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所精神”的五道口桥下空间改造研究

2022-11-27张宇陈勃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安徽建筑 2022年4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五道口高架桥

张宇,陈勃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为了满足日益繁忙的公共交通需要,加快了地铁修建的步伐。地铁的建设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向下争取空间,即将地铁轨道建设在地表以下;二是向上争取空间,即将地铁轨道建设在高架桥上。将地铁轨道建设在高架桥上这种形式造成了地上空间的浪费,割裂了城市空间,这就属于城市的剩余空间范畴。本文以北京市地铁13号线五道口站为例,分析了这类桥下剩余空间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用的可能性。

1 剩余空间与场所精神内涵

1.1 剩余空间

首先,城市剩余空间的定义是在发展过程中,未能被充分利用,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类空间对城市建设通常都会造成比较消极的影响。其次剩余空间并不多余,并不是所有的剩余空间都是无意义无价值的。最后很多的剩余空间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价值没有得到合理体现,但并不表示这些空间没有意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这些空间和普通的城市空间一样,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

高架桥下剩余空间是指城市高架桥建设完工以后,桥下的空间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这些空间一样并不多余,如果能正确避开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赋予这些空间更多的功能,就能使其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减少这样的空间浪费。

1.2 场所精神

现象学认为,场所和建筑是支撑人活动的必要条件,将人与客观存在的场所和建筑编织成环环相扣的网系,相互依存。城市实体,如人类建造的物体、建筑实体等,营造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交替的媒介,使人与环境产生交互,进一步发挥场地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使场地具有了特别的韵味,从而形成“场所”。

场所是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精神就是场所的特性与意义,即人与环境产生的紧密关联。人们通过对客观实体的交互,形成自身的感受,是人们设计场所的目的。反之,场所通过带给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体验感,则是场所的意义所在。建筑设计必须营造场所精神,充分考虑场地、环境背景、人的要素,使人们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2 五道口桥下剩余空间特点

2.1 五道口桥下剩余空间现状

五道口地区桥下剩余空间的利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桥下剩余空间的利用形式过于简单。五道口桥下空间只是简单规划为停车场、绿化带、杂物空间这些功能,并没有进行系统地规划设计。其次,空间利用缺乏层次。目前五道口桥下剩余空间的利用比较单一,仅仅利用了地面空间,而没有利用高架桥本身进行,没进行整体考虑。最后,五道口桥下剩余空间利用与周边环境、人文、业态等缺乏联系。目前的利用形式并没有关心五道口地区缺乏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这个问题,没有解决高架桥割裂城市机理这个根本问题。

2.2 功能缺失

五道口周边拥有丰富的供人们游玩休憩的公园绿地资源,例如:圆明园、海淀公园等。根据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的需求,这些公园并不能辐射到五道口,因此五道口缺乏地区缺乏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

五道口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商业基本趋于饱和,能够满足区域内城市居民的日常需要,但是存在两个不足。首先是零散分布的小摊贩弥补了商场所不具有的小商品功能,但是它们存在的同时对于城市形象、交通、环境都有较大的影响。其次,五道口没有公共的演艺场所,仅有几个营业性酒吧,不能满足区域内城市居民对于艺术交流、文艺演出等功能的需求。

五道口周边高校拥有大量的运动场,并且这些运动场都对外开放使用,曾是周边群众锻炼身体的主要去处。但是疫情以来,各个高校封闭管理,校外人员无法进入学校,导致五道口地区的城市居民缺少锻炼场所、设施,无法满足基本运动需求。同时,周边高校运动场缺乏趣味性,景观效果不佳。因此一套良好的运动系统对于五道口地区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2.3 精神内涵缺失

五道口地区的场所精神可以总结为高校文化、社区文化、商业文化、铁路文化四个方面。

在五道口的主要活动人群类型中青年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且周边高校云集是五道口高校文化的体现。高校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仅仅出现在大学校园内的文化现象,但是这里所说的高校文化具有广义上的含义。即以年轻人、年轻群体为代表的,受到他们追捧、喜爱的文化现象。例如:曾经五道口地区流行的摇滚音乐、录像厅等等都属于我们所说的高校文化范畴。以及高校内本身所具有的共享理念等。

其次,周边众多的社区、家属区以及这些人群在五道口地区所进行的商业、休闲活动,可以得到地区内明显的社区文化。这里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所进行的生活行为,即以日常生活、休闲为主的一些活动。

