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困境与优化措施
2022-11-27张廷银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文/张廷银(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黄河流域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经济核心带。但是因受到历史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流域存在较为明显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黄河流域的治理必须要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因此必须要认识到黄河流域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且要以此为依据来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治理和保护能力较薄弱
因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沿线省区的生态环境整体都处较为脆弱的状态当中,局部地区更是存在生态功能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承载能力受到较大影响。其中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降低、水生物种减少、洪涝灾害严重等,都是黄河流域的常见生态问题。黄河下游地区的泥沙受到淤积影响,出现“地上悬河”的现象,对两岸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产生较大的威胁。总体而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一直都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冲突,且因沿线的省区诉求存在一定差异,会导致“九省治黄、各管一段”,并没有形成共同治理和保护的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质量。
(二)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黄河流域沿线的省区因受到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贫困人口数量较多,不少地区都属于我国重点扶贫对象,整体的经济发展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从黄河流域沿线省区的经济总量可知,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数值要明显低于长江经济带和东部地区,大部分沿黄河流域省区的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甚至还存在不少经济特困地区[1]。另外,黄河流域的产业多集中在能源化工领域,并且普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具有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
(三)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从整体来看,黄河流域沿线省区的科技创新潜力只有山东处于前十名,多个城市都处于垫底的位置。另外,黄河流域的985、211高校数量以及各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情况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均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低[2]。此外,黄河流域沿线大多数省区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数量也比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创新的效果。总体而言,黄河流域的经济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未投入较多的教育经费,进而导致创新平台少、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创新研发的投入处于较少水平;二是创新产出的水平较低;三是科技教育水平处于落后状态;四是创新平台的数量较少。
(四)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从黄河流域省会城市的综合实力来看,近些年的经济虽表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但是对于大部分的黄河流域省会城市而言,其综合排名依旧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与长江流域存在明显的差距。从黄河流域的七大城市群来看,整体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相较而言,山东半岛城市群虽然属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相比,还存在结构松散和联系较弱的问题,这些都是影响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群的交流与沟通是促进黄河流域联动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才能发挥出辐射带动的作用。
(五)对外开放规模和水平有待提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获得了众多发展机会,包括外部市场和各类资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都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动力。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当中,开放性依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对区域经济部件进行拓展和优化的重要组成,需要对其多加关注。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影响下,黄河流域的省区在进出口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增长,但其规模与长江经济带相比,依旧具有较大的差距。
二、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化措施
(一)强化流域的生态保护能力
首先,要对统筹协调的能力进行强化,以形成全流域的生态保护合力。黄河流域沿线的省区需要进一步强化沟通和交流,通过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的方式,实现对中、下游河段的治理和保护工作。在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因地制宜,以科学的治理保护方案,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针对性的措施,形成治理和保护的合力;其次,要贯彻落实“两山论”发展理念,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要在黄河流域沿线省区积极开展“爱护母亲河”“黄河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地融合在人们的认知当中,不断增强情感认同感,重视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最后,要持续加大对黄河流域治理和保护的资金投入,包括水、沙地治理,荒山的绿化以及水土的保持等,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用水污染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对两岸洪水问题作出有效预防和应对。
(二)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
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促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要将流域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作为主要的内容,对其进行科学编制,以此来促进沿线省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对区域之间的行政限制进行有效突破,实现资源、技术、人才和信息的流动和交流。同时,还要以沿线省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对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统筹规划,最大限度地避免同质化倾向,缩小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其次,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要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多种经济、政策手段的融合利用进行关注,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一是要重点支持特色资源深加工的生态经济产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朝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发展。二是着重关注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农业的优化升级,让我国的农业生产与牧业养殖都可以朝着生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三是推动传统行业改造,加快现代创意性产业的发展,发挥出青岛、郑州、西安、兰州等地的枢纽优势,促进现代服务业的优化和发展,让黄河流域沿线省区的产业得到有效的升级。
(三)创新打造沿黄城市科创走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想要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需以科技创新赋能。相较于长江经济带的沿线各省区,沿黄经济带的各省区在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投入和效率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沿黄各省区而言,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技术创新、高端人才的引进以及创新平台的构建等方面出发,以具体的措施来给予一定的指导,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积极研究,促进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构建出符合黄河流域特色的生态创新型体系[3]。具体而言,要以黄河流域的省会城市为主要的依托,如西安、郑州、济南等,通过创新驱动的方式来打造出一条国际级的科技创新走廊,以此推进黄河流域经济的创新发展。要将黄河流域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作为主要的内容,企业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构建起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将部分国家及省级的重大科技项目委托给创新龙头企业负责,以此种方式融入国家创新布局当中,争取在黄河流域布局一批高端创新平台,以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发挥城市群的中心辐射作用
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对区域中的城市发展多加关注,以城市群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以黄河流域沿线城市为例,首先要强化省会中心城市的建设,以西安、郑州、济南等为主要依托,对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山东半岛的区域发展进行辐射,使各类基础设施、生产要素、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与治理朝着一体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区域竞争的新优势[4]。
要强化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之间的联系,通过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生态环保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特色城市产业集群,让黄河流域得以系统发展。此外,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进行关注,对其进行综合利用,让新旧动能得以良好转换,逐渐地形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以激发整个区域的良好发展。
(五)打造沿黄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
对于黄河流域的沿线各省区而言,因受到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基础保障难以开展协同合作,因此需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凭借着资源优势,实现沿线各省区的能源化工、农业、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合作,以此为基础打造沿黄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拓宽黄河流域的开放程度。首先,需要对沿海城市的发展进行关注,以青岛、烟台为主形成海上合作战略,让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城市实现互通和互动;其次,需要对内陆经济高地的打造进行关注,以西安、郑州为主要支点,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同时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形成内陆经济圈层;最后,需对山东的区位位置优越性进行积极利用,将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主要依托,实现各类示范区平台的结合,以对外开放的姿态来打造新的经济高地,构建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此外,要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跨区域快速通道建设进行关注,同时要将目光放在产业转移、要素配置、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展多方位的合作,打造以鲁、豫陕为代表的跨省合作发展示范区。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在生态治理、经济发展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协同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上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想要进一步推进黄河流域沿线省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各类资源做好合理配置,并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利用创新驱动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多举措形成黄河流域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