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角下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2022-11-27王梦苑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学文本

王梦苑

(西安雁塔融侨小学 陕西西安 710000)

在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将其作为小学生语言学习的材料,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也可以将其选作为文学类的鉴赏型材料,从欣赏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文本的教学解读:语言学习

1.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文本教学解读主要是指将课程中的文本资料作为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材料或者生活中随时可以运用到的例子,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需要在老师正确的指引下对文本进行详细、合理的分析。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进行阅读来提高语言的学习能力,在阅读中逐渐掌握语言的基本使用规则和使用技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不断的记忆加强与运用理解中,才能使小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1]。

在文学作品和非文学类的作品涌入到小学语文课本之后,教学上的差异化并不是很大,本质上都是从字词为教学的介入点,都是通过阅读进行文本内容的掌握,即使是内容差异很大的不同种类文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都统一被作为小学生语言学习的材料来进行对待,即便有极高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在解读的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则和技巧仍然是放在学习的第一位,作品的文学价值要以服务学生的语言学习为基本目标。

2.文本教学解读中的语言学习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关于语言学习指向的文本解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解读文本的原初意义。在教学乃至日常生活的阅读中,一篇文章内容所要表达的基本信息和内容含义就是文章的原初意义。原初意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通过对文章自身的阅读所发现的意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原初意义,在文章所表达出以原初意义构成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语言形式的学习。把抽象或者听起来比较懵懂的语言赋予丰富的意义情境,使其生动鲜活起来。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但文章的原初意义比较复杂,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但是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抓住作者对于故事进展的描写,就会很容易理解了。这是一篇很有铺垫性的文章,从小猫到小鸡再到小蜘蛛,每当老屋想要放弃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发出求助的讯号,支撑着老屋“坚持下去”。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小学生很难一次就能理解出文章的本意,但是都能明白老屋一次又一次的坚持是为了帮助别人,在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反复阅读后,结合故事的结局,小学生慢慢都能“品味”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本意,人生的坚持与不妥协都源自一个能够让自己价值得到体现的意义,以已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2)文本的语言表达。语言的表达可以看作是整篇文章的反推,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原初本意,如果将原初本意从文章中摘除,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埋到土壤里,那么这颗种子的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就是他语言表达所展示的全过程。语言表达无论是通过字、词汇、句式还是修辞手法等运用,都是为了更好地描述这颗种子生长过程。

(3)文本的篇章结构。对文本篇章结构的掌握,可以使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准确地掌握段落篇章中的关键词,确定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

(4)文本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加强小学生的阅读语感,使其能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文字与词语自身意义的理解、语言内容的解析和语言情境的分析与判断,在语感形成的过程中需要让小学生进行大量文本阅读与文本内容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感受和理解文章的语言,才能进一步完成学习以及使用。

二、文本的文学解读:审美接受

1.小学语文文本文学解读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词汇能力累积、学文识字等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但是文本的文学解读与文本的教学解读相比,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与规律。文本的文学讲解主要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通过品读对其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在此之上主要分为两种理论观点。

(1)文本批评。此观点拥护文学作品的自在性与独立性,人为文学作品应该是属于一种全封闭的存在和客观的认识对象,应讲作品所体现的价值归纳与作品的本身,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所著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思想状态来对文章的本意进行理解[2]。

(2)接受美学。此观点认为文学作品只有经过品读者的读后感知和想象,才能将其艺术价值显现出来,就如同莎士比亚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rsetion”一样,在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意义只存在于解释阅读者对于他的理解中。

在阅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解读时对文本原有意义的尊重;其次,在对课本资料中文学作品的解读时要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来增加小学生学习时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在小学阶段的文本教学中要以品鉴为主,根据小学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建立初步的文学理解和一些较为基本的文学表达方法。

2.小学语文文本文学解读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的本文解读中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的文学解读和专业的文学解读有着极大的区别。教学时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对文章所用语言及内容的审美接受能力做出的培养,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分为以下及方面内容。

(1)形象的审美特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工程中,需要一边阅读一边对作品中所涉及的意境、任务以及事件等进行分析,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特征,充分地感受、分析和体验阅读过程中审美带来的愉悦感。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中《丁香结》一文中,作者以丁香为故事描述的主线,思绪如同丁香花一样缓缓绽放,将文章的情感平稳地推进,直到最后从淡淡的思绪中做出了对人生的感悟。这是一篇极具沉浸感的文章,文章以丁香为进入点也以丁香为核心,意境描绘极富淡然的美感,进而感染读者的情绪跟着作者一起游荡在朦胧细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富有感地去引导学生发现、品味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审美特征。

