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餐后不适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2022-11-27范明明韩海瑞张嘉裕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痞满功能性病机

范明明,韩海瑞,林 伟,张嘉裕,王 顺*

(1.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2.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餐后不适综合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中的一个亚型,罗马Ⅳ诊断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及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1]。PDS是一组以早饱、餐后饱胀感、食欲不振、嗳气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多属于中医学“痞满”范畴[2]。有研究指出,平均每5个FD患者中就有4个为PDS,其发病率与FD也呈正相关,且本病迁延难愈,对患者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3]。但PDS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现有研究表明可能与某单一因素或多因素交叉致病有关。现有治疗主要在恢复胃肠蠕动、保护胃黏膜等方面入手[4]。中医学认为外感内伤、饮食、情志等皆可致痞,PDS病机关键为脾胃健运失司,根据早饱、餐后饱胀感等临床症状多采用健脾益胃、行气解郁治法,并针对病因病机与其他治疗方法并用。现综述近年来PDS中西医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 PDS病因病机

1.1 现代医学对PDS的认识

目前PD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就几种主要的观点(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度、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精神心理因素)介绍如下。

1.1.1 胃肠动力异常 胃肠动力是指胃肠道肌肉的收缩和蠕动能力,是维持胃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上述因素的异常或紊乱是导致胃肠动力障碍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5]。一氧化氮舒张平滑肌使得近端胃舒张从而保持胃的正常容纳功能,其介导的迷走神经反射调节受损可导致胃容受性舒张障碍,从而引起FD患者的早饱症状[6]。Kusano等[7]的一项研究表明,胃排空延迟的患者往往早饱和呕吐并存。

1.1.2 内脏高敏感度 内脏高敏感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疾病疼痛症状的重要病理机制[8],常表现为内脏器官对正常生理刺激的感觉改变(即异常疼痛)和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增加(即痛觉过敏)。智屹惠等[9]在痞痛舒降低内脏高敏感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中得出,减低外周末梢神经刺激和降低中枢敏感双重机制能达到治疗FD的效果。

1.1.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 FD发病的重要因素,FD 患者中约半数以上患者合并有 H.pylori 感染及由此引起的慢性胃炎[10]。研究表明[11],H.pylori 感染可引起高胃酸分泌进而导致上腹部烧灼痛,并改变胃肠道动力最终引起 FD 症状产生。此外,H.pylori产生的LPS是造成胃黏膜损伤的重要因子,其可以诱导上皮细胞大量分泌炎症因子,通过刺激胃黏膜组织、诱导炎症等作用使胃黏膜失去正常功能[12]。

1.1.4 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与脑-肠轴和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有学者提出,影响胃肠道运动和分泌的靶器官可被精神心理因素通过脑-肠轴及自主神经系统作用,使胃肠道免疫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引起FD发病[13]。大部分患者常会忽略精神紧张或抑郁状态导致的胃肠道运动功能异常和内脏敏感性增加,仅注重FD早饱、餐后饱胀感等症状,这一现象有碍于彻底治愈本病,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14]。研究显示,FD患者存在一系列精神症状,例如抑郁、焦虑等[15],且其精神状态的状况与消化不良症状程度呈正相关[16],该状态引起FD患者消化系统不适的同时亦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通过改善精神心理症状治疗FD,各医家亦有探索。庄礼兴选用四神针和胃三针,在缓解患者精神心理症状来改善胃肠道症状的同时通调胃肠道气机,促进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来治愈FD[17]。

1.2 中医对PDS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否”“否膈”“痞”“心下否”“否满”等多种称谓,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病否”,又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为积饮否膈。”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痞证的病机进行了论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认为伤寒病痞证为太阳阶段,医者误用下法所致[18]。

1.2.1 先秦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将痞满的病因归纳为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气机失常和虚邪外受,既包含内伤又兼顾外感因素[19]。张仲景认为痞满的病位在心下(胃脘),故认为病机与其有关,如热结心下、脾胃虚弱、胃虚水饮不化、胃虚气逆等[20]。

