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甘蔗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及对策建议
2022-11-27张哲晰徐雪马凯邓毅
张哲晰,徐雪,马凯,邓毅
(1.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2.云南糖业协会,昆明 650041)
0 引言
食糖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糖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我国食糖生产发展和供给安全的基础[1-2]。甘蔗糖在我国食糖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2019/2020 榨季,糖料蔗种植面积和甘蔗糖产量占糖料总种植面积和食糖总产量的比重约80%~90%,其中第一第二大生产省(区)广西和云南产糖量分别占比57.61%和20.83%[1]。但目前我国甘蔗主产省(区)发展面临着成本高、效益低、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制约[3]。“十四五”时期,我国糖业如何实现糖农增收、食糖生产成本有效降低,通过提质增效在日益扩大的消费市场中拓展国产糖“阵地”、促进我国制糖产业转型升级[4]亟待破题。
糖业发展中,糖料生产是基础,糖料高质量发展是糖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而糖料生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经营主体的壮大,只有强有力的生产队伍才能真正实现糖料现代化生产。2020 年8 月至9月,依托云南糖业协会,课题组对我国第二大产糖省云南的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文山、保山、红河、玉溪等产区的部分甘蔗种植区的企业进行了调研,询问了甘蔗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甘蔗糖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挑战,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促进糖料生产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1 云南甘蔗生产经营主体的总体分布
小农户在云南甘蔗生产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总体看,云南甘蔗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小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3 种类型[5],其中,小农户占比96%以上,是云南甘蔗生产主要群体。少数规模经营主体的形成主要是制糖企业为便于种植管理和科技指导、稳定蔗源考虑,通过有偿无息的资金扶持、农资赠送、机开沟费赠送、新植种苗赠送等方式支持农户扩大生产所致。
2 云南甘蔗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
2.1 家庭基本情况
2.1.1 蔗农年龄偏大,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
经调查,云南省甘蔗生产经营主体在40~65 岁的占全部经营主体的比重高达88%以上,仅有少数甘蔗生产经营主体年龄在40岁以下,并且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形成较强的吸纳作用。而甘蔗生产经营主体老龄化将严重影响其承担生产过程中的高强度劳动环节。
2.1.2 蔗农文化素质偏低,高中以上学历较少
经调查,云南省甘蔗生产经营主体受教育经历集中在小学和初中,约占全部经营主体比重的80%~90%。蔗农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和接受程度的提高是引进现代要素的内生动力,文化素质低是云南甘蔗生产经营主体亟待补齐的短板。
2.1.3 家庭有效劳动力不足,人员约束凸显
经调查,云南省甘蔗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劳动力数量普遍偏少,户均劳动力数量为2~3 人。甘蔗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特别是前4个环节,都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作保证,如若劳动力不到位,将影响甘蔗的生长和出糖率,影响蔗源稳定。
2.2 生产基本情况
2.2.1 家庭耕地面积普遍较小,不同主体间差距悬殊
云南省甘蔗生产地理条件较差,山地地形决定了云南省坡地多、平地少,且多山多河流,耕地基本被河流与山脉分割成分散的小块耕地,家庭生产也存在着地块小而分散的问题。经调查,云南甘蔗主产县小农户家庭甘蔗种植面积在0.67 hm2左右,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甘蔗种植面积在2.67~14 hm2,合作社甘蔗种植面积为66.67~100 hm2。
2.2.2 生产经营成本刚性增长,人工成本偏高亟待破题
云南省甘蔗种植成本逐年刚性增长,并以劳动力成本和种子成本为主。具体来看,家庭自种新植甘蔗成本26 925~31 275 元/hm2,其中,人工成本9 000~15 000 元/hm2、种子费6 750~8 775 元/hm2、化肥成本3 840~4 050 元/hm2、农药成本450~1 050 元/hm2、农膜成本1 500~2 250 元/hm2、机械作业费2 475~6 750 元/hm2、排灌费750~1 200 元/hm2,以目前甘蔗单产计算,平均甘蔗种植净收入达7 500~18 000 元/hm2。此外,大规模经营主体还面临着地租成本上涨压力,新植甘蔗种植成本普遍达3万元~3.45万元/hm2。
2.2.3 家庭收入来源多样,规模经营主体专业化程度较高
经调查,云南省甘蔗生产经营主体年总收入普遍在1.35万元~5万元/户。从收入结构来看,甘蔗种植收入占比60%~80%,其他作物种植收入占比20%左右,其余为外出务工收入。但规模经营主体以甘蔗种植收入为主,并且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与其规模化经营依托制糖企业原料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只有服从制糖企业原料需要,拥有企业的资金支持、农资扶持和技术指导,才能实现壮大增收。此外,云南省甘蔗种植户均已经参加农业种植保险[5]。
2.2.4 良种良法推广普及,促进甘蔗高产优产
云南省呈现立体气候的特点,不同甘蔗种植区良种性态表现不一,但在本省研发、选育、扩繁、推广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产糖率稳定提高。目前,云南省主要良种包括‘粤糖’、‘柳城’、‘云蔗’、‘云引’、‘云瑞’、‘川糖’、‘赣糖’、‘盈育’、‘闽糖’、‘德蔗’、‘福农’、‘新台糖’等系列28 个品种。此外,云南省主要通过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运用滤泥、烟囱灰等有机肥等实现甘蔗绿色生产。
2.2.5 创新发展劳动“互助组”,推动要素优化配置
