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价值诉求、现实问题与建设进路*

2022-11-26闫志明朱友良刘方媛

现代教育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价值信息技术评价

闫志明 朱友良 刘方媛

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价值诉求、现实问题与建设进路*

闫志明1朱友良2[通讯作者]刘方媛2

(1.鲁东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 264011;2.鲁东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烟台 264011)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教育评价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创新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需求。文章首先从立体数据获取、精准诊断分析、高质量评价反馈三个方面,厘清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应然价值诉求。随后,文章剖析了评价实践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最后,文章基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思路,从评价标准制定、评价工具开发、教育评价实施三个方面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进路。文章的研究可为教育政策制定者、一线教师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特点和规律提供参考,并为新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发展明确未来方向,有助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

新一代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引言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等要求[1]。学界也普遍认为,新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其中一些研究开始侧重于探讨新技术的独特优势对教育评价的赋能作用。例如,胡小勇等[2]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等技术能带来精细化和多模态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使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向过程性、动态性、高阶性、综合性评价转变;刘邦奇等[3][4]认为,智能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挖掘等方面的优势可以革新传统教育评价,驱动循证决策数智化、数据采集过程化、数据分析多模化、评价反馈即时化,提升教育评价的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还有一些研究在肯定新技术赋能教育评价作用的同时,也表达了相应的担忧,如新技术可能导致教育评价者不自觉地偏向工具理性主导的技术向度,进而弱化教育评价的功能,迷失教育评价的价值,造成人性的工具化、碎片化及主体性缺位的局面[5][6];大数据在赋能教育评价转型的过程中,面临伦理问题和隐私保护风险[7]。

技术应用是一种具有价值导向的社会活动,如果技术被负载“善”,就会造福人类;而如果技术被负载“恶”,就会造成“灾难”。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其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同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的技术应用会优化教育评价过程,提升教育评价质量;另一方面,不符合教育评价伦理、价值与规律的技术应用会损害教育评价。面对新技术支撑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需求,“如何发扬技术的‘善’,规避技术的‘恶’”成为了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尝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的价值诉求,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评价应用过程中面临的系列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的建设进路,以期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的价值诉求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评价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利用新技术和新工具,解决教育评价中棘手的现实问题,促进教育评价的转型,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重要使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立体数据获取,还原教育的真实状况

评价数据的可靠性事关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但传统教育评价中存在的数据缺陷常常不能有效反映教育的真实状况,主要表现为:①传统教育评价往往会根据评价目的有选择地采集教育数据,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②由于评价事关评价对象的切身利益,易造成“行为表象”下的“数据失真”;③数据少且来源单一,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重视程度不够。

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育评价数据采集更加立体化,可采集的数据也更加丰富,为还原教育的真实状况提供了可能。首先,利用物联感知技术、可穿戴设备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网评网阅技术可以开展常态化监测,自动收集全过程数据,由过去的“间断性记录”转变为“全过程记录”[8]。其次,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教育评价数据收集在数量上突破了小范围、小规模抽样的局限,实现了全样本的海量数据收集。最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但能采集成绩、课堂出勤率等结构化数据,还能获得教育网站数据、档案系统数据等半结构化数据和情感数据、声音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9]。这种全自动、全过程、全样本、全类型的数据获取方式,不仅弥补了传统数据收集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失真、数据量少、非结构化数据短缺等不足,而且能更好地还原教育的真实状况。

2 精准诊断分析,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提升诊断分析的精准度,是教育评价科学化的核心。然而,评价方式简单、手段落后、结果判断过于依赖主观经验等问题影响了诊断分析的精准度[10],成为教育评价科学化发展的阻碍。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规范化的诊断分析流程、综合性的诊断分析方式、丰富多样的诊断分析工具使诊断分析过程趋向精准化,有助于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规范化的诊断分析首先要对海量教育数据进行清理、脱敏和转换处理,消除数据冗余与缺失引起的不确定性[11];然后将规范、合理的数据依照其类型和特点进行储存;最后利用学习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语义分析、系统建模和决策树分析等,进而洞见模糊的、毫无关联的教育大数据背后所隐含的关联性和规律性[12],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从寻找线性因果关系到挖掘复杂相关关系的转变。在诊断分析的过程中,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统筹处理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从而减少评价方式简单所造成的误差,同时增强教育评价的精准性、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3 高质量评价反馈,发挥教育评价的应用价值

