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素材在小学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
2022-11-27谢珺
谢珺
(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活动素材是将学生带入一堂精彩的心理健康课、感受课堂之美体验心灵感悟的基石。因此活动素材的选择和运用,在心理健康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心理教师们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思路,总结出了许多心理活动素材的运用模式。在节省教师精力、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活动素材运用时的常见问题
(一)同一素材,不分对象,反复使用
心理课堂上某个活动小学课堂中运用过了,到了中学的相似主题也依旧被使用。如此不分对象地反复使用,会降低学生对心理课堂的期待度,觉得课堂索然无味,进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无法体验到活动背后的感受。[1]
(二)活动俗套,思维僵化,作用单一
心理教师在收集、运用活动素材时,会先将活动素材按照活动目标分类。提前将素材分类虽然节约了教师寻找素材的时间,方便教师在遇到同类主题课程时的运用。但是活动素材的单一运用,不仅使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受到打击,也会使授课教师的思维局限在一个框架中,陷入窠臼。而老套地套用模板,也会影响学生的感受,不利于他们内心的成长。
因此,如果能将已知的活动素材创新运用于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课中,这些原本略显俗套的素材有时就能成为整节课的创新点和闪光点,为课堂和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活动素材在心理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拓展活动素材
所谓素材的拓展是对教学可利用材料的重新建构,它是对活动素材内容的甄选和对被选取的材料进行的心理学重构,而这种甄选和重构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2]因此,心理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授课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并对其家庭、学习背景及当前社会背景等有大致的评估。将活动素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将之向人文素养、社会现状或自然环境进行延伸拓展。这样构建出来的活动素材,哪怕用于同一主题,也会因其是从实际出发,更符合学生需求,而变得灵活多样。
如上情绪为主题的课时,就时常会出现《老奶奶的两个儿子》这个故事来引入主题,让学生通过劝说老奶奶来体验“换个角度想问题”的情绪理论。但当拓展之后,“换个角度想问题”所能使用的活动素材则可以变成观察“双歧图”。因为小学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图片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会大大超过文字带来的吸引。
(二)根据课堂的要求增减、重组活动素材[3]
1.“加法”——尽可能多地扩大素材的适用范围
在收集活动素材的时候,每个素材都会有一个“活动目的”,即这个活动适用于哪一主题的课堂,而这些活动目的为了方便分类,往往表现得比较单一。而给活动素材做“加法”就是深入分析这个活动的过程,从规则到组织,最后到可能呈现出的效果。提炼出所有可以成为活动目的的关键词,扩大素材的使用范围,并一一列举出来,再根据这些列举出的关键词选择它适用的课堂。这样的头脑风暴一来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对素材的了解,二来能更好地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将这个活动素材运用到更多不同主题的课堂中。
【例1】破冰游戏《雨点变奏曲》最初的活动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深入分析整个游戏过程,可以发现这个游戏是根据教师的口令,通过敲击不同身体部位发出不同声响来达到“小雨”“中雨”“大雨”及“暴雨”的效果。这个游戏过程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考验着学生的注意力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列出一系列关键词:活跃气氛、注意力、合作等。也就是说,同样是“雨点变奏曲”,心理教师就可以根据需要,将之稍加修改运用到关键词所显示的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课中。
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学会合作》上,《雨点变奏曲》可以作为暖身操,只是将规则稍加改动:“小雨”——双手各出一根手指相互敲击;“中雨”——双手各出两根手指相互敲击;“大雨”——双手各出三根手指相互敲击;“暴雨”——双掌相互敲击。出来的效果就是随着手指的不断增加,敲击发出的声音不断变大。学生便可在课堂中体验到合作需要团结,人多力量大。
2.“减法”——去掉多余的活动素材信息
如果说从“活动目的”出发寻找这个活动素材的适用主题,是给素材做“加法”的方式。那反其道而行之,先不看“活动目的”,从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入手,去掉多余的活动素材信息则是给活动素材做“减法”。即将整个活动简化,不看目标不看指导语,只看整个大步骤,换句话说就是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整个活动内容。这个过程就犹如剃去血肉只留其骨。
【例2】《比长短》这个游戏,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和同学比较并胜出。不看其规则和过程,单从概括出来的这句话分析:要想从比较中获胜,比的就是自己的强项或者长处。那这个游戏运用得当是不是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或特质,进而学会欣赏自我?
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课《欣赏自我》上,用《比长短》打开学生的思维,比一比:“我的XX 最长”“我的XX 最大”或“我的XX 最高”等。只要开动脑筋,自己就能在某一特质上获得胜利。即摆脱了平时学习生活中身边人总拿学习比较的那种不适感,又能通过成功的体验重新看到自己的特质,进而欣赏自己。
3.“分配法”——对比活动素材及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的异同
一节精彩的心理健康课,并不是活动的串联和简单堆砌,而应该是一门活动与活动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艺术。因此活动素材的运用不是生拉硬套,而应配合课堂的前后环节,实现活动素材与心理课的“分配法”,这也是对活动素材的综合运用。所谓“分配法”就是要先比较活动素材与本节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的异同,然后删除素材中差异的部分,而放大素材中相同的部分,这种相同可以是表现形式的相同,也可以是二者所呈现的价值观的相同。再通过修改完善素材的规则,使之适配于不同心理课中。
【例3】《价值大拍卖》是体现价值观选择的主要环节,参与活动的人员可以通过拍卖进行各种价值观的取舍,进而从自己的选择中了解自己的价值观。[4]如果将这个活动创新运用到《时间管理》主题的课堂中,可以先删除素材与主题最大的差异,即中间体现价值观的部分。使活动回到其本质——一个拍卖会,需要用自己手上的筹码去竞拍想要的商品。然后寻找其相同的部分,那就是筹码。小学阶段学生视作筹码的除了金钱以外,就只剩时间了。因此将《价值大拍卖》适当变形为《时间大拍卖》,运用于《我的时间》主题的心理健康课就水到渠成。
将活动素材,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于不同主题心理健康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其根本的方式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式,多角度看待素材的方方面面,思考活动素材和课堂主题之间的关系。同时,配合指导语、过渡语及前后素材的运用。这样在呈现这堂课时,不仅授课教师本身能充满成就感,课堂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平时看似陈旧的素材,也能在新的课堂创新运用中旧貌换新颜,展现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