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正、祛痰、化瘀”论治小儿哮喘的体会
2022-11-26洪华兴
洪华兴
钦州洪华兴中医诊所 广西 钦州 535000
哮喘作为儿童时期常见一类喘息性疾病,临床特征表现为以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呼气延长。当前哮喘反复发作原因为外邪引动夙根。现代医学中认为哮喘为基因、环境共同作用所形成异质性疾病,当前哮喘患儿多为特禀质,此时因变应原暴露、上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及情绪变化等综合下并引起疾病反复发作[1]。《黄帝内经》提出喘证病因病机、病症分类及证候特点。《素问调经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将其分为虚实两类。《景岳全书 喘促》记载“气喘之病......亦惟两证而已”[2]。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记载“凡喘未发,以扶正为主,已发以散邪为主。”肺为气之主,而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合。哮之一症,古人专主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由此得出,扶肺、脾、肾三脏之正气为主。笔者结合历代学家对小儿哮喘论证,认为哮喘发作期、缓解期存在邪实证虚并存的迁延期,从“扶正、袪痰、化瘀”三期论证,将消风化痰贯穿其中,现就其经验介绍如下。
1.痰、瘀、气郁哮喘之阴阳失衡
当前哮喘发病与多因素相关联,如免疫、遗传、神经及环境等所致复杂慢性气道炎症。朱丹溪首次将疾病命名为“哮喘”。《证治汇补 哮病》中指出“内有雍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作为哮喘发病机制论治经典阐述。并指出哮喘发病关键为痰、气、瘀,内外因交互作用下所致一类虚实夹杂、阴阳失衡,作为引起哮喘产生整体病理状态。
1.1 痰
当前学者侧重于痰在哮喘发生作用,“胶固之痰”并非为单纯范畴痰液,其形态表现多样,可呈现肺脾肾本虚所致无形之伏痰,二为随气上下流动、可闻可见的有形之痰,三为埋伏于里难于祛除的顽固痼痰。三者可先后有序发生,同时可并存[3]。有形之痰作为气道炎症干预下所致表现,而痰邪致病,病势缠绵、阻滞气血并引起肺脏功能,作为气道炎症内在表现。当前,哮喘发生病因及反复发作症结重点为痰,特别为胶固之痰,呈现坚韧、胶着和凝固特点。经络不畅,痰与有形之瘀血相互胶结,二者皆属阴,同气相求并痰生瘀,亦可瘀生痰,形成痰瘀同病。哮喘发生、发展及预后和转归关键因素祛痰,应当贯穿于哮喘治疗始末。
1.2 瘀
《血证论》“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论述,哮喘之瘀成因上,因痰气交阻,阻碍气机并妨碍血行,血滞成瘀。因痰浊内郁化热,煎熬血液成瘀,肺虚及肾,日久损至肾阳并致瘀。当前哮喘顽疾、重症及迁延难愈重要因素为瘀血。而瘀与气道重建关系紧密,作为气道重建关键因素[4]。此时形成瘀血并停滞体内,脏腑失去濡养及再生新血作用造成病体组织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组织结构损伤,痰瘀胶结难以分化。哮喘治疗中血瘀之症选择活血化瘀之品,可改善肺部循环发挥平喘作用,进一步防止疾病延续、转化。
1.3 气
病因作用下所致肺失清肃,会对肺功能造成影响,当前肺主气恢复主要生理功能为顺畅气机。开肺作为肺治疗第一大法,开肺实含开豁气道、达邪外出、宣降并举、协调互用并调畅气机[5]。开肺法恢复肺生理功能,疏通痰瘀胶固之实邪松动,显著增强平喘之效。当前开肺思路贯穿下可有效平喘,并增强祛痰、化瘀功效,并发挥因势利导作用。
2.扶正、袪痰、化瘀立法论治
2.1 发作期
