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思考
2022-11-27岳聪颖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文/岳聪颖(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起步时间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近年来,国有企业发生了一系列舞弊问题,说明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未来国有企业要实现全面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研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一、相关概念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管理职能与控制方法,确保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体系。企业要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就需要通过内部控制堵住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漏洞,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并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也越来越高,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能够解决国有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问题,防范企业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促使国有资产实现保值与增值。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国有企业要通过内部控制环境改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很多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明确,没有明确各层级人员的管理权限与管理要求,职责分配不明确,导致国有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存在推诿现象。同时很多国有企业没有建立反舞弊机制,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环节,针对可能存在的舞弊问题没有进行调查,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风险评估不合理
风险管理趋势是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风险管理要求国有企业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但是我国部分国有企业不重视风险管理机制,没有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的方法开展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甚至很多时候当风险发生才进行管理,无法进行事前的有效管控,阻碍了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控制活动不完善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工作落实的具体环节,但是很多国有企业在控制活动建设过程中,没有结合关键的控制流程明确控制要点,也没有落实企业的风险管理要求,导致国有企业在控制活动执行过程中关键控制流程没有得到有效管控,甚至关键控制流程存在缺陷,导致企业经营受到巨大影响。
(四)财务信息沟通不畅
信息监督机制要求国有企业通过高效的信息沟通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及时传递。但是部分国有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还存在弊端,难以通过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针对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予以完善,企业也没有通过信息系统优化信息传递,无法实现对信息的高效管理。
(五)监督体系乏力
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主要是依靠内部审计开展的,但是很多国有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在董事会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工作不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追责。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思考
(一)优化内部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他内部控制要求发挥作用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因此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第一,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要求规范企业董事会、经管管理层、监事会、国资委的权责边界,落实各级责任主体的权责与管理要求。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与收益分配权,但是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董事会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发展战略规划、投资计划等重大事项的制定,并对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明确管理层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责任和权限。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等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对专门事项作出决策,并由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为董事会开展工作提供支持。监事会主要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并对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国有企业需要强化监事会的职能,要求监事会对企业的财务有审查权与请求权,并对董事会的决议有监督权,对于发现国有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危害国有资产安全的行为,需要及时向国资委汇报。
第二,建立反舞弊机制。国有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反舞弊机制,防范企业内部人员利用职权或通过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避免国有资产被挪用、侵占等一系列问题。国有企业需要通过健全反舞弊机制,规范企业内部交易活动,避免员工滥用职权、串通舞弊等问题[1]。国有企业需要对反舞弊的程序予以明确,对企业各级人员的职责与权限予以规范,明确反舞弊的调查程序与补救措施。对于企业业务活动中可能存在舞弊的风险进行全面梳理与识别,并结合企业业务的流程特点,建立反舞弊数据库,明确反舞弊重点,并对企业的供应商、客户等提出诚信要求,当发现舞弊现象时需要及时举报,对于可能产生舞弊的问题进行调查,并明确舞弊的原因,通过合理的反舞弊措施避免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舞弊行为。同时,企业还需要将反舞弊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对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员工在重视建立自身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自身职业道德,通过建设反舞弊文化,让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并对舞弊问题向全体员工通报,形成对全体人员的警示作用,防范舞弊问题的发生。
第三,加强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应尽的义务,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员工、客户、环境的责任,注重安全生产,提高服务质量,注重环境保护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设计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并保障企业的服务与产品质量。对于劳动者,需要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责任方面的培训与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对劳动者定期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与免费体检。最后,有能力的国有企业还需要加强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积极开展社会公益事业,并针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向社会公众公布。
(二)优化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是指通过系统性的机制分析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各类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以制定完善的管理策略。企业要通过风险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全面识别,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避免风险发生时措手不及。