教育评价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反馈的质量。在传统的教育评价反馈中,卷帙浩繁的统计资料和连篇累牍的评价报告往往超出个体所能处理、理解或利用的范围,增加了人们的认知困难[13]。评价反馈常常滞后,评价结果的时效性难以保障。另外,对不同评价主体的诉求和切身利益关注不足,既影响教育评价反馈的质量,也阻碍了教育评价应用价值的发挥。

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支持高质量评价反馈,将评价结果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实时反馈给相关利益主体,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应用价值:①在反馈形式上,借助文本可视化、网络可视化、时空数据可视化、多维数据可视化等可视化技术,将反馈结果以折线图、热点图、雷达图等直观形式呈现给个体,既简化了反馈信息,也降低了数据解读难度。②在反馈时间上,动态化教育评价结果反馈实现了从延时到实时的转化,使结果反馈更加及时。③在反馈范围上,通过用户匹配度、用户画像等技术,将评价结果精准推送给不同用户。精准而及时的评价反馈,便于学生实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重点[14];便于教师实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优化与专业发展[15];也便于学校管理层实时了解不同学科的教学情况、教学绩效等;而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整体教学运行状态、不同学校教学质量比较分析的结果,来统筹规划并进行资源部署,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 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的现实问题

尽管人们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寄予厚望,但教育评价实践中数据采集片面化的现象普遍,教育诊断分析的精准性不足,教育评价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还有待提高。通过审视教育评价实践并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面临的现实问题归纳为“五唯”评价导向、技术至上主义、技术不恰当应用、技术自身不成熟、评价主体能力不足五个方面。

1 “五唯”顽疾扭曲了教育评价的导向,限制了评价数据采集

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架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窄化了教育目标,导致教育评价出现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现象。其中,“唯分数”“唯升学”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则忽视了教师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师德师风等多方面的贡献[16]。“五唯”顽疾带来了一种极度片面、简化、刚性的评价方式,加深了教育评价的功利化倾向,扭曲了教育评价的导向,制约着新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相关功能的发挥。

在“五唯”顽疾的影响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往往缺少实质性的评价内容。实质性的评价内容是能够体现评价对象价值内涵的部分[17],需在进一步挖掘、分析表面化教育评价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受“五唯”顽疾的影响,当前新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致力于对评价对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和判断,而很少反映甚至违背评价对象自身的真实需求[18]。另外,评价中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于简单,如一些学校对各类考试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始终停留在报名、组织考试和公布成绩的元数据记录上,并根据这些表面化的数据信息主观、轻率地判断考生在某一领域掌握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缺乏对这些数据的进一步挖掘与解读,忽视了考试数据背后承载的学生心理活动特征及其全面发展情况[19]。

2 技术至上主义迷失了教育评价的价值

技术至上主义反映在教育评价中,就是过分信任技术、过度夸大技术的作用,而缺乏对技术负面影响的反思。“流于数据驱动”和“算法霸权”,是技术至上主义在教育评价中的典型表现。与依靠经验相比,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固然有助于提升教育评价的客观性与专业性,但如果一味强调数据,就容易演变成“流于数据驱动”,弱化教育评价的育人价值。“流于数据驱动”带来了诸多风险[20],主要包括:①在评价指标建构方面,过于关注指标操作的便利性。一味追求数据的易获得性、指标操作的便利性,可能会遮蔽教育评价的价值导向和问题逻辑。②在评价数据分析方面,常常倾向于发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而缺乏对因果关系的深入探究,若不清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路径,必然会弱化教育评价的改进功能。

