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构样态典型模式及机制创新策略

2022-11-27邓雪霏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服务与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黑龙江粮食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户体系

□ 李 伟 邓雪霏(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服务与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简称“三大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提出的重要“三农”理论,既是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加快黑龙江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的有效选择。落实黑龙江省委“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战略部署,着眼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局,把脉“三大体系”建构样态、典型模式,重点从“六个方面”提出机制创新策略,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江持续注入新优势,增添新活力,激发新动能。

一、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构样态

黑龙江把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作为农业强省建设的总抓手,优先落实支持保护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和经营方式改革,先进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产业基础不断强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继续提升,“三产”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三大体系”发展态势向好。

标志之一:现代农业要素加速集聚。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548万亩,占基本农田的50.9%,有效灌溉面积9357万亩,占总耕地的39.2%。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居全国首位。通过国家级科研平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高标准科技园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培育出大豆“三高”品种东农豆252、“龙粳31”等一批优良品种。农业科技贡献率68.3%,高出全国8.3个百分点。重大技术覆盖1.93亿亩次,良种对增产贡献率45%,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粮食产量1508.2亿斤,水稻、玉米、大豆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标志之二:农业双层经营迭代升级。深化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改革,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日趋完善,规模经营和增收效果显著。2020年全省产加销一体化服务合作社3.2万个,合作社经营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12.6%和5.7%。家庭农场35万个,经营面积6035万亩,占规模经营面积的46%,年平均纯收入6万元。率先在全国启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96.7%的农户拿到土地承包确权证,近万个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占总数99.8%,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量化方式累计分红2.05亿元。

标志之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势头强劲。全省多元服务主体蓬勃发展,“托管服务”“订单服务”“合作式服务”等服务模式聚向发力,更多小农户分享了现代农业发展成果。2020年全省托管服务组织3.83万个,直接服务117.8万农户,实现营业收入45.32亿元。完成托管服务面积1.18亿亩次,户均生产成本降10%-15%,产量增10%-15%。

标志之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以粮、乳、肉、果蔬、食用菌、中草药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形成,产业链纵横延伸拓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2020年全省“规上”农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610多家,营业收入接近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近3%。创建省和国家级产业园区85个,园内农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农民30个百分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4000家,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

标志之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效果突出。全省“三减”面积超50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亿亩。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70%,废旧农膜清理率85%,地膜残留量下降到2.35kg/667m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1%。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99%以上,在全国处于靠前位置。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8513.7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二、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构的典型模式

落实党中央有关战略部署,黑龙江积极探索现代大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积极有效的运行方式,涌现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

(一)标准化引领模式

即把推进标准化生产作为“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切实在生产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实施标准化,优化和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庆安县以绿色食品基地为载体,大力推动标准化生产,创新经营机制,推动生产体系不断提档升级。一是推动标准体系建设。按照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全县围绕“春种”“夏管”“秋收”,直到“加工”“销售”等整个生产阶段,制定了一整套生产操作规程,涉及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多个品种,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到户”“进企”行动,确保各个环节都有懂标准的“明白人”。二是推行“双八化”标准。在基地环境、基础设施、田间管理、农机装备等方面,大力推行“八化”建设标准,切实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在综合整地、种子选用、“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精深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大力推进规范化、现代化等“八化”标准,标准化建设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三是强化标准执行。采取多种方式对“投入品”市场监督检查,由农业监管部门重点对生资市场、企业和农户全面监管,及时发现查处问题;由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定期对产地环境、基地原料和加工产品定期检测,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创新经营机制。在普遍实行“五统一”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构建企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确保标准化落实落靠。

(二)托管服务创新模式

即在维持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和产品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发挥托管主体生产运营能力强,内部管理先进、抗风险能力高的诸多优势,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龙江县超越合作社围绕“耕、种、管、收、售”,开展产业链式全程“托管”服务,2020年签订“托管”合同面积超过60万亩,其中全程托管达到50%以上,共赢利800多万元,农民增加收入超过亿元,被评为全国社会化服务先进典型。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按照“网格化”的方式精准管理“托管”区域,以乡镇和村为单位,划分大“网格”和若干个小“网格”,并分设网格长,各负其责,按劳付酬。一个生产服务网格安排1-2名农机手,以1200-1800亩耕地为标准,为农户提供保护性耕作服务,作业费在每项作业任务验收合格后支付。二是全程托管服务。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的一体化的全链条式服务,还根据农户需要菜单式服务。实行智能化管理,网上实现对所有农机手作业实时监控,确保全程服务质量。三是先进技术引领。由国家和省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普遍推行玉米保护性耕作、大垄双行播种和测土施肥等先进技术,确保托管地块高产高效。四是强化外部风险防控。与保险公司合作,投保产量补充和收入保险,让农户吃上“定心丸”。

(三)全产业链带动模式

即按照农业产业发展规律,推动贸工农、产加销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打造综合性、多方位、全过程产业链条,带动现代农业产业迈向更高层次。富锦市依托粮食等优势农产品资源,建设高标准加工园区,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带动能力较强和效应比较突出的产业群,三江“食品之都”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一是“做优”产业链前端。大力提升仓储能力,形成了黑龙江东部地区较大的粮食交易中心,并逐步打造了价格形成中心,对大宗粮食交易定价具有决定作用,由此带动当地和周边农户增加收入超过2亿元。二是“做实”产业链中端。园区引进大豆、水稻、玉米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加工企业发展到40家,每年主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并有力拉动地方财政税收持续增长。三是“做深”产业链“融合”端。大力推动食品+医药融合,推动产品加工由单一食用品加工向医药化工等高附加值延伸;大力推广和使用区域品牌,推动产品由单一增值向多环节、多层次以及品牌溢价方向延伸。

