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科研能力培养微体系的设计与思考

2022-11-27熊延路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版块医学

熊延路 姜 涛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腔外科,陕西西安 710038

医学,健康所系、生命所托,其发展进步关乎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生死存亡[1-2]。科技创新极大推动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预防与诊治,显著提升了人类健康水平,是医学发展的关键所在[3-4]。然而当下医学教育对科研能力培养的认识依然不够充分,方法途径依然不够完善,科研素养在医学生、临床医生中普遍不高[5-7]。本教学团队基于长期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实践所获,率先提出以微课为基础,吸纳多种教学理念的“微”体系,该体系能够较好应对医学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难题,切实帮助医学生、医务工作者提升科研素养,提高科研能力,改善科研工作,拓宽发展渠道。

1 科研能力培养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 科技创新对医学进步的巨大贡献

医学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医学史上划时代意义的进步几乎都来源于科研突破[8-9]。在疾病诊断方面,X射线、超声波的应用革新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观,核磁共振理论及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更是成为疾病诊断的主力手段[10-11]。在疾病治疗方面,疾病规律及药物研发的突破显著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水平。如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的发现及提纯改进,一度扭转了千百年来人类和微生物斗争的劣势局面[12],而近年来肿瘤研究巨大突破带来的治疗革新,尤其是驱动基因理论下的靶向治疗和免疫微环境认识下的免疫检查点治疗,则颠覆了人类“畏癌如虎”的心理,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可能[13]。在疾病预防上,以主动免疫为主的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控制甚至消灭了许多烈性传染病,保护了人类尤其是儿童的生命健康[14],而以大量临床研究为依托的疾病筛查标准,诸如胃镜、低剂量螺旋CT、健康生活方式等,则有力降低了诸多恶性疾病的肆虐[15]。

1.2 科研能力对优秀医生锻造的巨大贡献

医学本质定义了其精英职业的属性,而医学精英除了扎实的临床能力外,优秀的科研素养同样不可或缺,历史上光满璀璨的医学大家几乎都具备优秀的科研素养。年轻的外科医生班廷,凭借其敏锐的科研嗅觉,以及持之不懈的科研工作,发现了胰岛素,极大提高了千万糖尿病人的生存质量,班廷在1923年获得诺贝尔奖[16]。同样年轻的内科医生马歇尔,通过其出色的科研洞察力、坚韧的科研毅力以及勇为人先的科研担当精神,发现了幽门螺杆菌,革新了人类对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认识和治疗,马歇尔医生也在2005年收获诺贝尔奖[17]。而享誉全球的医学家、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其伟大成就同样离不开其敏锐超凡的科研智慧、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坚韧不拔的科研毅力,科赫对致病微生物诸如伤寒、结核、炭疽、霍乱的发现,以及提出的微生物研究法则,奠定了病原细菌学的基石,为世界医学事业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掀开了人类和微生物斗争的历史新篇章[18]。

1.3 科研素养对临床决策的巨大贡献

现有的医学治疗主要依赖临床试验下各种诊疗指南及规范,然而医学的复杂性同样决定了指南的局限性,优秀的科研素养对临床决策帮助颇大。首先,清晰认识各指南规范所来源临床试验的特点,尤其是治疗适应情况,方可精准、恰当地从纷繁复杂的临床指南中寻找最有利的临床决策,特别是面对较为复杂的临床问题。再者,医学指南的更新时常落后于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超适应证、超治疗指南的临床决策更依赖于医务工作者对临床研究的理解和判断,而这往往能够为患者带来极大的治疗优势[19]。并且,对各种医学指南局限性的认识,则更加强烈依赖临床决策者扎实的科研素养,这不仅能够尽可能规避临床决策中的风险误区,而且为指南未覆盖人群的临床决策提供新科研设计的极大启示。此外,一线工作人员若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包括科学观察力、科学推理假设能力及科学验证方法,则有助于发现临床新现象,提出并解决临床新问题,改善甚至革新现有临床决策。

2 科研能力培养在医学教育中的困境

2.1 科研能力培养不易

科研能力培养绝非易事,目前大部分的医学教育方法在科研能力培养中捉襟见肘。在医学基础及临床教育中,传统的按照各学科进行分门别类教学的方式,依然存在浓厚的“灌输式”“填鸭式”特点,对受教育者的临床思维培养尚显吃力,遑论科研启迪。而当下逐渐形成的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20-22],有力锻造了受教育者的临床素养,但未能较好融入科研素养培育,对医学科研培养重视依然不够,对医学科研活动启发依然不够。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重技术,轻思考”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容易机械盲目地从事“生产加工”,而缺乏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难以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繁重的临床工作、体系制度限制及平台资源缺乏更是制约甚至掐灭了科研能力的培育。