1.2.2 隋晋唐时期 巢元方所著五十卷《诸病源候论》[21],在病因病机学方面见解独到。其对痞满病机的论述有以下几个方面:虚劳损伤,血气皆虚而致痞满;服散过度,痰多而致痞满;热毒气在脾胃不得宣散,而致痞满;邪热客于中焦,而致痞满;冷热之气、痰水相互搏结于胸腑,不能消导,而致痞满;脉管不畅,水饮成痰,而致痞满;痰水结聚,脾胃不能运化水谷而致痞满;饮食不消,而致痞满。

1.2.3 宋金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继承《伤寒论》中心下痞的病机学说,认为伤寒心腹痞满和时气心腹痞满,多由“太阳少阳并病,脉浮紧”或“病发于阴”误用下法而来。《太平圣惠方》在内伤致痞上,提出了虚劳致痞、服石致痞和气膈心腹痞满等观点。刘完素认为,痞证之因主要以湿邪为主,即“湿主乎痞”“湿为积饮痞隔”,其对热邪、寒邪致痞亦有所论及。张从正认为,痞满乃土郁致病,力主攻邪为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该病病机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长夏湿胜碍胃,胃失健运则食谷不化而作痞满;二是醉酒呕吐而致胸膈痞塞;三是元气虚弱,无力消化水谷而致心下痞闷。《兰室秘藏》则述及:“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痞。”

1.2.4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已对PDS提出相对成熟的观点。戴元礼认为七气之伤、冷气留滞于机体及饮食积滞伤于脾胃皆可导致痞证。虞抟提出误用下法而至的里虚、食痰所致的积滞及湿热太甚亦可导致痞证。李时珍将病机分为湿热气郁、痰食、脾虚。张介宾根据病因将痞满分为虚寒、饮食、实滞、外邪所致之痞。叶桂《临证指南医案·痞》中的众多病机中以中阳不运及肺气不降者为主,其病因涉及热郁、夹食、阳虚等方面。林佩琴效法《黄帝内经》,认为脾失于健运,以致气滞于肺胃,终成痞。

1.2.5 近现代 杨小军教授认为痞满病机核心在阳气受损,气机升降失调,既可以脾虚为主,也可虚实夹杂。慢性病程的痞满患者,辨证以虚证为主,涉及脾、胃、肝及肾等多个脏腑[22]。王键教授认为外邪、内伤、情志和饮食皆可致痞,中焦气机不畅以致脾升胃降失常,是痞满发病的基本病机特点[23]。王彦刚教授认为痞满病位在胃,与五脏关系紧密,根据脾胃气机失常的病机提出了调理五脏气机为要,升脾气降胃气为主,宣肺舒肝、调肾养心为辅的治疗原则[24]。

2 PDS治疗

2.1 现代医学治疗

2.1.1 一般治疗 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咖啡、高脂食品、辛辣食品等加重症状的食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适度运动,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2.1.2 药物治疗 (1)促进胃肠动力。治疗PDS首选促动力药,可以促进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25]。郝悦[26]采用莫沙必利与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结果显示,两药均有明显治疗效果,但莫沙必利治疗远期复发率和治疗远期疗效均优于多潘立酮。赖凌燕[27]采用莫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院内功能性消化不良55例患者,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效果更佳,既改善了患者的消化功能亦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2)抑制胃酸。有学者提出FD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胃酸分泌异常及酸暴露[28]。常用药物有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李国贞等[29]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在试验组中增添法莫替丁,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赵云准等[30]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得出,奥美拉唑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可有效缓解患者腹痛、腹胀、腹泻以及炎症反应等症状,从而增强消化功能。

2.1.3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对于Hp的根除治疗一直以来均为消化内科研究的热点。2016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Hp)和消化性溃疡学组主办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会”推荐铋剂四联(PPI+铋剂+2种抗生素)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根除Hp的治疗方案[31]。刘磊[32]在观察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Hp阳性(寒热错杂证)患者疗效的研究得出,联合疗法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2.1.4 精神心理疗法 精神心理因素往往容易被患者忽略,有研究指出,改善FD患者精神状态可以缓解临床症状。袁木发等[33]在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小剂量舒必利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的FD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得出,该疗法临床疗效较常规疗法有效。

