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植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27邵毅贞王玉萍刘凤琴袁志良张会勇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植物学思政植物

邵毅贞 王玉萍 刘凤琴 陈 云 袁志良 张会勇

(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自十八大以来,围绕立德树人和思政育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理念和举措。高等院校必须要好好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度,既要充分满足大学生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又要能够切实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形成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1-3]

近年来,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林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系列更加明确的目标,课程思政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植物学》课程是农林等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课,是开展课堂思政研究与实践的关键课程。《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分类类群的综合性科学。对于人类而言,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生产者和自然美的承载者,具有重要的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文明价值。通过深入的挖掘,可以找到大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关键思政元素。[4]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学》课程作为全校农林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众多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在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中起着先导作用,所涉及的知识也是后续其他课程学习和研究实践的重要基础。[5]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植物学》课程通常被安排在第一学年,作为大学生入校后首批接触的专业课程,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传播爱党、爱国情怀的桥头堡和基石。[6]我们的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思政品德的引导和教育,逐步明确了《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与课堂知识点进行了深入明确的融合,积累了大量的一线经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此,本文将我们团队已挖掘并融入日常教学的10 个代表性思政案例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力求为相关学校、相关专业的《植物学》思政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植物学》发展简史中的思政元素

在《植物学》的绪论部分,《植物学》发展简史是重要的内容,也是思政案例的发起点。在这部分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思政案例主要是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与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我国有悠久的植物分类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00 年,几乎与整个西方文明并驾齐驱。早在先秦的著作中,就对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进行了区分。在《神农本草经》中,古代中国人基于对植物的药用价值,将植物区分为不同的分类编目。到了南北朝时期,《植物学》家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了《神农本草经集注》,所记载的药物到了730 种,并将植物划分为草、谷、蔬、木、果五类。[8]到了公元1578年,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则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植物学》著作,举世闻名。本书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植物种类,而且使用了更科学的分类原则。在编纂该书时,李时珍查阅了800 多本前人的书籍著作,可见《植物学》研究在中国历史上从未中断。在1848 年出版的《植物名实图考》,插图精美,共记录了植物1714 种。通过这些历史和数字的介绍,让学生激发对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认识,对身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把爱国教育融于教学。

二、植物细胞中的思政元素

由“植物细胞是植物结构的最基本单位,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由不同的细胞器分工合作”的知识点,引导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理念是从全世界人民的未来出发,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它不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意识形态的范畴,而是涵盖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展现出的是宽广的人类情怀和强烈的担当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绝对不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所谓的精神家园,而是一个真正能够让世界各国人民重塑彼此之间信任的新世界。随着“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的梦想成为全人类共同期盼的愿景,[7]从这些理论的详细介绍出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峰会等重大国策的基本出发点。这能够很好地指引学生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核。

三、植物叶片中的思政元素

在植物营养器官的讲述过程中,可以通过旱生植物地下根系的结构特点、沙漠里仙人掌植物的叶片特化为细针形等案例,来探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到植物为了在不适应的地区生存和繁衍,做出的巨大的努力和改变。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仙人掌,它为了能够在缺水高温的沙漠里繁衍生息,必须要尽可能少地丢失水分。为此,仙人掌一代代地进行适应性进化,叶子逐渐地退化成了小刺状,从而形成了变态的叶片。与此同时,有些仙人掌的小刺进化成了白茸毛,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全身,这些茸毛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减少表皮水分的蒸发量,二是可以反射沙漠中强烈的太阳光,从而可以降低自己温度。通过这样的案例介绍来构建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世界。

四、植物营养器官之间相互关系中的思政元素

在植物营养器官的关系介绍中,从“根深叶茂本固枝繁”引入全国人民齐心共建新中国的思政教学。对于植物体而言,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是相互协作、相辅相成的。树根扎得深,树叶才能茂盛,而树根扎得牢,树枝才能繁荣。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历经风雨而稳固,靠的是地下繁盛的根系,它们深入泥土,为枝干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离不开全国人民的齐心奋进。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斗七十载,从第一辆汽车到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从第一部手机到第一台电脑,从第一条高速到第一条高铁,祖国在多个领域实现赶超甚至领跑,完成了全世界最大规模、最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领域也不断占领世界一流。除了这些变化以外,教师要从自己身边的感悟入手,从自身经历的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来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这样的案例,能够真切地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不断拼搏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植物传粉中的思政元素