(2)内容的审美理解。在文学作品中,对于内容的审美与读者的理解能力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学生在对作品中的审美内容很容易产生不理解、难以接受,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自身的理解、接受能力程度建立与文本审美的桥梁,从审美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匆匆》一文,是就是这类型的代表,以身边事物的变化来形容期间来去的匆促,“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深入地品读会感觉自己的情绪跟着作者一样如风中残柳,蓦然回首皆是感慨。这就如同小学的生活一样,回头看入学的时间仿佛就在昨天,猛然惊醒就快要到毕业的时候了,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所以更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①形式的审美价值。文章中语言形式所带来的美就是其自身存在的审美价值,如所运用的修辞语法、句式篇章结构等。在具有深度文化审美价值的美学作品中,其修辞的运用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显得更加突出,是文章作品意义阐释的主要依赖,修辞的存在,可以说是文章之所以可称作是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文学类作品所含有的修辞美,用以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美的感受能力[3]。

②学生的审美创造。学会审美和审美创造的思想方向是一致的,是审美中的另一种升华。审美创造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学教育中最具思想性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如:《论语》《史记》《王文成公全书》等都有后来之人为其注疏、正义,这便是审美创造的一种,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内容的深度解读,发掘出常人所没有看透的东西,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适合自己审美方向的结果,正所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在语文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解读的学习要着重与培养学生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造能力。

以上这四种审美的过程其实是相辅相成,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只要带领学生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学习自然而然地便会牵引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是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目标或情境解读视角的教学设计

1.文本教学解读示例

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对于文本解读教学的关注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是:原初意义、语言表达、篇章结构以及文章中所用修辞语言的综合运用,学生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内容的学习锻炼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方便理解,本文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鲁迅先生《好的故事》为例,展开教学设计的思路。

教学目标:

(1)教学完成后,学生可以简洁概括出文章所描写的具体内容,明白作者的中心思想和语言表达情感。

(2)在学习中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学习书写并通过对文章段落的解析,理解关键词语所需表达的含义。

(3)掌握文章结构,充分理解文中词句所具备的表达特点,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句式结构与当代句式结构的差异化。

(4)对本篇文章的结构特点进行全面的学习掌握。

教学过程:

①阅读课文。去发现标题《好的故事》中的“故事”,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它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这个“故事”是由什么组成的?作者想要通过它来表达什么?文中所使用的表达手法与现代表现习惯上有什么不同?将其找出,并分析其不同结构所突出表达含义的不同。

②结果评论。通过阅读建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发现文章中句式和篇章结构的特点,并与日常的生活进行关联,思考有没有在自己的身上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或者相似的梦境经历,是否可以通过对当时情境的回想,结合对于文章阅读后的感受,将其书写出来。

2.文本文学解读示例

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是以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可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学习这篇课文,加强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审美接受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梦境具有哪些形象特点。

(2)通过学习了解文中作者所用修辞手法。

(3)结合对于文章的理解,分析作者在《好的故事》中所想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①在首次阅读完成后,教师引领学生分别说说文章中“好的故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发表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与阅读理解,带着自己的想法跟其他的同学进行一次思维上的碰撞。

②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在“故事”中所描写的场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都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何借助修辞的手段增加对描述场景的意会,加深情感。

③深度教学,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走入了梦境中,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从梦境中脱离出来的?如庄周梦蝶般,究竟是作者走进了梦中,还是在编制的梦境中走进了作者?梦里梦外的场景转换,作者是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3.学习结果评价

(1)通过对全文的理解,分析:“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这一段内容的含义,通过文章中细节的描述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副场景,可以通过书面描写或者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阅读情感表达出来。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标题《好的故事》如圣光闪现般出现在作者转瞬即逝的梦境中?

教学反馈:

基于本文写作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所用语言表达与现代并不能进行,所以有些词语相较于小学生而言比较晦涩难懂,因此在初次学习时,可以先进行通体阅读,将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再次阅读时可尝试以承上启下的方法,用文章所具有的含义去进行有自主意识的理解。教师也应重视对于该类词语的着重讲解,带领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理解在那样一个年代,文字所能带来的力量与精神上的支持。

通过对文章修辞手法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类作品的敏感度,对于文化内涵、气质素养、写作能力上有着极大的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客观和实际运用的角度上分别阐述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的重要性与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性,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学时设计明确的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安排以及修辞手法的学习运用,从基础学习的层面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文学审美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其能够在学习中理清文本教学的解读和文本文学解读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文学文本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