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品牌化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2022-11-27曹影宋翔文济南大学

品牌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品牌化第二课堂辅导员

文/曹影 宋翔文(济南大学)

我国高等学校针对学生辅导员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并对辅导员的工作给出了一定要求,其中表述有定期进行工作调查和研究,积极分析工作的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变化等,针对不同的环境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迅猛发展,很多高校的教学方面有了新的挑战,另外随着4G网络的不断普及和5G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交软件也层出不穷,这些新的信息技术也在发展的同时给予了高校学生管理新的思路,新的挑战等。当前高校面临了信息不对等、数据内容爆炸等问题,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势,结合当前教育对象的多元发展情况,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和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积极认清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等,不断开创学生教育教学新局面。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性问题分析

(一)学生事务多且复杂,缺乏教育教学主线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学生是高校的工作重心,高校的所有工作均围绕其展开。当前的工作格局直接决定了实现学生管理的关键对象不仅仅是学生群体,还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各个学校职能部门,这些工作直接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广泛且复杂多样,学生们从入学到就业、从寝室到班级中、从日常学习到生活里,这些管理内容全面覆盖了所有的生源,同时千丝万缕的背后,很多工作的重任都压给了基层的辅导员,对于基层辅导员来说,每天都有纷繁复杂的事务,往往会分身乏术,每天处理各种日常事务,对于学生管理的投入相应减少,很难思考相应的教育方法,辅导员的工作也会缺乏创新性,很难有效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脉络和思路,由于其工作没有创新,对于很多辅导员来说,也会无所适从,不能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

(二)资源缺乏配比,亟待提高整合

根据高校辅导员对应的建设规定和要求,高等学校需要根据师生比例高于1∶200来设定教师岗位,这么多的人员配比直接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完成日常辅导员的工作,还需要担负起各种节日性的临时工作,很多辅导员明显超额工作,高校人员缺乏也会导致人力资源的配比情况不足。另外在教育教学的经费方面,根据高校的规定,基层各个下设学院的学生活动经费需要严格按照学院总体的人数进行划拨,很多学校的总体数量有限,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基数较小的学院其获得的教育经费更少,很难去开展后续的各项教学工作,这些收入针对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各项资金来说也是杯水车薪,首先不能确保有效的开展活动,其次由于学生活动资金分配的不足,人力资源的缺失等,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工作不能深入开展,也不能达到长效的教育机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人员交流频繁,教育缺乏积淀

学生教育因为其工作性质的原因,如果工作时间过长,会产生倦怠思想,因此可以采用轮岗的制度。针对辅导员较强流动性的问题,往往会在5年之内进行换届选举等,有的甚至会提前离岗,这些变动会更加有利于工作的教育互动,这样的调动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活跃性,但是也会使得一些过去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和教育方法丢失,使得一些已经完善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设想发生改变。如果有些教师在学生的教学活动中,深入剖析了其中的重难点,并总结出了适合本学院学生工作的相关做法等,这些都可以更好地运用,但是如果在教师换届之后,往往会对已经形成的东西束之高阁,难以去继续开展这些业务,反而去寻求一些新的学生工作思路。通过工作流动的方式确实能调动起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也会导致辅导员已经完善的工作失去传承和执行,难以提炼出教学中的精神内涵,严重的话教师的文化底蕴也无法沉淀,学校的文化难以形成。

(四)第一和第二课堂发生脱节,管理方式亟待创新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其有两个教学课堂。首先,在规定的时间中完成各项课堂活动的这叫作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主要是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里,也同时进行着第一课堂内容的一些教学活动等。第一课堂的实施者主要是学校的教师等,这些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述,教育学生如何较好的学习工作等等;第二课堂主要是辅导员组织开展和进行,第二课堂主要是辅导员拓展自身的教育平台和教学载体,利用课外的知识和平台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为第一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更好的补充第一课堂,并且与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目前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往往缺乏一定的教学统筹和教育规划,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系不够密切,两者往往发生脱节。另外,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得不到学习,很多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娱乐等,很少与专业知识、学术内容相结合,针对这些问题,必须科学合理高效的设计好第二课堂的方案。有效的规划好第二课堂的方案,使得第二课堂更好的补充第一课堂,更好的发挥第二课堂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长效性和实效性,这些都是一线的学生们必须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关于“项目品牌化”的相关特点和优势分析

根据环境的变迁和对象的创新可以确定项目的品牌载体,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推动项目品牌化,主要是在全校共同的努力策划之下,基层的各个学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合理化的资源分配,整合各种现有的单位资源,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并且有计划地组织和实施监督特色专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充分显示出学生工作的特色等。学生的工作项目品牌化发展,会有显著的活动成果,项目本身也会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可以较好地传承各种专业化的精神和文化,也可以帮助管理好日常工作,提高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另外,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弥补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蓬勃的活力。具体来说“项目品牌化”教育的应用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凝练项目品牌,开拓工作思路

对于学生工作的项目化,可以充分参考管理学领域的项目化管理相关理论,构建全面完善的教育管理平台,另外,项目化管理属于所有管理类型中较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该种管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主要因为管理本身属于复合型管理,其中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全面化的管理能力,并能够在保证时间、人力、技术等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成交办的工作,并提高工作的质量。学生工作的项目化管理可以帮助辅导员开展一些主线项目,真正实现热情投入、有抓手工作、科研方向明晰等等,也能实现学生的科学规范化管理,便于精细化学习循环体系的构建。