2.2 科研活动实践困难

医学科研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也是困难重重。一是时间和精力,科研活动需要时间精力投入,而不合理、不恰当的科研活动不仅损耗了大量时间精力,而且鲜有科研成果产出,更有可能阻碍科研能力培养,很容易打击并消磨科研从事者的信心和热情。二是资源和平台,不同的医学科研活动需要不同的资源和平台支持,如果医学科研工作者不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不能有效选择相适宜的科研活动,不具备畅通的帮助或合作渠道,很容易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和“破罐子破摔”的负向循环。同样如果培养单位未能做到精准调研和对一线诉求的真实掌握,很容易做到投入不恰当,即要么不足,要么浪费,总之“鞋不合脚”。

2.3 科研评价不完善

恰当的科研评价是对科研活动进行激励促进和监督纠错的重要保证,是科研能力培养最直观有效的衡量标准。现有科研评价体系依然不够完善。一是以课题文章首位顺序(一作/通讯)为唯一衡量点的“单一全拿”的评价导向,虽然容易量化且避免“挂、靠、带”等现象,却容易忽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团队合作越来越成为现今医学科研活动的主流。同时这种“孤胆英雄”式的科研导向,在现有诸如版面奖项基金等资源“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更易加速“内卷”,形成不良竞争。二是结合成果和参与作者位置的“系数考量”的评价方式,虽然纳入了团体贡献,却难以避免学术“人情”,很大程度依赖医学科研工作者自身的道德自律,而制度层面的监督困难较大,极易受复杂社会现实的影响,难以达到评价公平,容易造成不良引导。

3 “微”体系对医学科研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率先提出医学科研能力培养的“微”体系,即将医学科研活动的原理、方式、实施、评价等各环节充分拆分细化,并根据不同主题有机组合,以“微课”[23-24]知识群的形式在智能终端上进行线上教学。 “微”体系充分吸纳“问题中心”[25]及“翻转课堂”[26-27]等优秀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和反馈,同时拓宽课程来源,注重有效评价和帮助人才发展。

3.1 “微”体系框架-元素构筑合理,提高培养精准性

“微”体系在框架上充分拆解医学科研活动中的不同方面,围绕不同中心,重新分层组合。拟设立栏目类—知识群—知识点—微课程四级划分,形成“洋葱式”“金字塔式”体系,有助于学习者按需获取,精准学习,节约时间和精力。初步拟定“微体系”栏目为四大部分,但保持动态更新和后台维护,四大部分具体为“临床科研版块”“基础科研版块”“转化科研版块”“人才成长版块”。分别对应医学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临床科研、基础科研、转化科研以及医务工作者科研成长及发展规划。在四大栏目版块下,进一步划分各自版块的知识群,用于版块的进一步分类,凝聚版块中具有相同属性的知识或者要点。以“基础科研版块”为例,初步拟定四大知识群(同样动态更新与维护),分别为“动物知识群”“组织知识群”“细胞知识群”“分子知识群”,分别包括医学基础科研中的体内实验、组织标本实验、细胞体外实验以及分子机理实验。在某一属性知识群下,进一步分为各个知识点,用于进一步剖析知识群中各个知识点内容。以“基础科研版块”-“细胞知识群”为例,在其下划分知识点有“细胞培养”“细胞鉴定”“细胞增殖功能检测”“细胞运动能力检测”等。知识点下属即为微课程,也是“微体系”的底层元素和最终核心呈递元素,即学习的最终内容。用一个个精心准备的微课程具体解释知识点,微课程“短小精悍”,以5~10 min的多媒体课件,聚焦某一知识点的具体方面,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保持趣味性。以“基础科研版块”-“细胞知识群”-“细胞培养知识点”为例,在其下的微课程包括“不同细胞培养基选择”“原代培养”“不同细胞污染特点”等,涵盖细胞培养的各个方面。

3.2 “微”体系注重认知学习逻辑,提高培养效率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引擎,微课程同样是微体系的关键核心。在微课程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习和认知上的逻辑,切实符合医学科研实践活动规律。微课程在排布上绝不是简单知识点的罗列,而是以问题引导式串联递进,在具体剖析知识点的同时,介绍问题来源、原理、典型案例、具体设计及注意事项。以临床科研中某一知识点为例,第一个微课程围绕具体临床现象提出问题,并顺势引出该临床问题下常见经典临床试验分类及现有举例;第二个微课程则介绍上述不同临床实验设计要素及统计学指标;第三个微课程则进行上述临床实验设计的统计学原理概括精讲;第四-N个微课程具体举例分析(不同临床试验)。最后微课程介绍开展上述临床试验的注意事项。以基础科研中某一知识点为例,第一个微课程提出相应临床现象背后的基础医学问题,并锁定具体某一类问题如定位某一类驱动基因层面;第二个微课程则顺势介绍分子原理如驱动基因理论梗概;第三个微课程则进行相应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分析;第四个微课程举例经典案例,最后微课程介绍注意事项。