此外,在教育评价数据的分析过程中,由于原始数据数量大、种类多,处理过程复杂且耗时较长,因此需要借助算法从数据中提炼出“模型”,再基于算法和模型来驱动进一步的决策和行动。但只重视算法提供的评价结果,容易造成仅以算法结果衡量一个人全面发展情况的错误倾向。事实上,单纯依靠算法提供的评价结果可能无法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状况,其原因主要在于:①制度层面,在算法不透明的情况下,评价主体无法确保“算法”中的价值取向符合评价目的,也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这里的不透明指人为设置制度障碍来阻止评价的利益相关者理解算法决策原理,如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算法细节[21]。②技术层面,算法是“不可解释”的。算法按照其自行演化的规则处理教育问题,教师、家长等相关人员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算法输出的评价结果,难以判断他们依据算法所做出的决定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会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损害,因而不利于教育评价发展功能的实现[22]。

3 技术的不恰当应用违背了教育评价的伦理

伦理是社会生产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新技术的应用固然能优化教育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但其不恰当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伦理问题。

①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隐私泄露风险。例如,教育智慧评价数据库中的个人全息数据能够重现学习者的学习全景,这相当于使个人隐私全盘暴露于监控之下[23]。再如,基于网络痕迹数据测查学习活动、社交娱乐活动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者特征动态模型的过程,会涉及学生的隐私数据。一旦这些数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传播,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②可能存在对学生物化、歧视和偏见的倾向。物化就是把人性看作是非生命的机械物性。技术毕竟不是人,不具有人的“温度”。在教育评价中,技术往往会将评价对象“视作”无差别的无生命对象。这种貌似科学、专业、客观的评价,容易衍生评价者的“傲慢感”、滋生对评价对象的“无情之心”[24]。此外,教育评价数据存储平台记录着学生个人完整的终身学习数据,包括过往的“不良”数据。我们要警惕利用这些数据为评价对象贴上不良“电子标签”,不要轻易否定评价对象之后的进步与成长[25]。

4 技术自身的不成熟降低了教育评价的功效

尽管未来潜力巨大,但新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不成熟、不完善之处。一些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片面夸大新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对教育评价的应用价值,而隐匿新技术的不足,容易让人们失去客观、正确的认知,降低教育评价的功效。

①一些基于新技术的教育评价产品尚未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准。例如,近期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智能头环,宣称可以基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和生理数据计算、评估其课堂专注度,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显然,这是一种基于行为探测技术的教育评价产品。然而,行为探测技术普遍存在标记数据掺杂主观因素的问题,实际应用效果非常有限[26]。再如,一些智能测评平台尽管宣传可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个性化、智能化的评价反馈,但在其实际应用时仍然较难达到智能测评对数据采集的要求,也无法进行个性化评价,给出的建议也较为宽泛。

②新技术的建设与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在教育评价中的有效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理论上讲,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库可以实现海量教育评价数据的真实记录和长期保存,实现数据记录和修改的有效溯源。但在实践中,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却为数据库的存储空间和数据安全等带来了巨大挑战,相关企业需要进一步促进区块链技术与云计算、云储存、零知识证明、安全多方计算等新技术的协同发展,开展创新研发以克服海量数据的计算与存储瓶颈及数据安全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推动区块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提供紧缺人才[27]。

5 评价主体能力的不足限制了教育评价的应用

教育评价主体是指教育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包括教育决策者、教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评价,倒逼评价主体迅速积累、熟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就对评价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目前的实践中,评价主体还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①评价主体的评价理念不能与时俱进。评价理念是主导教育评价过程与方法的基本思想,决定了教育评价的形式。新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带来了“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理念[28],主张评价的学习性和诊断性相融合,即将评价各要素融于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评价反馈中进一步改进学习。但从当下的评价实践来看,部分评价主体仍囿于传统的诊断性评价理念,将更多精力放在运用新技术优化结果评价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②评价主体的信息技术能力羸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敏锐的数据意识。数据意识是数据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表现为人们对与某个特定事物相关的数据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接受度,能自觉、主动地获取数据为自身的活动提供支持[29]。然而,当前有部分评价主体的数据意识不足、缺乏敏锐的数据洞察力,仍以传统的经验与习惯来指导自己的数据管理活动,甚至对教育评价数据的功效产生疑虑[30]。二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部分评价主体在评价中较少运用新技术,或仍处于技术应用的浅层阶段,仅注重形式上的应用,致使一些先进技术被“束之高阁”,仅作为教育评价的“智慧外衣”,而不能物尽其用,浪费了评价资源[31]。

