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研究
2022-11-26段淑娟
段淑娟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人们以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人们提升文化素养、发展审美素养、丰富生活情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既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特点,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这一命题,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策略;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3-0117-04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认知、审美体验及艺术熏陶,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语文教材富有浓郁古典气息的插图、戏曲、古诗词等,为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融入,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找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根据教材编排特点理出线索,形成教学整体框架,使渗透的内容以序列化方式加以呈现,便于学生理解与内化。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因势利导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识字、阅读、口语交际、拓展训练、写作等途径,使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以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1.脱离实际生活
虽然部编版教材中有不少篇目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典戏曲、诗词歌赋、成语故事、文化典故等,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但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无法充分激活学生生活体验。例如,白居易《池上》中的“偷采白莲”的情节,对于学生来说,“小艇”“白莲”“浮萍”等景物较为陌生,缺乏生活体验,对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童趣美的感知体验较浅,对文本的理解具有局限性。
2.理解难度较大
古诗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凝练、表达含蓄、结构跳跃,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联系古诗文背景来设计教学,巧妙引导学生朗读,从而实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解”的目标。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与审美建构远远不够,他们或过度依赖教参资料,或机械化地死记硬背,导致对古诗文的理解浅表化。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遍插茱萸”的情节,对于现代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3.重视程度不足
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当前语文课堂较注重语文元素的学习,而淡化人文内涵的渗透,甚至忽略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例如,《三字经》片段入选教材,当学生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了解“孟母三迁”的故事,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参与文本阅读,因为这种“始于诵读,终于记忆”的学习方式,割裂了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联系,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1.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
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审美熏陶、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既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内化,也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外化。例如,在阅读杜牧的《山行》时,学生在感受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所构成的秋色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秋”的诗词,补充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这一文化常识,以加深学生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所蕴含情感的理解,从中体悟诗人通过赞美霜叶来颂秋的情感。
2.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追溯民族文化的血脉,开启精神的寻根之旅,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成语故事、戏曲文化、民间习俗等内容,为学生感知并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重阳节的素材,了解“重阳登高”的文化习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语文教学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开展“国学诵读”“诗词大赛”等活动,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让学生讲讲泼水节的来历,观察教材插图,感受节日的喜庆与热烈,体悟“泼水节”这一民俗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讲述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这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能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1.紧扣课标,找准融入点
部编版语文教材入选的古诗文篇目较多,教师在知识传授、方法与能力培养之外,还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教材篇目的体裁、内容、结构、手法不同,融入点也有所不同:或以古代人物背景为融入点,或以传统文化现象为融入点,或以趣味性的语文活动为融入点。语文教学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使学生知其情、会其意、践其行,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1)以古代人物背景为融入点。语文教材中的古代人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以古代人物背景为融入点,既可以帮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文本,又可以推动学生以人物背景为切入点感知时代人文。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介绍李白生平,并提出问题:李白为什么会诞生于唐代,而不是汉代或宋代?这看似刁钻的问题,很容易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链接“盛唐诗歌”背景材料,让学生联系时代,走进“盛唐诗歌”,感受唐文化的辉煌灿烂。
(2)以传统文化现象为融入点。传统文化现象是学生理解生活、学习语文、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可把“西湖文化”作为融入点,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入手,让学生感知西湖文化,并提出问题:关于西湖的人文知识,你知道多少?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进行交流,抓住一个“醉”字,欣赏望湖楼的美丽景色,理解“醉”的真正含义:醉于酒,更醉于山水。
(3)以趣味性活动为融入点。趣味性的文化活动,如经典诵读、课本剧改编、成语故事表演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并交流当地春节习俗,并以“歌谣”的方式将过年的习俗演唱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当地春节与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进行对比,在“祭灶”“贴春联”等习俗中体悟浓浓的年味儿。
2.理清线索,明晰融入序列
部編版语文教材的“语文元素+人文主题”的双线组合结构特点,为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整合搭建了基础架构。因此,教师既要从宏观上理清线索,明晰教材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的类型、特点及主题,分门别类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又要从微观上深入文本,让学生在文本中浸润优秀传统文化。
(1)以古典文化元素的教材插图为线索。部编版语文教材插图以传统水墨画为主,或点缀传统古典文化元素,或营造独特的文化意境,或融入富有文化意味的传统活动,这样不但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如《难忘的泼水节》《北京的春节》等课文插图,可以形成“民俗文化”主题系列,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插图主题进行对比联系阅读,以了解不同民俗文化的特点,从中感受传统文化对生活的影响。
(2)以饱含传统文化的诗词专题为线索。古诗词因意境优美、情感蕴藉、语言凝练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部编版语文教材加大了对古诗词篇目的编排比例,因此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融入与创新,教师可以诗词专题为线索,对教材进行整合与架构。可以从内容角度,按照景物描写、田园风光、送别、思乡怀亲、讽喻等,对诗词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体悟诗歌的韵律美的特征;可以从表现手法角度,按照托物言志、白描、借题发挥、情景交融等,对诗词进行分类,让学生感受诗歌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的特征。例如,以“爱国诗词”专题为线索,整理《示儿》《题临安邸》,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
3.活动创新,丰富文化体验
语文教学活动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成语接龙活动,以鼓励学生积累成语,了解成语含义,可以举行“小戏迷”擂台赛,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戏曲文化,可以举行红色主题演讲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教学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的参与兴趣就浓厚,会联系生活来理解语文,感受生活中的语文元素与人文主题。例如,在《传统节日》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搜集关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素材,如节日起源、节日习俗及活动形式。
