基地,要想更好将其精神传递给学生,那么仅仅停留于走马观花式地走走看看肯定达不到预想的结果,为此就需要跟实景表演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认知—体验—感悟—践行,通过实景式的表演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感官体验和身临其境体悟红旗渠的修建,之后通过内心触动、思考领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最后将其收获的精神运用到之后的生活与学习当中。比如在走一次红旗渠这项活动中,重点是让学生关注修渠英雄雕塑,瞻仰老炮眼、团结洞、“劈开太行山”,以及号角吹响、测量渠线、推独轮车等场景,在这一场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现场遗留的痕迹,还要加上情境在现再次回到那个年代,当时的修渠人是如何测量、如何吹号角、如何推车、如何在这峭壁上修渠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爱国之情、惜今之意。之后带着这种情感,来到基地体会“推一把独轮车”“抡一回开山锤”“抬一次太行石”。由于红旗渠工地山高坡陡、道路崎岖,独轮车就成了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可以让学生体验推车,把握如何保持车的平衡,如何来用独轮车运送物资,更好地体会修渠的不易;通过观看铁姑娘表演的打钎,在“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中,把握凿石的技巧,体验荒石变成石料、绝壁变成长渠的艰难过程。进而能够激发学生勇气,激发学生智慧,彰显团队精神。
(四)完善相关机制,确保红色教育的成效
1.加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本是工学术语,但随着课程改革逐步向学校的课程建设推进,顶层设计逐步成为了教育中的名词。从字面意义上讲,顶层设计就是自顶层到底层展开设计的理念与方法,顶层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与核心,进而对实践起着两个方面的指导作用:一是对发展的根本方向进行规定;二是对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6]。顶层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方式或者科学方法,吸取并结合了有关系统论、控制论以及协同论的整体性和全局观、要素观、内外环境论以及互动协调等重要思想,形成一套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方法论体系。顶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然而在红旗渠精神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校作为最早开始的研学旅行实践的单位,并最先开发出自己的课程体系,如火如荼地开始了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却没有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主题,因而需要加强红旗渠研学旅行的顶层设计,明确其课程地位,规范各类标准,突出研学旅行的社会效益。
2.确保研学旅行课程有效实施
课程实施既不同于课程采用,也不是新课程计划的照搬,课程实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项事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镜式的反映[7]。也就是说课程实施过程包含诸多因素,不仅有实施者的理念以及个性化的工作,还包括课程方案的调整、修改与补充。其实施过程还需要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等共同完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诸多因素,确定实施方案与实施策略,实施的最终结果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学生的课程体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作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的实施,但其可以借鉴学科课程,结合自身特点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需要明确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各主体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研学旅行教育协会、研学旅行第三方机构、旅游企业以及学校,各个主体要各司其职,有效实施;其次要积极建立研学旅行课程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性,把教师、教学基地、教学旅行社三者联系起来,做到三方联动,共同备课,进而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学习体验;最后要完善舆论监督体系,研学旅行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因而要与信息服务平台相结合,注重对研学旅行的正规性与安全性的重视,其实施过程与保障措施可以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与家长展示,进而发挥社会舆论在其行为约束中的重要作用。
3.采用多元的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是检验研学旅行活动效果和调整研学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因而其评价策略与评价方式在研学旅行活动中非常重要。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教学评价,首先根据课程标准要有一个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开展“课程化”的研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理的研学主题,例如对于小学生,其知识体系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可以选择合适的研学主题,让学生将自身知识与社会生活统一起来,将认知过程与社会体验相结合;其次将研学旅行与现有资源紧密结合,红旗渠作为红色研学基地,有丰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可以利用其特点开展相关的研学主题,拓展学生的研学形式,提升学生的研学体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最后定位其发展需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研学评价时,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学生之间的自评与互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进而达到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此外,还要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与收获,将自身知识与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相对系统化的认知。完整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保证研学活动落到实处,也可以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