三 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进路

在教育评价中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是克服“五唯”顽疾、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教育评价价值诉求的关键。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做决定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同时,教育评价也是一个以追求功用为目的的理性社会活动和以追求功效为目的的技术应用过程。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旁落、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是导致新技术支撑教育评价的价值诉求难以实现的深层原因。为此,在评价标准制定、评价工具开发和教育评价实施等环节应坚持以价值理性为体、以工具理性为用,在两者协同作用的过程中避免新技术对教育评价的过度侵蚀,并坚守教育评价的价值使命。

1 评价标准制定:价值理性主导、多方主体参与,形成多元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反映人们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规范着教育评价的方向和内容,是开展教育评价的依据。制定价值理性主导的评价标准,是实现教育评价价值诉求的首要条件。价值理性主导下的教育评价要还原教育的真实状况,就需要制定能反映评价对象全维度和教育评价全过程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制定的价值理性,体现在制定者的多主体参与和评价标准的多元两个方面。

①制定者的多主体参与是指让评价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评价标准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不再是单一评价主体参与,而是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其他评价数据来源者共同参与。此外,评价标准的制定还要考虑技术工具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数据使用的安全性,故往往还需要信息技术专家、评价工具的预期使用者和法律人员的参与。只有具备利益相关者共同认可的价值基础,在利益相关者协商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评价标准才能被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

②评价标准的多元包括评价指标维度的多元和评价方法的多元。教育是使人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教育评价就是确定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过程,而人的行为是复杂的,需要通过各种评价手段来检查教育效果[32]。只有通过多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才能实现教育评价的预期目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育评价的重心正从以知识为本的单一评价标准转向以素养为本的多元评价标准,评价维度不仅涉及知识记忆、应用等认知维度,还包括情感、态度、沟通交流、创造力等指向学生发展的素养型指标;评价方法不仅涉及针对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还包括针对学习过程的、带有持续跟踪特点的形成性、增值性评价和质性评价[33]。只有在评价标准中体现评价维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2 评价工具开发:效能服从价值、功能服务目的,防止技术异化导致非理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离不开高质量的评价工具,但评价工具开发过程中折射出的工具理性却有可能阻碍教育评价价值诉求的实现,甚至损害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对此,评价工具的开发要限制工具理性对功效的过度追求,防止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评价工具的效能要服从教育评价的价值。开发者在工具开发的过程中,既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评价工具的效率、实现评价工具的多元评价功能,又不能因过度追求评价工具的效能而导致技术至上主义,损害教育评价价值。评价工具中应用的技术与算法只是提供评价依据的手段,而不能超越评价主体,在价值层面做出评价判断。②评价工具的功能要服务教育评价目的。开发者在进行工具开发前,应与评价主体就教育评价目的、评价工具功能、数据采集范围等方面进行全面商讨,达成共识;要防止评价工具的功能超出评价目的,并确保采集的数据仅用于评价。③避免技术异化,合理选择成熟的技术。评价工具开发是一种工程行为,具有追求技术效益最大化的倾向。开发者不应将工具开发视作新技术的试验场,而应根据实际需求,采用相对成熟、安全的新技术。

3 教育评价实施:尊重自主价值判断、用伦理道德约束评价行为

在教育评价实施过程中,实施者的意识和能力是影响评价效果的重要因素。实施者往往既是评价工具的直接使用者,也是评价结果的使用者和决策者,处于一个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位置。尽管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实施者是主体,但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受教育评价组织者的领导,在评价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也常常被忽视,故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作为评价主体,实施者应坚持教育评价的价值理性,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更接近实践的优势,对教育评价的目的和评价指标做出价值判断。同时,实施者应被允许在评价工具选择、评价对象选取、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并做出自主选择或修正,甚至终止评价进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对实施者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①不断加强批判与反思意识。在评价过程中,实施者要对技术工具产生的评价结果持谨慎态度,时刻反思这种结果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在解读评价结果时融入自己的经验判断、情感因素等。在使用评价工具时,实施者一定要牢记:在评价中做出决策的只能是人,绝不能是技术工具和程序。②具有伦理道德意识,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合理、合规地运用新技术。遵循数据加工、利用和传播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保证评价数据的安全,切勿将评价数据用于评价范围之外,以免造成数据泄露与隐私风险。③不断增强自身的评价能力,包括能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设计适宜的新技术支撑教育评价的方案;能对评价数据做出教育意义上的解读;能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只是依据技术输出的结果或主观经验做出草率决定等。