第一,国有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评估流程。完善的风险评估流程包括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环节,国有企业设定风险管理目标时,不仅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及业务规划进行分析,还需要在企业内加强沟通,在明确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运用全面风险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等管理措施,在企业内部通过上下沟通的管理方式积极倾听基层员工对风险管理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签订风险管理任务书,将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要求进行确定。之后,企业需要针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识别[2]。国有企业可以按照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风险的分类进行分析,将风险分为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等,定期对影响企业的各类因素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结合风险发生的可能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各类风险。定量分析对风险数据的要求较高,要求相关数据之间符合函数关系或概率分布,可以通过敏感性分析的方式分析风险的影响。对于难以获得定量数据或定量分析不具有成本效益原则的风险,应该参考企业内部工作经验丰富人员的意见对风险开展评估,并对风险评估的结果以定性的方式描述,通过绘制风险地图等方式实现对风险的管理。
第二,企业在确定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对于风险发生难以防范或防范成本高的,通过合同的方式以购买财产保险等措施转移风险。
其次,对于不从事某种活动就能够规避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避免开展相关工作规避风险。再次,企业在内部可以基于成本效益原则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控制风险发生的损失,通过风险控制方式予以应对。例如,通过定期对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可以检查固定资产的情况,避免账实不符导致资产被挪用等一系列问题。
最后,对于发生可能性小且即便发生也不会给企业造成实质性影响的风险,企业应该采用风险承担的方式予以应对。
第三,建立风险管理长效管理机制。国有企业除了明确风险识别与应对方法之外,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明确风险管理工作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发挥董事会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职能。在董事会分析企业的风险偏好以及风险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对企业内部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与分类整理,形成企业内部的风险清单,通过风险清单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检查和监控,并将风险管理效果和企业管理层的绩效考核相结合,以激励管理层重视对风险的管理[3]。
(三)优化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的关键。国有企业在业务流程中需要明确内控工作的要求,结合企业的管理机制,将管控要求嵌入到控制活动中,规范企业的具体管理活动与管控机制。国有企业通过优化业务流程,能够形成完善的控制系统。国有企业在业务流程再造时,需要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各环节进行梳理。通常国有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包括对资金管理活动和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的再造,以确保国有资产实现保值与增值。
第一,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体系,确保会计核算准确、资产管理完善,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提高资产的使用效能,确保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各类信息真实、可靠。
首先,在固定资产的采购与验收流程,国有企业需要在内部明确供应商采购管理办法,并明确固定资产采购的申请程序以及批准措施,结合对供应商的管理完善固定资产采购方法。在验收时,按照产品说明书、采购合同等对固定资产进行核对,以确保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手续完善。
其次,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维护环节,国有企业需要编制固定资产卡片,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来源与管理情况、存放地点等内容。对于固定资产要进行定期巡查与检修,分析固定资产是否需要保养。对于固定资产大修,需要有专人或厂家开展,避免大修不当导致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问题。国有企业在内部制定具体的固定资产保养、维护计划,并按照相关计划进行保养与维护。
再次,优化固定资产的盘点。国有企业需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记录到盘点清单内,结合盘点清单与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核对,分析是否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编制盘点差异分析报告,落实相应的责任并进行账面调整。
最后,完善固定资产的处置环节。在固定资产处置时,对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该由资产管理部门填制报废清单,履行报废处置审批程序之后予以处置。对于重大资产的处置,应该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开展资产评估,并出具鉴定报告,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第二,完善国有企业的资金管控流程。企业的资金管理活动流程是企业投融资、资金日常运作流程,资金管控流程的优化,能够保障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营运资金得到有效循环。
首先,完善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流程。国有企业在投资之前,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进行全面评估,分析投资工作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国有企业的投资管理与审批要求。对于重大投资事项,需要通过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开展,并报国资委审批或备案,实现对投资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其次,优化企业的筹资活动。国有企业在筹资过程中需要结合经济形势和资本结构进行合理筹资,分析筹资计划是否科学合理,并针对筹集的资金利息的计提与支付进行优化,加强对债务偿还工作的管理,避免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最后,优化营运资金的日常管理。国有企业在资金日常管理过程中,需要对银行存款的管理方式予以明确,规范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环节,并明确银行对账工作要求。同时需要对空白票据、印章等加强管理,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对于企业内部的库存现金,需要明确库存现金上限,对于超限的现金要及时存入银行,避免现金被挪用或盗用。
(四)优化财务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机制要求国有企业准确收集各类信息,并通过信息沟通将内部控制工作相关要求在国有企业内部高效传递,通过信息沟通机制促使各层级人员了解自身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职责,并结合内部控制工作的环节防范风险,通过完善的沟通机制实现对风险的及时管理[4]。同时,国有企业需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建立ERP等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集成,促使企业内部实现高效沟通与集成,避免人为因素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影响。
(五)优化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系统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效率进行监控的机制,内部控制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失效,因此需要通过内部监督机制分析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通过持续的监督与评价,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5]。企业主要通过内部审计开展内部监督,审计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并分析企业各责任主体是否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开展工作,对于违背内部控制工作要求的人员应予以惩罚。通过建立内部审计机制,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管控。
四、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也在转变,内部控制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了企业防范风险的屏障,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问题,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不足。国有企业需要认识到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优化,并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企业的管控流程,结合企业各环节工作的要求完善控制活动,实现对管理机制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