三、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构的机制创新策略

(一)创新政策协同机制

一是突出政策“精准性”。针对“三大体系”建设涉及面广、领域多元的特点,要注意强化“精准性”发挥叠加效应。如政策性资金分配使用,要做到每笔如何运用、投向哪个环节、取得什么成效,都要有明确的标准。二是突出政策“差异性”。黑龙江地域广阔,农业资源丰富,地域差异较大,出台“三大体系”方面的政策绝不能搞“一刀切”,要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确保政策机制富有质量、富有效率。三是突出政策“协同性”。要搞好“三大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相关政策衔接,做到既管当前又管长远,一以贯之,确保政策不会因环境条件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提高政策作用于“三大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效果。

(二)创新要素导入机制

把先进要素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动力,重点是探索推广三种模式。一是科研基地模式。引导企业采取自建科研基地或产业园区形式,与农业院校(所)围绕良种繁育、储运保鲜等全产业链开展长期合作,攻破一些“卡脖子”关键技术。着眼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科研攻关和培训指导,将先进要素与产业链有效联结,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二是订单嵌入模式。以订单为联结,通过龙头+基地+农户或合作社+龙头+农户等形式,将先进要素注入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及时应用转化现代新成果新技术。三是技术辐射模式。发挥农技人员主体和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建立技术推广示范区、科研示范田方式,展示推广各种先进适用技术,或通过与科技人员签订技术承包协议方式,与农民形成紧密利益联结体,提高科技“到位率”“入户率”。

(三)创新产销衔接机制

一是精准对接目标市场。引导各类主体根据不同消费需求,采取差异化产销对接策略,推动“龙”字号农产品“走出去”。如中高端绿色有机农产品,重点以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为主,普通农产品以中西部地区的中等及以下城市为主。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平台,对购物行为、消费能力、兴趣偏好等一系列相关要素进行实时快速、科学、准确地分类,精准化地将目标市场定位到特定的消费人群。二是精准对接目标渠道。建立“龙”字号农产品目录,稳固产销衔接渠道,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产销定向关系,定期采购省内农产品。鼓励各类采购主体与生产基地直产直销,开展定向采购、全国配送业务。引导销售主体在省内一线城市开设批发专区和直营店铺,增加“龙”字号农产品市场份额。三是精准对接营销模式。重点是发挥“三种”模式:“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通过私人粮贩、原粮经销商,将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平台,对接到消费者厨房。“生产基地+直供直销”模式,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超市、专营店对接,以直供直销形式,将鲜农产品销售给终端市场。“现货+期货市场”模式,引导大宗农产品生产商与经销商对接,或通过加工企业(合作社)代理等形式,与各地粮食期货市场实现对接。

(四)创新载体融合机制

一是打造高质量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基地)设施完善、管理机制先进和牵动能力强的优势,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基地)集聚,打造产业联盟和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吸引各类经营主体在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标准化推广、产业融合上协作互动,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提高现代农业专业化分工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全链条融合。二是打造高质量休闲农庄。挖掘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深耕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开展创意布局,打造具有多功能、多样式、多风格的生产场地、生活区域、休闲景点(景群)。以创意农业、农事节庆活动等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综合体。立足多功能、多用途和多效益,大力发展集交易、餐饮、康养、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综合体,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开拓价值链增值空间,推动“三大体系”高质量发展。三是打造高质量特色小镇。把“三大体系”与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依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龙字号”特色产业。加强与互联网电商合作,形成一批产业“特而强”、机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镇,打造一批强村富民的新兴产业,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五)创新合作联动机制

以“共享”为核心,建立完善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合作联动机制,促进农户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一是创新“订单”农业。重点是在“两稳两保两助”上有所突破。“两稳”,即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设稳定的“原料第一车间”,构建企业农户长久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两保”,即农户生产的原料要确保质量,龙头企业要保底价收购;“两助”,即支持企业作为信用主体,为农户提供金融担保,履行社会责任,为相关农户参加保险提供必要帮助。二是创新和发展股份合作。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为重点,组织农户以土地、资金等多种方式入股企业或合作社,打造利益攸关“共同体”,分享其各个环节的收益。推动“订单收购+保底分红”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市场、品牌等优势,与农户结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实现二次分红,确保农户利益。三是推动“订单+利润反哺”模式。借鉴桦南鸿源米业经验,采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科研院所+农户”方式,运用“五统一”和“五必须”等手段,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将部分利润增值“反哺”,更高层次助力乡村振兴。

(六)创新益农服务机制

一是优化服务环境。大力支持服务组织发展,在政策资金安排分配上,要做到生产主体与农业服务主体同等对待,税收要确保农业服务主体与加工企业同等待遇,在产供加销各个环节享受相关优惠。要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发展“产业链金融”,更好满足服务主体装备购入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融资需求。二是厘清政府职能。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到顶层设计、部署规划、政策指导等方面,凡是服务主体能办到的事情就放手让其自己干。政府有关部门应找准自己位置,做到指导不干预、帮忙不添乱、服务不包办,为服务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三是优化服务方式。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引导服务组织创新理念,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加快推进服务与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引导资源共享,推动多元服务主体联合合作,提升服务实力和水平,丰富服务产品,拓宽服务领域,切实满足农户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户体系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