3.3 “微”体系开展灵活方便,畅通资源人才渠道

“微”体系教学依托智能终端,用户在手机或电脑App上即可学习,从而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选择自由。“微”体系充分开源微课程上传渠道,并进行鼓励性征集,且设置链接进入公共开源数据库等资源网站。“微”体系在版块构筑中,专门有根据学习者不同情况(学历、科研经验、平台资源等)的智能选择模块(人才成长版块内),并针对性给出学习建议。“微”体系同样给予用户展现其科研业绩及能力的平台,包括其科研成果介绍、科研方法经验等,以微课程的形式分布在“微”体系的不同版块中,这些微课程皆可收获评价效果。“微”体系长期动态更新我科、我校乃至业内优秀研究团队人才招募公告及常见基金申请、人才申报、培训入学等公告,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实现互惠共赢。

3.4 “微”体系强调及时反馈,增加教学互动

及时反馈、有效互动是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微”体系充分吸取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的优势,注重反馈和互动。具体来说,平台会动态记录不同微课程的访问频率和用户使用时间,并定期总结。App上对应每一个微课程都有用户问题界面,同时整个体系设有问题汇总模块窗口,微课程发布者及其他教学者会及时收到问题,平台定期总结反馈。在每一个知识点后,都会设置医学科研练习模块窗口,衡量教学效果,并针对性给出建议。“微”体系同时对用户问题及建议给予鼓励性征集,激励用户反馈。

3.5 “微”体系细化评价方式,促进评价公平

准确公平的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首先,“微”体系强调贡献者以微课的形式展现其在某一科研活动的具体行为,包括科研成果的影响和个人具体贡献,这些业绩类的微课程归入人才成长版块。再者,“微”体系通过线上用户对微课(包括教学微课和业绩微课)进行广泛评价(包括业绩类和科研方法能力类),包括打分制、等级制和评语。一线用户评价较为准确、且在线公开评价、相互透明监督较大程度规避人情因素和恶意贬抑的情况。最后,“微”体系将对评价成果定期总结,总结方式吸纳商业化平台优秀管理经验,并在平台层面适当激励,宣传科研业绩,沟通人才交流渠道,提升微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培养效果。

4 “微”体系在医学科研能力培养具体实施中几点意见

4.1 理念

理念革新是“微”体系成功开展的关键前提。“微”体系参与者要充分体会其“拆分组合,知识重构”的内涵,并在学习和具体实践中逐渐适应,从而最大化发挥其优势。对于“微”体系教学者,要在熟悉具体课程的情况下,对某一类科研环节详细解剖,巧妙设计,有机组合,并且在形式上努力做到“生动形象”。提倡贵“精”不贵“多”,充分筛选,不断优化,概括性、同质性科研微课程尽量避免重复。对于“微”体系学习者,既要在学习中根据自身的短板和处境,适应问题拆分和知识组合的思维方式,从而做到精准选择和高效学习,也要在具体科研实践和成果评价中,逐渐体会精确“解剖”、有效重构的巨大优势。

4.2 途径

“微”体系的具体实施途径,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微课程种类、质量和来源。“微”体系中的围绕中心即是其分类依据,需充分规划医学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有机组合、层次递进,既要“全”,也要“精”。微课程要结合用户评价和技术进步,动态化管理,及时改进和优化。微课程来源要充分征集,有偿激励,充分吸纳精品微课以及各种“奇招偏方”,同时做好版权保护。二是资源共享和人才畅通渠道。医学科研人才的培养是“微”体系教学的终极目的。“微”体系要充分做到知识开源、资源共享,畅通优质研究团队和对应医学科研人员的联系,帮助科研人员拓宽发展渠道,弥补资源不足,促进平台-人才双赢。

4.3 评价

有效评价是“微”体系最大化发挥效力的有力保障,需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评价人员。评价人员要广泛,要来自一线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人员,要真实准确评价,规避人情评价、头衔职位评价。二是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采用得分制、等级制和评语结合,可以考虑评价权重,可以借鉴优秀商业平台的评价经验。三是评价挂钩。不同开展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慎重考虑、调研、实验后,将“微”体系纳入业绩考察,从而形成正向激励。

5 结语

科研能力培养是医学人才培育中重要一环,科学的方法体系则是实施关键所在。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提出医学科研能力培养“微”体系,以微课的形式对知识拆分组合,充分纳入“启发引导”“反馈互动”“共享互利”等优秀教学理念,切实帮助医学人员提高科研能力,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当然,“微”体系在课程来源、评价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缺陷,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版块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安徽医学》稿约
读后环节在小学英语高年段故事版块教学中的运用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依托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