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

2022-11-27邵燕丽李银兵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服务体系群众

邵燕丽,李银兵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社会文化发展的总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这充分说明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能够满足大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并向公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以及教育性等特征, 这是表征社会主义本质的载体。基于此,本文通过探析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背后深厚的理论逻辑,并进一步指出在“十四五”时期,理论对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充分展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理论逻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为满足大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向公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制度、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一般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公共文化活动主体、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显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以及教育性等特征。 正如任何一个实践活动都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去支撑一样, 公共文化体系的强化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领导人民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化, 能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能充分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建理论、人民中心论以及文化的能动反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化凸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建理论

中国共产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动的实践主体,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实践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坚持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从而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自我革命理论的充分体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人民文化权益保障的重要途径,因此,党要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就要求党要坚持人民性理论。党以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中心论的科学指导,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权益。 人民不仅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之源。因此, 党性与人民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活动中实现有机统一。再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强化是党实现其建设目标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9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说明, 人民大众从对温饱的追求转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显得更加迫切。因此,对公共文化进行强化, 是党为解决当前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直接途径, 这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化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中心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32这说明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坚持群众史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同时又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推进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者。 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不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创作导向, 力争提供更优质的、更丰富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基本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又在更高程度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把保障人民利益作为奋斗的目标,党尊重群众、主动联系群众,让人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使人民充分发挥主动创造性,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人民不仅是社会的享有者,也是创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形成社会合力,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文化治理格局。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化凸显了文化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这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导致。文化具有基层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化是满足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性文化建设。 再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社会形态的状况下提出的,“十四五” 时期进一步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强化, 是解决当前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必由之路, 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的要求。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3]207这充分彰显了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的能动反作用。人民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 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这是文化反作用的直接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2由此可见,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化体现了辩证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综合考虑了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及发展条件, 是对客观需求的正确把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4]543-544在党的领导下, 在既往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为更好地保障人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益,增强公共文化的普惠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5]204由此可见, 党和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明确指导,在“十四五”时期提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化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同时,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社会有机体各部分要素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化,旨在补短板、促发展,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强弱项,补短板,处理好基层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只有拓展文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才能在更高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 任何一个实践活动都需要理论的强大支撑,公共文化体系也不例外。我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过程中坚持群众史观,构建公共文化体系不仅要为人民,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要,也要依靠人民,人民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力量之源。而不同的历史方位下,对社会文化建设具有不同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应对新的发展需求。

二、“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实践指向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结合《建议》所明确的文化建设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有了新的实践指向。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核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核心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规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今后五年中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解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显得更加紧迫。因此,政府要加大公共事业建设经费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特别是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社区图书资料室、文化场馆、图书馆等。同时,要积极开展多样化、贴近人民生活的活动,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感与获得感。有效管理是推进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因而加强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 有利于各类各项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社区文化管理员及文艺骨干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从实际出发,结合人民大众的需求,有创新地开展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重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重点在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时,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2]34,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公益性文化建设。首先,坚持中国特色, 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文化根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出更多适应当代人民群众需求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同时大力推进“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实践活动,要突出价值引领,用中华传统美德引领人、塑造人, 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其次,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公共文化普及的广度,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优化文化资源设置,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扩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增强实效性。 最后,优化文化供给侧结构,以大众文化需求作为导向,增强文化供给的有效性。创新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以区域特色文化、风俗为导向,增强文化产品的民族性和特殊性,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层次更喜闻乐见的产品和服务, 使文化供给灵活适应文化需求的变化。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焦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焦点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全民共建共享。文化场馆利用好网络数字,进行数字文化馆建设,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文化艺术服务, 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获得感,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让更多群众了解文化馆的服务内容,走进文化馆、参与文化馆的活动, 提高全民特别是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强调各地融合创新,促进各级地区文化资源、文化活动互联互通;注重基层文化建设,尤其是县级以下,使群众通过互联网一键式享有数字文化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创造和活动管理中来,实现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打造公共文化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综上所述,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并明确指明了“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党和人民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核心、重点以及焦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惠民工程,真正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价值意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作为一项实践活动,有丰厚的理论逻辑做有力支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此,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强化的实践活动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意蕴。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初级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初级目标是直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2]35)这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始终把满足人民的一切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强化,是有效解决文化服务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成果的有力保障。 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 惠民工程的推进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均是以满足人民一切需求为目的的价值导向。人民从追求温饱到追求美好,从追求真理到追求价值,体现了真善的有机结合,显然对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活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满足人民对文化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中极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中极目标是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 满足人民对文化的直接需求后, 有利于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的能动性, 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推进文化事业的创新性发展。人民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不竭力量之源,也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之源。 国民素质提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实力增强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国力强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化, 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对人民大众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时代精神去塑造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传统美德,引领社会风尚,从而促进国民文明程度提高,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终极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的终极目标是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基层文化建设,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强化属惠民工程,是在党的领导下,基本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正确发挥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国民素质提高,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筑牢中国梦的精神根基,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中国梦不仅是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为之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让人民群众践行核心价值观,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增强国民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调动全民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用文化强国引领中国梦。 中国的发展不仅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具有丰富的世界意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解决人类发展共同的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能够又快又好发展,又能够保持自身特色的方向选择。“十四五”时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有利于整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文化大繁荣,增强文化自信,争做文化传播友好使者,进而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以透过文化向世界讲中国事、传中国声,谈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总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要强化基层文化服务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提高文化服务总体水平。党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化,把党和人民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世界国家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世界一起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致力于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

猜你喜欢

十四五服务体系群众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多让群众咧嘴笑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