四 结语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教育评价的应然价值诉求与现实问题,发现教育评价过程中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旁落、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是制约教育评价价值诉求难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基于此,本研究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视角,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进路。然而,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今后既要凸显技术的工具理性,围绕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以更好地发挥新技术的功效;同时更要兼顾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育人价值,彰显评价的价值理性。后续研究将利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探索如何协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主体的利益诉求,确保每个评价主体按评价任务与责任深度参与教育评价。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OL].

[2]胡小勇,孙硕,杨文杰,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愿景与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2,(1):5-15.

[3][8]刘邦奇,袁婷婷,纪玉超,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6-24.

[4]刘邦奇,喻彦琨,袁婷婷.智能技术赋能过程评价:目标、路径与典型场景[J].现代教育技术,2022,(5):14-23.

[5][23][25][31]张辉蓉,朱山,谢小蓉.教育智慧评价:意蕴、特征与挑战[J].中国考试,2021,(9):1-7.

[6][19][30]宋乃庆,郑智勇,周圆林翰.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大数据赋能与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1,(2):1-7.

[7]炕留一,叶海智,张瑾,等.基于多维数据的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2,(4):68-77.

[9]朱德全,吴虑.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专业化何以可能:第四范式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6):14-21.

[10]朱德全,马新星.新技术推动专业化: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变革的逻辑理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1):5-7.

[11]徐宗本,冯芷艳,郭迅华,等.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前沿课题[J].管理世界,2014,(11):158-163.

[12]刘桐,沈书生.从表征到决策:教育大数据的价值透视[J].电化教育研究,2018,(6):54-60.

[13]王战军,乔伟峰,李江波.数据密集型评估: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方法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5,(6):29-37.

[14][15]张家华,胡惠芝,黄昌勤.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2,(9):38-45.

[16]张楠,宋乃庆,申仁洪.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中国考试,2020,(8):6-10.

[17]司林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背景、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96-110.

[18]石中英.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研究,2020,(9):4-15.

[20][21]张志祯,齐文鑫.教育评价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赋能、挑战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21,(3):1-11、76.

[22]谭维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算法风险[J].开放教育研究,2019,(6):20-30.

[24]杨欣.教育评价改革的算法追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19-29.

[26]赵帅,黄晓婷.依然在路上:教学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局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4):2-17、183.

[27]李莉,安奕,韦小满.试析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考试,2022,(6):24-31.

[28]焦丽珍,钟晓流,宋述强,等.技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前沿和重要议题——兼论《现代教育技术》2022年选题策划[J].现代教育技术,2021,(12):5-11.

[29]李咏翰,周雄俊.智慧教学数据的需求识别与应用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20,(9):28-34.

[32]邱均平,王碧云,汤建民.教育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6-17.

[33]彭波,王伟清,张进良,等.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可能[J].当代教育论坛,2021,(6):1-15.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upported by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alue Appeals, Realistic Problems and Constructive Paths

YAN Zhi-ming1ZHU You-liang2[Corresponding Author]LIU Fang-yuan2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provide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ith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s a realistic demand for deepening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Firstly,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desirable value demand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o empowe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ree-dimensional data acquisition, accurate diagnosis and analysis, and high-quality evaluation feedback. Then, in this paper, the realistic dilemmas in evaluation practice were analyzed. Finall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value rationality and instrument rationalit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path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support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formulation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the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tool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policymakers and front-line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empowered education evaluation, clarify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in-depth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evaluation; value rationality; instrument rationality

G40-057

A

1009—8097(2022)11—0034—08

10.3969/j.issn.1009-8097.2022.11.004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ZD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闫志明,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邮箱为jimmy@ldu.edu.cn。

2022年6月26日

编辑:小米

猜你喜欢

价值信息技术评价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