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鲆鲽类生态养殖中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系统

2022-11-27李秀梅

养殖与饲料 2022年4期
关键词:滤池工厂化水体

张 宁 齐 鲁 李秀梅

烟台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烟台 265617

鲆鲽类营养丰富、含有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元素,而且具有品质优良、味道鲜美等优点。同时,鲆鲽类生长快、食性广、养殖周期短、效益高,鲆鲽类养殖已成为中国海水养殖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养殖省份多、养殖分布面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目前我国鲆鲽类主要以“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开放式流水养殖模式为主。近年来,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海水资源的枯竭,循环水高密度养殖越来越受到养殖者的青睐。本研究在原有的工厂化养殖基础上,利用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生态养殖,主要通过对养殖水的物理过滤、紫外过滤、曝气、CO2分离、生物处理、泵吸、沉淀、控温等技术措施,完成对养殖水的颗粒物清除、细菌及原生生物杀灭、CO2清除、脱NH3、去油污、增加势能、调节水温等处理过程,从而实现对地下水的再循环利用,使海水养殖实现良性循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试验研究在烟台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养殖基地拥有工厂化育苗与40 000 m2养殖车间;露天保种池2 个,共30 hm2。场区内各类育苗养殖设施齐全,饵料培育车间2 000 m2;饵料加工冷库(600 t)1 座。水、电、气、暖系统完备。

1.2 方 法

1)建立高效水处理净化技术。养殖池中的养殖废水经排水管道进入污水池进行物理沉淀,除去底层沉淀物,上层污水再进行机械过滤。

机械过滤常用的设备主要是微滤机,它可以把液体中存在的微小悬浮物质(主要是生物排泄物、食物残渣与有机碎屑等)最大限度地分离出来,实现固、液两相分离。

处理后的循环水下一步进入蛋白质分离器,蛋白质分离器可以从水中吸附脱除掉胶状体、纤维素、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污水处理中达到迅速减少BOD5、COD、DOC,减轻下一流程的生物处理负荷而且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生物滤池里充填了大量活性生物滤料,这些滤料具有比表面积大、体积小的特点,表面生长着大量的净水微生物,循环水进入生物滤池,能去除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有效分解水中有机物。优化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优选生物膜载体填料和高效菌剂,推广新型高效生物膜生物净化技术。

循环水进入脱气池脱气,使净水微生物分解产生的废气排出。

紫外线灯管透光距离不超过2 cm,95%杀灭细菌、病毒、藻类、酵母菌、酶孢子等的时间不超过1 s。

在线自动水质监测系统可以随时对温度、溶解氧、酸碱度、盐度等指标进行监测,水质达标后回流进养殖池。

2)建立低能耗控制技术。利用地埋管式地源热泵调控养殖用水温度,维持水温在鲆鲽类的最适温度,使用微滤机去除养殖水中大部分残饵粪便、蛋白分离器去除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并通过地埋式生物滤池实现生物脱氮脱磷,养殖回收水整体达到可循环再利用的标准,回收率可达90%以上。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及地埋式生物滤池达到连续生产的目的,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3)建立疾病防控技术。①保持优良的水质环境。实时监测水温、溶解氧、盐度、pH、氨氮等水质因子,并经常跟踪测定水体中微生物总数,当养殖水体中细菌含量达到1.0×104个/mL 以上时,应采取加大换水量或降低养殖密度、预防用药等措施。②切断水源与饵料的病菌来源。经常检测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保证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养殖用水标准。由于饲料鱼是携带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重要病原的载体,因此应尽量避免投喂自制湿性颗粒饵料,鼓励投喂合格厂家生产的颗粒饵料。③加强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做到无病预防有病及时治疗。建立疾病检测实验室,配备必要的疾病诊断仪器。经常观察鱼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并确定原因,对疾病要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④鼓励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是自然界中的有益微生物,它能以小分子有机物、二氧化碳等作为碳源,以氨、铵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氮源,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氮。免疫增强剂可增强鱼类抵抗外界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侵袭的能力,同时也可减轻外界环境胁迫对鱼类的免疫抑制作用。

4)主要技术指标。养殖系统的规模:车间40 000 m2,有效养殖水体32 000 m3;水处理系统的规模:车间12 000 m2,处理能力5 400 m3/h;水质指标:pH=7.8~8.2,NH+4-N≤0.5 mg/L,NO-2-N≤0.1 mg/L,DO≥9 mg/L,COD≤15 mg/L;日循环水量:128 000 m3;新水添加量:≤10%养殖水体。

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改造循环水养殖车间64 个,建筑面积40 000 m2(有效养殖面积32 000 m2)及相关附属设施;新建循环水处理系统8 套,循环水体6 400 m3,平均日新水添加量9.2%;建立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随时监测温度、溶解氧、酸碱度、电导率、盐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各项水质指标;循环水系统中鲆鲽类养殖密度最高达到57.4 kg/m2,形成了海水鱼类工厂化封闭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公司年产鲆鲽类优质苗种1 200 万尾、商品鱼940 t。近3年来,通过循环水养殖技术年平均生产鲆鲽类优质苗种1 210 万尾,商品鱼980 t;年平均销售收入4 350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298 万元。自公司成为省级渔业增殖示范站以来,完成各级鲆鲽类苗种放流任务近1 750 余万尾,公益放流大规格鱼苗230 余万尾,为当地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 小 结

本研究建立了海水鱼类工厂化封闭循环生态养殖模式,降低了饲料投入,提高了鱼类品质;采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生态处理,加强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有效地进行水质控制。该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环境保护、节水节能、食品安全等水产养殖关键制约问题,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滤池工厂化水体
除铁除锰两级流程向一级同步去除升级改造
立式纤维滤布滤池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的应用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污水处理厂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应用分析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美国珍珠鳖工厂化养殖技术
锦鲤苗种的工厂化培育
杏鲍菇组织分离菌株工厂化栽培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