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母猪的生理特征与营养供给

2022-11-27王世坡张艳霞

养殖与饲料 2022年4期
关键词:胚胎菌群母猪

王世坡 张艳霞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济宁 272000

妊娠期是母猪生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仔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妊娠期母猪生长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到仔猪的健康以及后期的生产性能。母猪妊娠期内饲料的品种、营养供给、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其仔猪的生长健康。做好妊娠期母猪的营养供给可有效提高仔猪的初生重、窝产仔数、泌乳性能以及仔猪的健康水平。同时,科学供给营养还可避免饲料浪费,造成母猪难产、仔猪腹泻的现象发生,对提高养殖场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1 妊娠期母猪的生理特点

妊娠期母猪的生理特点明显不同于正常时期,养殖人员应熟练掌握母猪此时的生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饲养管理。

1.1 新陈代谢旺盛

母猪在妊娠期内由于甲状腺、垂体的分泌功能提高,因此对于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较高。另外,该阶段内母猪对蛋白质的合成速度快,机体内蛋白质大量产生。妊娠前3 个月,母猪的代谢率不断提高,到第4 个月可提高至25%~30%。这时期是母猪最为敏感的时期,容易发生各类疾病,例如便秘、腹泻等常见病,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妊娠期母猪的死亡。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年龄的增大、饲养管理不当、季节变化、母猪内分泌失衡等[1]。

1.2 胚胎发育快速

母猪妊娠初期胚胎体积小、重量小。妊娠第1个月时,胚胎重量仅为2 g,从第3 个月开始胚胎处于快速生长阶段。至第4 个月时,胎儿体重能达到出生重的40%,大约为500 g。妊娠后期胎儿增重速度加快,仔猪初生重的60%都是在妊娠后期生长的,通常仔猪出生时体重为1.3 kg 左右。

1.3 母猪体重增加

妊娠结束后,母猪体重较妊娠前增加40%左右。经产母猪妊娠期平均增重在50 kg 左右。整个妊娠阶段,妊娠前期体重增长速度较慢,妊娠后期体重增长速度较快。

1.4 肠道菌群多变

妊娠期母猪的肠道菌群分为共生菌、致病菌和有益菌3 大类。妊娠期母猪受到应激或饲料变化时,其肠道内菌群会出现变化,当自身无法调控这种变化时,就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衡,此时,肠道内的致病菌会占据数量优势,导致妊娠期母猪出现免疫力下降、食欲下降、甚至患病等现象。仔猪胚胎时期是无菌的,新生仔猪在通过产道、采食乳汁以及与外界环境接触后,肠道内会定植多种菌群,一旦母猪肠道菌群出现失调,会排泄出大量的有害菌,从而导致仔猪患病。另外,妊娠期母猪若出现健康问题,通过哺乳也会直接影响仔猪健康[2]。

1.5 乳腺发育迅速

母猪在妊娠中后期乳腺发育快速,通常在妊娠2.5 个月左右,脂肪组织会被腺泡完全替代。妊娠3个月后,母猪可以正常泌乳。妊娠阶段母猪黄体会不断分泌孕激素,以保证胚胎正常生长发育。此时,妊娠期母猪体内雌激素分泌量不断增加,分娩前雌激素含量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随着分娩结束,雌激素含量又会降至最低。同时,妊娠期间母猪体内的促性腺激素和胰岛素的含量会显著下降。

2 妊娠母猪的营养供给

2.1 配种前

母猪在配种前被称为后备母猪,此时母猪的生殖系统处于尚未发育完全的阶段,该阶段对于母猪今后繁殖性能的好坏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后备母猪,养殖人员需提供优质、全面的营养供给。此阶段母猪需要饲喂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如优质的青饲料等,来保证母猪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应注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供应。日粮供给时应注意,禁止饲喂菜粕、棉粕等饲料。除此之外,还需做好母猪体重的管理工作,通过适当调整营养供给,保证母猪体况正常、体重合理,避免过瘦或过肥影响排卵、发情以及配种率和后续的使用年限,从根本上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2.2 妊娠前期

妊娠前期指母猪配种怀孕后第1 个月。该阶段是胚胎进行细胞分裂以及着床、生长、分化的重要时期。此时,养殖人员需高度重视母猪的营养供给应全面,日常饲喂量与空怀期相同,通常不可提供过多的营养物质,避免高蛋白、高能量饲料,以有效控制母猪的代谢机能,避免代谢旺盛造成孕酮分泌量下降,导致子宫分泌蛋白减少,使胚胎死亡。同时,应注意饲料的品质,避免将发霉变质的饲料饲喂给妊娠前期的母猪[3]。

2.3 妊娠中期

妊娠中期指的是妊娠第2 个月至分娩前1 个月,该期间主要以保证母猪营养供给充足、胎儿正常生长发育为主。该阶段内母猪采食量上升,养殖人员应通过及时调整母猪的采食量,从而有效保证营养供给充足。该阶段也应注意母猪体况的维持,以便分娩后母猪体况的恢复。该阶段内养殖人员应多注意母猪的乳腺发育,从而保证母猪在分娩后有足够的乳汁进行哺乳。该阶段内应注意母猪是否有便秘问题,通过适当提高饲料中粗纤维含量来避免母猪便秘,进而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和使用年限。

2.4 妊娠后期

妊娠后期指的是分娩前1 个月,该阶段内胚胎发育迅速,此时母猪体重增长迅速,胎儿体重增加快速,因此该阶段内对母猪的营养供给应充足,避免营养不良造成仔猪出生重降低、母猪乳汁质量及分泌量下降。日常饲喂人员应通过提高日粮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保证母猪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磷、维生素等营养。另外,母猪在分娩前7 d 应通过降低饲喂量,防止母猪出现乳房炎问题。

3 结 语

综上所述,养殖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妊娠期母猪的生理特点和各阶段的营养需求,才能不断提高妊娠母猪的养殖技术,从而改善我国妊娠母猪繁殖性能低、仔猪出生重低、窝产仔数少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猜你喜欢

胚胎菌群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母猪产后乏情不同处理方法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母猪产后发情异常的原因及其对策
“胚胎师”是什么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细菌群落的“资源共享”
一出生就有16岁的“冰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