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创性贡献及意义

2022-11-27向田甜

黑龙江粮食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农城乡现代化

□ 向田甜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党的十九大,为我国“三农”事业的进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近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实施策略、实施意义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等方面。综合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涉及原创性方面的内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化,对于其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意义研究也不够全面。因而,系统研究习近平同志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论述的理论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由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首次提出,其相关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建设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几代主要领导人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是对前人“三农”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建设相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均十分重视,他们在诸多场合对于“三农”问题均有重要论述,其中一些对于当下我国乡村建设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是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乡村建设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观点。首先,他们认为农业地位极为重要。马克思提出,生产食物是一切生产的必要前提,人类首先要做到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进而才能从事其他的生产活动,而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就要依靠农业。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农业生产需合作。恩格斯在寻找小农出路的过程中提出要将小农的私人生产和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1]最后,对于处理城乡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工农结合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城乡对立的消失。

列宁的乡村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乡村建设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列宁强调,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农民问题至关重要。只有维护农民的利益,做好农业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才能吸引农民。其次,列宁赞同成立农业合作社的观点,但一切行为都要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最后,列宁认为要把先进的科技运用到农业中去,他曾提到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优先将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2]。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论述

中国共产党的几代主要领导人对于“三农”问题十分重视,他们不仅坚持和发展了前人的理论,还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理论来源。

毛泽东同志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极为深刻。他认为农村发展和城市同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3]首先,他提出农业发展对于其他产业发展来说是基础,国家在财政投入上需协调重、轻工业及农业之间的关系,需增加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其次,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面临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问题。毛泽东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依靠机械化。最后,农民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体。因而,国家需加强农民思想教育,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三农”问题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并倡导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一些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相关活动,因而农民的就业问题又凸显出来。邓小平提出,要以经营多样化、新型乡镇企业的发展,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就业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前人关于乡村建设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新探索。他认为农业的发展要“两手抓”,既要市场调节,也要政府宏观调控。[5]例如农民的减负增收工作,政府采取税费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等措施来实现农民减负,同时又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维护农民工进城务工权益来实现农民增收。

胡锦涛同志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乡村建设有了新的论述。首先,他对“三农”问题十分重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阻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因而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将“三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其次,他认为想要提高农业的生产力,需优化农村农业经济结构,发挥创新作用。最后,胡锦涛同志认为实现农民增收的方式就是要采取综合措施[6]。

二、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7]这段论述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方针、目标和要求作了解答。

(一)乡村振兴目标的创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8]这是首次有国家领导人提出把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与乡村振兴的目标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要把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和人才汇聚推动作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论述更为详细、全面。习近平在乡村振兴目标上的创新,为我国“三农”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把农村现代化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二)乡村振兴要求的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9]习近平同志对于乡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推进乡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第一要做到产业兴旺是首位,要通过改革创新来激发农业的活力,推动农业由追求产量到提升质量。第二要做到生态宜居,整治乡村人民的居住环境,把实现百姓富有和生态美丽相统一起来。第三要做到乡风文明,对于农耕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进行传承和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气象。第四要做到治理有效,健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做到“三治”相结合。第五要做到生活富裕,通过乡村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乡村要以合作社方式发展,规避小农生产的风险;列宁提出要以现代化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毛泽东强调要用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邓小平指出要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业发展;江泽民认为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推动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就业权益;胡锦涛强调从生产、乡风、百姓收入、村容和乡村管理来促进农村发展;习近平同志对乡村发展的各项要求涉及到了我国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利于农民增长收入、保留乡情、提升生活质量,还对促进我国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有益,具有独创性。

(三)乡村振兴动力的创新:构建乡村振兴的多元动力

学者阮文彪关于乡村振兴的动力提出,政府是主导,农民为主体,需全社会共同参与。[10]乡村振兴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多方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动力问题做了论述。要解决动力不足问题,他认为首先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其次,关于主体流动,他认为要深化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民就业创业。再次,关于农村产业发展,他认为要构建现代化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深度融合。同时,针对资金缺乏问题,他提出政府支持和多种方式筹集。最后,关于农村人才选拔,他认为要鼓励社会各届贤能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而前人提出解决乡村动力问题的观点大多聚焦在主体身上,习近平同志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是多元化的,包括干部领导、产业发展、人才推动、多方资金投入和农民主体。习近平的相关论述构建了多元的乡村振兴动力,具有独创性。

(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城乡融合发展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1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强先进地区带动作用,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要推动城乡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和交换的公平化,引导城市生产要素流向农村;要使农业现代化与新型的工业、信息、城镇协同发展。习近平同志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政策体系的论述最为详细,同时他在不同场合对于城乡发展的问题也作了详细解答。习近平同志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对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独创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论述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时代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实践意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目标意义。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都是我国工作中聚焦的热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国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多渠道发展了经济,且在政策上对农民创业就业大力支持,积极引进人才,培养造就“三农”队伍助力乡村脱贫,实现了农民增收。同时,把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实现了真脱贫、脱真贫。除增加农民收入外,习近平同志还注重乡村建设。在乡村建设中既做到了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还保留了村庄原有形态。符合我国“三农”工作推进的发展规律,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二)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不充分。[12]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不仅以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实现了农民增收,而且也加强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业余生活也得到丰富。在推动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中,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同时习近平同志在乡村振兴中还提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结合,不仅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而且还调和了农业农村不充分的发展,对于解决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键环节。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对农村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的力度明显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整治,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也运用其中,乡村治理体系得到健全,农村社会秩序得到维护,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发展。同时还构建了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创业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乡村产业多样化发展,保障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而且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还引进了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既弥补了“三农”工作中的不足,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也逐渐拉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乡村得到全面发展,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得到了推进,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国的脱贫攻坚任务也如期完成,国民的经济收入依旧呈现出正增长的趋势,农村建设和农民的收入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也没有就此停滞。事实证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从而才能实现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几代主要领导人对于农村工作的相关论述,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乡村发展的总要求和目标的论述更为详细,具有原创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逐渐凸显,解决好“三农”问题意义非凡。当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也将在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继续发挥力量。

猜你喜欢

三农城乡现代化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