(二)提高资源的科学配比,提高学生工作效果

以学院的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活动等为核心,学校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多方面的力量,多方面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从各个角度进行重点保障,重点发展。首先学生们学习更有热情,其次学校的品牌建设也能更加顺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校的教学知名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也能大力发展校园文化,提升校园的整体社会影响,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平台和教育体系。另外也可以积极思考、不断学习,依托于各项实践活动,不断地提升自身研究理论的广度和深度,真正跳出烦琐事务的羁绊,主动去探求科学化管理的新模式,有效提高科研水平。还可以根据品牌活动的载体,促进资源最大化、资源最优化,确保学生和教师能够双方受益,取得较好效果。

(三)引入管理科学,实现品牌传承

项目品牌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周密的部署,首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性工作和特色性工作进行实地现场调研,进行可行性报告研究,撰写项目申报书,制定各个品牌化项目的建设方案,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积极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等。这些工作需要在周密的计划下进行,也需要相关人员的监督监管和考评。在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之后,品牌项目方能有效实施,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也会随之构建,工作中不会再出现断层现象等。另外,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时会因为教师的人员调动等产生工作的波动,会不利于管理的延续性,降低管理效果,但是通过品牌活动的有效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将会更加科学高效,工作更加具备传承性,更便于进行专业特色文化的培育有优质专业人文知识的传递等。

(四)教学和管理联合,理论实践互补

对于项目品牌的选择,需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色发展情况和学生工作的情况等进行,这样就能保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实现高效联动,实现更好的运转。项目品牌的运行中,需要聘请专业化的高水平教师参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并提出高质量的发展意见,在具体的品牌活动中,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之中,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并能够在实践中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和挑战,也能促进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的思考和深入分析,从而建立起和谐高效、有效循环的局面。教学与管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会在双向促进的作用之下提高高校团队的工作效果,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项目品牌化”的创新思路分析

开展项目品牌化建设学生管理之后,将学校的工作内容与自身的专业特色有机结合,积极推动各个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创新思路和思维,着力打造“一校一品”全面覆盖的美好远景。充分发挥学校的品牌对于学生的带动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项目品牌化的发展也会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实现学生的系统化工作和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的几点创新思路:

(一)科学高效,打造优质项目

项目品牌化的实现,项目是其重要的载体,必须进行高效的项目管理,并最大程度上开发和利用社会内外的各种资源,优化和完善各个项目之间的矛盾和短板,有效地提高项目资源的利用效率,紧抓需要在项目建设全流程建设,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的项目阶段进行:

首先是项目的立项阶段,学校可以每年发放项目参与的指南等,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主兴趣和爱好情况等合理填写报名表,也需要向院系中的办公室等进行立项申请工作,并制订出相应的活动方案,确定好预期的目标,计算相关的经费,制定好可行性计划等等,另外可以设计创建大学生项目活动运营中心,各个院系的学生可以组织进行各项评审等,并确定是否需要经费支持的额度,对于一些相似的项目,可以采用竞争性立项的形式,以避免重复建设工作的出现,在项目开展之前,通知各项目经理等进行充分的技术培训,可以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项目,全面提高管理的能力,拓展其经验,保证项目的快速高效开展。

其次是项目的实施阶段,对于大学生项目运营中心来说,需要定期抽查和管理各个项目的情况,并对项目进行综合性测评工作,如果项目存在执行难度较大或者与后期预期效果相差较大等问题,可以适当调整项目的方案等,或者中止项目的实施,以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可以制定全面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并尽量争取到适当的社会赞助和社会经费等,对报销的情况等进行明确规定,尽可能保证专款专用。

项目结束之后,各个项目经理需要对在校的大学生项目中心等上交翔实的资料,完善相关的图片和总结内容,收集各项音像资料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也能对整体的流程进行查缺,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

(二)整体探索,提高工作效果

在学校的层面上,坚持整体性原则,并贯彻落实学生的教育指导方针,充分考虑到思政工作人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要发挥教师、后勤人员和行政办公人员等作用,项目化品牌的打造需要从老师和学生等两个层面来推进工作实施,并有效提高学生工作的效果。

在教师的层面上,首先要推进辅导员责任项目制度,辅导人员可以通过自主申报和自主答辩等形式,尽可能对于通过评审的项目进行立项操作,辅导员各自负责的项目可以直接与辅导员的各项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挂钩,也可以构建专业化的平台,积极组织人员在育人平台上加快成长,可以制定学生进行各种创新性科技制度。

在学生的层面上,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例如,有的学生内向,有的学生善于沟通,即通过各类平台的搭建来为学生创造磨炼心性的平台,学生们也可以自主申报项目,自主创新等,真正走向大众、走向社会,并展示自身的风采,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并有效锻炼自身能力。这样可以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并有效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将能力应用在人际交往、实践学习等各个领域之中,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三)品牌化原则创建,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对于学校的大学生活动项目运行来说,可以建设品牌化项目,例如实行品牌化项目的末位淘汰制度等,对于一些滞后的品牌项目,取消其项目资格,对于不同的项目,学校也可以给予适当力度的资金支持等,通过这些优胜劣汰的激励制度,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项目品牌的影响力,并在社会层面上组织专家讲座、设计竞赛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结语

学生工作的项目品牌化是一种管理教育层面的创新性发展尝试,包含了从制度策划到后期实施,从思考思路到实践支撑等,但是这样的项目从不断地发展到后期的实践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不断引进新的思路和策略,充分改进教育工作和教学方法,争取创建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期载体。

学生工作的项目品牌化可以适应高校未来的发展,且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适合深入探讨和全面研究。

猜你喜欢

品牌化第二课堂辅导员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大兴路径”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岚县“土豆宴”迈上品牌化发展快车道
01—02合刊
旅游企业内部品牌化:研究述评及研究展望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