从植物的传粉中,引入最知名的传粉者蜜蜂,再进行奉献精神的思政案例教学。蜜蜂的精神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奉献精神,在蜂巢受到攻击时,蜜蜂会选择牺牲生命来保护蜂巢,这样“保家卫国”的精神值得学习;二是勤劳精神,蜜蜂的寿命很短,大约只有三四十天,在这短暂的一生中,蜜蜂几乎从来没有停下过工作的脚步;三是务实精神,蜜蜂会不厌其烦地采撷每一朵植物的花,整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蜜蜂每酿造一公斤的蜂蜜需要造访几百万朵鲜花,其飞行距离可达约50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飞行11 圈,这样的踏实精神值得肯定。这些精神都是做人的优秀品格,也是部分人群中所缺失的优良品质,值得在课堂教学中弘扬这样的精神品质。

六、果实传播中的思政元素

从果实的传播中,可以引入大量的思政案例,比如通过大量有意思的传播者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科研的探究欲望,从而感悟生命的奇迹。在果实的传播方式中,依靠昆虫的传播也非常广泛,如蚂蚁可以将一些东西搬运到很长的地方,我们从小也都看到了许多蚂蚁搬家的场面。事实上,蚂蚁传播占到了全世界种子植物数量的3.3%。除了这些传播方式以外,还有一些奇特的传播方式,诠释了生命的奇迹。比如凤仙花的弹力传播,当果实成熟时,它的果皮非常容易开裂,能够将种子直接弹射出去。其种子为圆形,表面光滑,在落到地面以后仍然能够进行一定距离的滚动。同时近些年科学家也发现了一些特殊的传播类型,如菊花草,能够捕获雨滴,并且依靠雨滴的飞溅效果来压缩,并利用这样一个力量发射种子,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尽管在人们眼中,菊花草种子借助雨滴的力量和速度离开母体的距离不过数米,可对于一辈子几乎一动不动的低矮植物来说,这样的距离几乎是个奇迹。这些案例可以让学生真切感悟到生命的奇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研、热爱生活。

七、植物志中的思政元素

从分类学的基本工具书《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历程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始于1959 年,拥有126 卷册,5000 多万字9000 多幅图,由四代科学家辛勤耕耘才最终完成。历经半个世纪,这部旷世巨著凝结了中国四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心血,其中又以吴征镒先生为典型代表。正是由于吴征镒先生对于《中国植物志》的突出贡献,被授予2007 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征镒先生领导了一系列复杂和浩大的植物考察工作,共发表新的植物类群1700 多个,是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中国植物分类学家。吴老的人生经历和治学精神告诉我们,一定要沉下去做学问,戒骄戒躁。先辈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精神深深地鼓舞着同学们,激励他们见贤思齐,矢志不渝地投身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光荣事业中。

八、植物标本中的思政元素

尽管我们的植物资源很丰富,但在国家积贫积弱和长期战乱的环境下,早期的植物标本采集都是由西方人发起的。最早可追溯到1655 年,英国人麦克·博伊姆在云南采集过茱萸等植物。在300 多年的历史中,在我国采集植物标本的外国人有300 多人,采集的标本数量有120 多万份,其中有许多珍贵的模式标本都保存在西方的植物标本馆中。直到1913年,我们国家才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植物标本采集,主要是由钟观光先生进行。后来的胡先骕、吴蕴珍、秦仁昌、吴征镒等先生的采集工作也为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标本材料。经过近代分类学家的艰苦奋斗,至20 世纪末,我国各研究机构收集的植物标本总数达到了约2000 万份,这些都为《中国植物志》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这样的案例是要让学生们正视历史,努力奋斗,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共创祖国美好未来。

九、植物与环境部分的思政元素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从植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来入手,向本科生普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核。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已经践行在了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国家公园战略的提出,到生态红线的划定,生态文明建设在一步步落地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在被深入诠释。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历史责任感。

十、《植物学》实习中的思政元素

在《植物学》的课程学习中,专门配套设置的有《植物学》实习环节,会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公园和山林去认识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认知植物的基本分类类群。实习活动不仅包括了标本采集与制作、小组汇报与考试等环节,还能够有效地融入大量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包括了生态理念的传播、自然美的欣赏、对于生活的热爱、小组的协同合作等等各个方面。与常规的课堂学习不同,野外的实习工作更拉近学生之间、学生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爱国爱党、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切实增强学生以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使命感。

总体来看,《植物学》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性的实践工程,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个人要不断地强化思政学习和教学改革探索,提升自己的思想德育水平,从而有能力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9-10]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农科人才。

猜你喜欢

植物学思政植物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四川发现兰科植物新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关于“植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
模块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