(1)以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传统文化贯穿语文课堂教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中秋节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表演“嫦娥奔月”的故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开展专题性语文探究活动。专题性的语文探究活动,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塑造学生的心性与品格。例如,在教学《梅花魂》后,教师可设计“梅文化”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搜集描写“梅”的诗词或名曲,说说其大致内容;小组交流,结合古诗文理解“梅”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搜集描写“梅”的诗词或名曲,能初步感知“梅”的文化形象。结合驱动任务,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梅花之于国人,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是坚强与高洁的象征。王冕一生钟情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墨梅成就了一身傲骨;林和靖一生梅妻鹤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梅花成就了隐逸人生。教师可结合补充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讨外祖父爱梅至深的原因,由此加深对外祖父人物形象及“梅花魂”的理解。
(3)以游戏活动融入传统文化。学生天性爱玩,对游戏活动充满兴趣。以游戏活动融入传统文化,能体现语文课程的丰富性与实践性特征,贯通语文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生心灵世界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衔接。例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趣味识记“唐宋八大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制作PK游戏,让学生获得参与游戏的乐趣,学习快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因势利导,深化人文主题
要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需要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行灌输,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阅读写作之中,也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口语交际之中,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1)在阅读写作中渗透传统文化。阅读是语言的积累,写作是语言的运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阅读写作中,需要教师不断创新,而不能生搬硬套。朗朗上口的《三字经》,百读不厌的《声律启蒙》,是学生韵语识字阶段的经典,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语文课堂的常备读物,让学生从中获得人文熏陶。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以“知其意,感其情,味其旨”为主,教师可以将“读”放在首位,一线贯穿课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从古诗词特征来看,音律美最明显。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达,或轻松明快,或急促昂扬,或平静舒缓,反映了作者情绪的起伏,与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相呼应。学习古诗词,就要感受这种音律之美,需要反复诵读。当然,所谓“反复诵读”并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机械地读,而是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心理特点为基础,使之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渔歌子》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尝试配乐“唱诗”,以此感受诗歌的音节美、韵律美,并在此基础上理解“韵脚”等诗歌常识。在描绘诗歌画面的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归”字进行联系与思考:为何不归?心情如何?因为白鹭在水上飞来飞去,美丽的桃花追逐着流水,鳜鱼正肥美,风儿不大正好将细雨吹斜,这如痴如醉的美丽田园景色让诗人心情闲适自得,这诗情画意的风景吸引了诗人,他就不想归去了。教师还要进行相应的拓展:写田园生活的诗词,你还能说出哪些?引导学生联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等诗句,理解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2)在口語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口语实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口语实践教学重在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设计中渗透传统文化,或引入民间故事,或搜集神话传说,或呈现诗词歌赋,或改编古代寓言,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语文元素,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发展语文素养。语文口语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尽量将活动设计得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知、理解、运用语言,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例如,在“讲民间故事”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网络、访谈、书籍等方式,搜集民间故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分享。在此基础上,由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参与“故事会开讲啦”活动。为丰富故事情趣,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对“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民间故事进行模仿、细化、想象与联想,以“再加工”的方式丰富故事情节。
(3)根植生活实现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很多传统文化不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春节写对联,以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在生日时给父母写寄语,以培养感恩之情;让学生搜集当地方言,体会语言的演变与发展脉络。
总之,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与发展,而作为主阵地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探讨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有效策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课程整合能力,并根据学情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理解、践行与内化、体悟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周仕德,蔡锦怡.小学语文教材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样态及反思[J].宁波大学学报,2021(01).
[2]项宏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 2021(05).
[3]王陆正,赵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内容呈现与教学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02).
[4]高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和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07).
[5]何守勤.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2020(06).
[6]牛树林.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编排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35).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hinese Teaching
Duan Shujuan
(Zhenyuan County Dongjie Primary School,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00, China)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ndows people with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provides rich resources for improving people’s cultural literacy, developing aesthetic literacy, and enriching life interests, and also adds vitality and vitality to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hinese teaching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ubjects,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tself.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proposition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hinese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filt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hinese teaching, and on this basis,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 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primaryschoolChinese; strategy;culturalaccomplish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