2.2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2.2.1 脾虚气滞证——理气健脾,和胃消痞 晋宇清[34]在对比消痞保和汤和多潘立酮片治疗脾虚气滞型PDS疗效的研究中得出,消痞保和汤在临床疗效、患者舒适度等方面效果更佳。王亚楠[3]观察了治疗组口服中药枳实消痞汤化裁方,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片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辨证治疗PDS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2.2 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杨坤燕[35]在探讨调胃消食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试验中得出,调胃消食汤治疗PDS疗效较之西药组更优。樊筑锦[36]观察了柴枳消痞方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近期复发率,结果显示,应用该方疗效确切,且患者复发率低。

2.2.3 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齐见芬[37]在分析加味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证)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中得出,加味连朴饮治疗PDS疗效显著,尤其在改善其中医证候方面疗效确切。温佩仪等[38]观察了加味连朴饮治疗PDS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该方可改善PDS饱胀不适、嗳气等症状。

2.2.4 脾胃虚寒(弱)证——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李杨[39]探讨了加味桂附理中汤联合运动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医方药联合运动可提高患者情绪、饮食和健康等方面质量。谢旭善认为脾胃虚弱患者运化无力,易引起气虚气滞、气虚食积、气虚气陷,故在补气消食时,需行气、升陷以兼顾其兼证。临床常选用香砂六君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和理中汤等名方加减[40]。

2.2.5 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平调寒热 白婵媛[41]通过运用调脾除满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观察调脾除满方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显示,此法治疗PDS较西药更具优越性。张丽[42]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寒热错杂证型,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PDS有效率极高,且治疗组对改善腹满肠鸣、大便稀溏均有效果。

2.3 中医外治法

中医治疗FD除口服中药外,还包括一些外治法,如穴位贴敷、针刺、艾灸、推拿、拔罐、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烫熨、足浴等,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徐湘江采用肉桂、丁香、草豆蔻、花椒、乌药等药物脐部贴敷法治疗FD,临床效果显著[43]。张禹等[44]运用头针联合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改善精神情绪方面疗效尤为显著。金恒等[45]研究了艾灸足三里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肠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功能消化不良相关症状。谷悦[46]采用腹部推拿治疗FD,治疗效果最佳。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来,将中药与促进胃肠动力、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联合使用,治疗FD的效果显著,广受好评。中西医结合治疗FD日益成为一种趋势。

黄曦亮等[47]比较了莫沙必利联合米曲菌胰酶片治疗FD与莫沙必利、米曲菌胰酶片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FD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中药方剂联合西药较之单一的西药或中药能发挥更好的疗效。代朋许[48]观察了顺中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FD的疗效,结果显示,该疗法治疗FD效果较好。梁君蓉等[49]用胃苏颗粒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用药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

4 结语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陡增,人们往往会忽视健康的饮食习惯,致使FD的患病率高居不下,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PDS(痞满)作为FD最常见的一个亚型,古往今来,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均不乏对它的研究。其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中医从五脏、六淫等方面出发,认为其病位在脾胃,病机关键为脾胃健运失司。西医主要从生理、病理、解剖等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度、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发病机制。这就决定了中西医在治疗上存在本质的不同,西医多对症治疗,促进胃肠动力、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兼顾精神心理疗法。中医则以整体观念为中心,辨证施治,众医家结合经方不断创新,在治愈该病的同时更抚慰了心灵,符合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运用针刺、艾灸、推拿等外治法治疗该病亦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仍存在受试样本量小、试验对象未能标准化、愈后随访率低等不足。因此,今后需更多地开展机制研究,利用中医、西医两者的优势,确定最佳诊疗方案。

猜你喜欢

痞满功能性病机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温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观察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