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古诗词层级化审美教学研究

2022-11-27杨雪花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诗意象古诗词

杨雪花

(松溪实验小学,福建 南平 353500)

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是认识活动与价值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认知活动的视角来看,诗歌美学的审美活动经历了直观感知、理解阶段。我国古诗词博大精深,短短几十字蕴含着作者的百种思绪与情感,因此古诗词审美教学对教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但纵观农村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只是机械地翻译古诗词,刻板地传达诗人情感,并将默写、背诵作为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真正在课堂有效落实古诗审美教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反思的重点。

一、从对古典诗歌的直观感知入手,培养审美意识

古诗的审美感知活动是对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情境的直接感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欣赏,首先要从对古典诗歌的感官形态的直观认识入手,然后注重对古典诗歌的纯粹美的欣赏。这种单纯的形式,是按照“美的法则”的规律构成的古典诗歌的自然属性元素,而“美的法则”又具有其独特的风格、韵律和形式特点。形态单纯的美,声音的强度、音色、节奏等要素的结合构成节奏等,总体上由审美的发展而来,体会它的音乐之美,只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音乐感受。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得到对其价值的抉择和情感上的接纳,从而逐渐培养出一种敏锐、准确的审美意识。这为初学者提供了空间,帮助他们提高感知能力。

笔者曾在一次片区教研上,聆听一位青年农村教师执教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后,结合注释、图片等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探究诗人情感。课堂时间都用来机械翻译,传达刻板的感情。从传统教学理念来看,本次教学是成功的,学生看似已经完全领会了诗歌含义,并能出口成诵,但是细致思考后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流于形式,并未将意蕴深厚的古诗词文化传递给学生。该节课正反映出一部分刚入职的农村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时,仍沿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并未能够领悟教材中传递的语文直观审美之意。

二、从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入手,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词具有形象性、精练性、生动性、流畅性等特点。其往往寄情于物,借物抒情,文字高度精炼,用词极少,但内涵丰富,语言运用巧妙,形象而具动感,自然而流畅。在古诗词欣赏中,只有真正读懂诗词的意境,才能体会诗词的内涵价值。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时,本单元的篇章页明确语文要素为“收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本单元重点之一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深入了解这些习俗,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美。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农村教师并没有组织学生形成活动小组,让学生真正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习俗,学生最终习得的传统节日习俗知识并未从实践中获取,只是机械地得到最终结论。这种教学在弱化活动过程的同时,也缺失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意象意境,也谈不上真正做到古诗的审美赏析。

张继的《枫桥夜泊》里的“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意象”种类不同、性质不同,但在审美知觉里,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将它称为“意的脉络”。在诗中,意即情,情是动的,只有把动中的意象统一起来,才能感受美的情趣。教者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明确这些意象的存在意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意的脉络”,体会某种意脉是要烘托诗人的某种情感,是诗人某种心绪、情感的寄托,所以诗人大胆地把它们在诗中统一体现,进而抒发其审美情绪。这样伴有审美情感的体验,是可以引领学生直观感受到的。所以,学会欣赏古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意象中体会诗人的情绪。只有将诗中的意象群落有效结合,才能构成诗的意境美。[1]

三、从对古典诗歌的理性评价入手,培养审美愉悦

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是认识活动与价值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认知活动的视角来看,诗歌美学的审美活动经历了直观感知与理解阶段。与之相应的,就读者的阅读和欣赏能力而言,也可分为感知层面和超越理性的直觉层面。[2]超越直觉层次上的美学,是对古人诗歌中所发现的审美价值的属性要素的了解与评估,因而,运用理性的感知,将原先模糊不清的知觉认知尽量清晰地加以澄清。在节奏与韵律方面,理性层面的审美,是理解、判断、评价形体和形态背后的含义和心理情绪的关系,并以身体的外在美作为评价标准。就影像的审美而言,知识层面的影像之审美,就是将物件的层次提升至影像的层次,因而透过著者的感觉与思考,透过影像与其预设的关系,也能被了解。审美愉悦可以通过审美理解来实现对美的认可。

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其“生平的第一首快诗”,虽然只有56 个字,却道出杜甫颠沛流离的苦难人生和古诗艺术创作的奥秘:巴峡、巫峡的距离较近,而襄阳、洛阳就比较遥远,一个在湖北,一个在河南,坐火车也需要好几个小时。诗人却在诗中用“即”“穿”“便下”“向”将这四个地点连接起来,表面上是写他回家的路线快速便捷,实则是要抒发他在外颠沛流离八年的苦难生活已经结束,终于可以回归故乡,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表现情感上的归心似箭。这种情感如果直接用语言来表述,没有相似经历的读者往往无法感同身受。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联系诗人的境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景物来抒发其情感,情景交融,学生将受到较强的冲击,通过审美理解达到审美愉悦。[3]

作为农村语文教师,不应该舍弃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学,而应该克服现实条件,在强化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参透古诗教学的真正核心,在不断的学习中领会古诗文化的真正内涵,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和欣赏古诗词时达到审美认知,确保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审美教学达到一定的高度。

猜你喜欢

古诗意象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我爱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意象、形神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