再次,商业文化是五道口地区作为区域商业中心的内涵所在。人们在五道口地区所从事的主要活动类型就是以休闲、购物、餐饮等为主的商业活动,所以商业文化是五道口地区脱离不开的文化氛围,是其与生俱来的属性。

最后,铁路文化在此特指从五道口地区自南向北而去的老京张铁路精神。老京张铁路作为五道口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IP、一个历史名片,应当得到继承与发展。并且,其铁路本身就与地铁线路桥下空间并行,联系紧密,更应该作为整体进行保护利用。

3 更新策略

通过研究五道口地区功能的缺失和桥下空间场所精神的缺失,得到了五道口桥下剩余空间最大的问题:功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无法给居民带来精神共鸣。只要弥补这些功能与场所精神的缺失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如何弥补就显得很关键。

采取的主要办法就是,以缺失的功能和场所精神为主体,以五道口桥下空间和老京张铁路五道口段为载体,营造一个城市绿色公园。

3.1 功能与场所精神融合

五道口地区所缺失的功能:城市公园、演艺中心、小商品集市、运动系统。五道口桥下剩余空间缺失的场所精神:高校文化、社区文化、商业文化、铁路文化。为了弥补这些缺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桥下空间的更新中表达这些缺失的功能与场所精神。

首先,针对缺失的这四个功能,分别布置了四套功能系统在基地内部:城市公园、演艺中心、潮汐集市、运动健身系统。其次,在这四套功能系统中,通过建筑物、构筑物、颜色、材料等形式来表达所缺失的四种代表五道口场所精神的文化特色。最后,是在后期运营与宣传上要有针对性,要着重于场所精神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场所的持有者——政府组织应该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

3.2 功能与文化内涵整体设计

针对功能与场所精神的关系,五道口缺失的四种功能与场所精神四种文化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多元对应。即在某一个功能中能够表达多种文化,某一种文化可以在多种功能中得到体现。例如城市公园:其既是对原有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五道口启动区的改造更新,表达了铁路文化,同时其作为城市绿带,也是社区居民休闲的健身的场所,表达了部分社区文化。要将多种功能、多种文化内涵、不同使用人群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更新设计,全方位考虑,使最后的成果是一个完整的、互相协调合作的景观系统。

3.3 沉浸式体验设计策略

五道口场所精神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缺乏足够的体验感,无法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建筑物、构筑物、小品、灯光、色彩等形式烘托氛围,将游人的心灵引入到园区所要表达的场所精神中去。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能够参与到实际的活动当中,让每一个来此的游客成能成为此处的主人,例如:开放式演艺中心作为共享空间可以任由大家使用来进行合规的文艺演出。最后逐渐让人们形成一种习惯:参与上述活动的最佳去处便是五道口。这样的“体验-适应-习惯”过程,在表达场所精神的同时渐渐地也形成了五道口新的场所精神。

3.4 低碳设计原则

在全球变暖的时代气候背景下,低碳可持续的设计手段越来越得到重视,五道口桥下空间的更新也应遵循低碳可持续的设计原则。比如:最大化利用原京张铁路的废弃材料还原历史,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铁路文化,又废物利用,降低了碳排放。同时,场地内其他建材也应尽可能来自北京本地的废弃、可持续材料,减少碳排。对场地原有绿化完全保留,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进行绿色种植。利用主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节省电能,尽量做到场地能耗自给自足。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用于园区景观灌溉。

3.5 信息技术管控策略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于剩余空间的更新改造也应引入信息技术管控的策略进行设计。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园区的功能服务信息、服务状态、环境条件、能耗、人流、满意度等通过移动终端反馈给园区管理方、游客,实时掌握园区各项指标,做到数据可视化,方便管理,也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公共场所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

4 总结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利用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也是充分发挥高架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对桥下剩余空间的利用不仅需要考虑到区域实际功能需要,更要考虑使用人群的精神需要,将场所精神融入功能设计当中,提升空间体验。不同的桥下空间所缺乏的功能、缺乏的场所精神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区位、业态、人群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知道该怎么从根本上利用桥下剩余空间。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五道口高架桥
我与我的重影
福州高架桥上的“红色飘带”
拆除高速路
废弃高架桥的“新生”
电子支付平台使用现状及原因的实证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我知道你终将闪耀
“场所精神”的回归
城市生活与“气”质边界
印高架桥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