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空间规划应对策略

2022-11-27雷文韬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安徽建筑 2022年4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公共卫生防疫

雷文韬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1 引言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属于一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疫情的突然爆发和巨大的破坏性,对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疫情爆发后,各城市发热门诊、定点救治站点、救治医院等都面临着庞大的就诊人群,也导致危重患者救治出现了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病患群体激增和医疗卫生资源不足、设施不全面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城市空间规划工作,以此满足应急隔离救治空间的建设需求。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需要积极面对,立足于国家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标准和需求,做好空间规划,进一步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和医疗资源预留空间的关系,以此更好地保证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2 区域空间层面规划策略

2.1 城市与城市之间要留有足够的生态空间

当前,城市区域空间存在尺度大、密度高的现状,这些现状会导致城市未来面对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城市区域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但是城市发展需要立足于未来,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要为子孙后代生存发展预留空间,以此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2.2 城市国土空间利用应具有弹性

弹性城市思想可以引导城市规划思路:脆弱性、国家管辖、预防策略、导向规划适应性,以此作为城市区域空间层面规划基本框架。其中,各思路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城市空间规划应对策略的分析、评价、优化等都需要以脆弱性和导向规划适应性为主要内容。城市和城市区域空间之间面临外来威胁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需要确保城市与城市之间要留有足够的生态空间。还需要根据城市土地用途制定弹性策略,制定战略预留用地,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城市土地功能,最终促使城市更好地规划建设紧急避险设施。比如,武汉疫情爆发时,因为医疗设施的不足,建立了雷神山和火神山医疗机构,非典时期北京建立的小汤山医院,都显著增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的应对能力。另外,疫情爆发后,利用体育馆、文化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改造成为病房,救治确诊或轻症患者,降低基层地区疫情的传染风险,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以上举措都显示出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性[1]。

3 城市空间层面规划策略

3.1 完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主要是指城市绿化用地及城市各类公园等,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早期在国外提出,后被纳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由此可见建立整体性的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生态良好、环境宜居纳入绿色生态空间体系建设要求,并作为主要建设目标提出,还相应制定了相关增强城市体验的综合发展策略。由此可见,城市绿色开发空间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市民及游客的城市体验感受,同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提供了体系性的支撑。

3.2 建设城市通风廊道

当前城市气候变化加剧,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可以促进城市空气流通、改善区域环境、调节气候、增强居住舒适度。城市通风廊道主要由小面积空旷地段连接而成,汇集于城市的密集空间结构中,最后联接城市绿化带、线性绿地结构空间。城市通风廊道一般需要顺应主导风向铺设,利用自然风带动城市内部的汇集气流流动,缓解城市空气污染现象,促使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得以稀释,以此阻断疫情快速蔓延的空气传播通道。例如早期非典疫情爆发后,香港地区就开始了城市气候恢复策略探索,针对城区局部拥堵、人流量密集的城市气候环境,开展空气流通评估调查研究,最终建立了空气流通评估体系相关技术方法。此后,我国其他地方陆续开展了相关城市通风廊道实践研究,例如我国北京地区,规划了不同等级的通风廊道,形成了网格化的通风廊道系统。成都利用不同方向的城市主导风向,建设了城市通风廊道,有效缓解了城市中心地区的热岛效应和城市的空气污染浓度,最终成为了城市新的排风系统[2]。

3.3 设置城市分区防疫、卫生等设施,制定交通和物资应急预案

在开展城市空间规划工作时,首先需要在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医疗卫生健康标准,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此详细安排医疗卫生专项规划工作,最终建立“层次清晰、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细致安排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和卫生监督等专项公共疾控体系,以及中医药行业、健康产业、医疗保健服务等相关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其次,设置城市分区防疫、卫生设施。在规划城市空间时,需要考虑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性和破坏性,确保医疗机构可以在疫情发生后能有效发挥作用。通过统筹协调、局部管辖,增强城市社区医院的接收和诊治能力,避免因为设施不足而导致病情耽误、疫情扩散现象的发生。另外,还需要增强社区韧性,通过分区防疫、科学规划卫生服务中心、紧急避难所、生命通道,最终确保突发卫生事件发生时,社区防疫可以第一时间将医疗物资运送现场,第一时间开展救治工作,进一步控制疫情、恢复生产,确保社会稳定。最后,制定交通和物资应急预案。对于重大传染病,在城市空间规划时,需要全局部署、综合布局,发挥交通组织和城市环境的作用,在基层社区内,需要将健康防疫理念融入居民的生活中,在居民日常生活圈范围内,做好日常防疫和疫情应急处理,最终完善应急交通组织和物资应急输送,发挥社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作用[3]。

4 社区空间层面规划策略

4.1 建立社区应急管理模式

我国城市治理,主要采取“城市—区—街道—社区”的治理模式,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社区治理体制及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应进一步完善,保证社区能从容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突然爆发[2]。社区设施规划工作可以围绕社区疫情信息提供、社区咨询、社区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有效完成以上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4.1.1 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

在疫情下,社区基础设施、社区资源作用差异大,因此需要基于新兴网格化大数据,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确保社区医疗机构和服务活动可有序进行,为政府和各级医院提供多种可靠信息。为有效改善基层社区信息片面化的问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可在高校、科技公司的支持下,建立社区疫情生活地图,全天候地公布各种物资和物价、消毒和安全防护、社区服务和信息、出行管理、个人隔离记录等数据信息。

4.1.2 加强社区综合管理能力

社区不仅要发挥自身设施的作用,还需要发挥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通过居民自我防护意识的倡导,控制疫情的扩散,降低疫情恶化程度,实施联防联控、“网格化+地毯式”的社区应急管理模式[2]。例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北京某街道要求社区居民根据详细记录并汇报居家时间、返京时间、是否停留疫情灾区等信息,实现精细化管理。

4.1.3 倡导公众参与,增强社区防疫凝聚力

发挥社区治理作用,倡导社区居民积极参加防疫工作的志愿者,提高社区管理工作的居民参与度,增强居民防疫防控意识,强化社区的凝聚力。该举措可以有效解决社区防疫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也可以促使社区处于备战状态。例如武汉某社区志愿者自行组织防疫志愿者团队,通过轮岗、检查等为社区提供服务。

4.2 以生活圈为单元,在合理步行服务半径配置卫生室、超市、药店、菜市场等基层应急保障设施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规划城市空间时,需要立足于城市整体,并从基层社区和卫生设施等关键要素出发,考虑疫情前后的空间防治方式。在城市整体空间上,可以从城市建设区拓展到城市行政区、服务区等范围内进行,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林地、田地、水地,避免影响生物栖息地,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减少人体和病原体的接触。在社区层面,应当以生活圈为单元,合理步行服务半径配置卫生室、超市、药店、菜市场等基层应急保障设施,将生活圈作为应急防疫的主阵地,在住宅区以合理的步行距离为服务半径,科学规划疫情发生前后的应急设施布局。疫情前,避免将设施设置在病原体的中心处和上风口。例如菜市场等;疫情中,需要以生活圈为单元,设置基本的卫生室、超市、药店、菜市场等小型公共空间,及时在社区指定相应地点为居民提供防治传染病的药物和抗病毒物品[4]。

5 结语

韧性城市理念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随着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我国的疫情防控机制、体系逐渐向着基层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并促使城市到社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此次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如何规划城市建设空间、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的思考,对此我们需要从各方面、多角度制定空间规划策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规划过程中根据疫情特点,建立各区域联防责任机制,从区域空间、城市空间、社区空间三个层面综合联动、总体规划,并带动城市各要素和各行业投入到城市应急防控工作当中。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公共卫生防疫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