云南省机械化推进起步晚、推进速度慢[5],“互助组”是为解决小农户家庭劳动力缺乏、机械化程度不高的一种自发性甘蔗互助种植模式,是突破云南省甘蔗生产劳动力不足的亮点[6]。每个村寨的蔗农根据家庭甘蔗产量、劳动力情况、种植品种、合作意愿等组成互助组,并由糖厂给予指导进行运作,互帮互助组队砍蔗。在运行过程中,组内成员一般以计捆、计吨等计件方式进行用工交换,差额部分按互助组事先约定的略低于市场价的单价折现找补,或在甘蔗生产以外的劳作上进行找补。部分蔗区互助组除具备砍蔗功能外,还拓展了宿根蔗管理、中耕管理、甘蔗种植互助等业务,为保证原料供应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 云南甘蔗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挑战
云南省甘蔗生产经营主体受种植传统影响,种植积极性总体保持稳定,但对企业和政策依赖性强、水利设施不足是影响甘蔗生产经营主体继续从事甘蔗生产的关键因素。
3.1 甘蔗生产对企业和政策的依赖性较强
云南省,在能够获得企业支持、蔗款兑付及时、存在其他经济作物竞争的地区,包括玉溪市元江县、新平县等地区,30%的经营主体表示愿意扩大种植面积,65%的经营主体表示愿意维持现状或者并未表现出放弃种植意向,5%的经营主体因为甘蔗种植劳动强度大、收益偏低,想要放弃甘蔗种植;在能够获得企业支持、蔗款兑付及时、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包括普洱市孟连县、澜沧县、景谷县、西盟县等地区,80%的经营主体希望扩大种植面积,20%的经营主体表示愿意维持现状,无经营主体希望放弃甘蔗种植;在企业支持力度较小、蔗款兑付不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包括临沧市永德县、普洱市墨江县、红河州弥勒县等地区,绝大部分经营主体表示是否继续种植取决于扶持政策,5%~30%的经营主体表示想转向比较收益更高的种植业或外出务工。总体看,甘蔗生产经营主体对企业依赖性较高,而受制于国际市场低价进口糖冲击,“十三五”期间,云南糖业2 年亏损、3 年盈利(其中盈利额达10 亿元以上的仅1 年,其余2 年的盈利额不足4 亿元),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企业扶持糖农的积极性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导致糖业税收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对糖业重视程度下降。
3.2 甘蔗生产受水利设施不足约束的问题明显
云南省甘蔗种植已有65年的历史,在甘蔗种植过程中,蔗区道路和水利设施是需要配套的最基础设施。目前,云南省已经形成具有特色的蔗区道路网,基本由制糖企业出资建设,每年各制糖企业根据蔗区调整在道路建设上投入数百万至2 000 万元左右,同时,在过去5年的“双高基地建设”项目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蔗区道路建设)上也给予了一定支持,加速优化蔗区道路,完善的蔗区路网满足了甘蔗种植发展的基本需要。水利设施建设是另一项重要的配套设施,云南省蔗区三分之二是旱坡地,三分之一是水田和水浇地,为配套解决云南省旱坡地甘蔗种植的需要,部分制糖企业在蔗区配套进行了“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满足了一部分甘蔗种植的需要,但是部分蔗区功能性缺水的情况依然存在,距离满足水利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遭逢干旱灾害年景,对甘蔗生产影响十分严重。
4 政策建议
通过对云南省甘蔗生产经营主体结构分布、基本特征和所面临的风险挑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政策意见如下。
第一,发挥政府保障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因地制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一方面,鼓励政府通过资金支持、用地保障、项目倾斜等举措,帮助本地制糖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优化技术装备配置、拓展经营范围,最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企业带动支持甘蔗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扎实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鼓励蔗区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适度集中,通过资金、信贷、项目、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引导,提升甘蔗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水平[7]。
第二,大力推进机械化发展,加强信息智能化建设,破解甘蔗生产“用工荒”问题。一方面,加速推进全程机械化进程,注重开展蔗区科学规划与建设,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配套创新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模式,加快推进机械装备现代化和产业化[8],由点及面,形成示范推广。另一方面,构建智能精准管理的甘蔗生产信息系统,在甘蔗种、管、收、运等环节,进行农务信息化改造,组建物联网,运用智能电子技术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链式发展。
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集聚发展,用三产融合激发产区活力。一方面,加强蔗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糖料核心基地建设和土地整治项目,加大“两区”范围内的骨干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鼓励支持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另一方面,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格局,结合种植传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甘蔗加工业和服务业布局,打造三产融合发展[9]、商贸物流顺畅、管理运行高效的食糖产业集聚区。
第四,探索发展糖业保险,防范产业风险,为糖业市场化改革贡献重要力量。一方面,引导各方力量提高甘蔗种植保险水平。随着农业生产各项成本逐年提升,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保险险种的保险金额,增强抵御农业生产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扩大“商业保险+期货交易”试点项目[10]。“保险+期货”项目的运行不仅有利于帮助甘蔗生产经营主体规避糖价下跌的风险、稳定收入、提高种植积极性,更有利于理顺食糖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糖业市场化改革,应探索扩大项目试点范围,充分发挥其惠农、稳糖、活市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