患儿感受风寒后,此时骤然喘咳,喉间哮鸣,痰白质稀、多泡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等风寒邪湿之症。外风引动内伏风痰,两风相合,而发为喘,或感寒、热之贼风,而合为寒痰或痰热瘀阻肺道。气之调,以降气、疏气为主,配合升气以升降气机。或从燥湿化痰促使痰消于内、或从涤痰降气引痰下驱,宣发肺气以止咳、速降肺气以平喘[6]。其治疗上,遵循温化寒痰、清化痰热之法,从其寒热而调之。发作期治疗上以麻黄为君,可散外风、平伏风,风寒束表者予以小青龙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选择温肺散寒、涤痰定喘,生麻黄、桂枝宣肺散寒,配合细辛、半夏及干姜等,燥湿化痰、敛肺平喘。痰热阻肺证选自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和苏葶丸加减,选择清肺涤痰、平喘止咳[7]。选自麻黄、前胡、杏仁等药物宣肺消风止咳、泻肺平喘。外寒内热证选自大青龙汤加减,治以解表清里、定喘止咳,麻黄、桂枝及白芍散寒解表和营、温肺化痰平喘、收敛肺气。
2.2 迁延期
迁延期哮喘仍需经治缓解,对其症状多表现为静则气息平稳,动则哮鸣发作,此时邪不盛,但风痰邪气仍恋肺,予以消外内服之风,豁痰调肺之气[8]。此时正虚气象已显,以肺脾气虚、肾气亏虚为主,多汗易感诱发哮鸣、中期不足所致肺气不充、肾不纳气则动喘息。治疗上以祛邪扶正并治,补肺固表、补中益气、补肾纳气,可缓解哮喘。其治疗上从肺、脾及肾气亏虚予以施治,即补泻兼施、分证论治。风痰恋肺及肺脾气虚选择射干麻黄汤合人参五味子汤,消风化痰、补益肺脾[9]。风痰恋肺、肾气亏虚证选择苏子降气汤加减或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遵循泻肺祛痰、补肾纳气。
2.3 缓解期
缓解期病因病机前人认为与肺、脾、肾三脏虚损有关,肺主周身之气,脾主后天之本,虚损之气以肺、脾多见,临床指出缓解期常见为肺脾气虚证。此期调气法为补益脏腑之气、兼顾舒畅气机为主[10]。小儿哮喘外感因素中,缓解期治疗中固护卫表在其中重要性[11]。当前肾气亏虚证临床较少但仍然不可忽视,多见于先天不足、长期后天失调,生长发育迟缓且哮喘久病失治且经年反复发作患儿。肾作为气之本,补肾培本、纳气归元作为哮喘缓解期重要治疗原则。肺脾气虚予以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加减,遵循补肺固表、健脾益气。脾肾阳虚症可选择金匮肾气丸加减,遵循健脾温肾、固摄纳气[12]。肺肾阳虚征则予以麦味地黄丸加减,遵循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3.典型病例
病例1:患儿,男,8岁。“反复咳喘痰鸣、气紧伴鼻酸痒三年,加重一周”。家属带着患儿多处求医,效微。刻症见:患儿面色青灰,神情倦怠。咳喘痰鸣,鼻酸痒、流清涕。口干口渴、喜饮温水。口臭寐不安。小便黄、大便结三天未解。咽红,苔黄厚腻,舌质暗紫,舌尖边有瘀点,脉浮紧。一诊:此例肺脾两虚,痰湿瘀阻,正值外感寒邪,内热显现。治以祛风散寒,平喘化痰为先:以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化裁:麻黄6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5g、半夏15g、地龙10g、炒僵蚕10g、蟬退5g、紫苏叶6g、黄芩15g、炒萊菔子15g、炒紫苏子15g、炒桃仁10g、冬瓜仁30g、银花15g、甘草10g,10付。二诊:咳喘减轻大半,已无鼻酸痒,大便已解,仍有痰,纳少。太子参10g、黄芪 20g、炙麻黄5g、桂枝10g、杏仁10g、炒桃仁10g、细辛5g、白芍10g、制地龙10g、炒萊菔子15g、炒白芥子15g、炒紫苏子15g、丹参30g、五味子6g、炒山楂10g、甘草10g,10付。三诊:微信回访,药后诸症消除。
病例2:患儿,男,10岁。平素易感,3岁开始有“尿床”病史。因“反复咳喘有痰一年半”就诊。现症:面色苍白、灰暗无光泽、有黑眼袋。喉中痰鸣、吐痰清稀量多,大便溏,苔白厚、质淡胖润滑、色暗紫。一诊以温化水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g、桂枝10g、炒白术10g、甘草10g、麻黄 3g、姜半夏 15g、干姜 5g、红枣 4 枚、五味子 10g,6 付,水煎服。二诊:咳喘减轻,大便成形,时有尿床,面色仍灰暗,舌淡紫。佐以活血:茯苓10g、桂枝10g、姜半夏15g、炒白术10g、甘草10g、陈皮10g、炒桃仁10g、红花3g、川芎6g、当归10g、炒白芥子15g、炒紫苏子15g、红枣4枚,12付,水煎服。配合缩泉丸。三诊:电话回访:余症消除。
病例3:患儿,男,12岁。“头晕、咳喘有痰三年余”。家属转辗多地、带患儿到处寻医问药,效果不尽人意。现症见:患儿体瘦,面色黯紫无泽、嘴唇色暗、咳喘少痰、口干不饮、纳少、神倦懒言、语声低微、手足冷,二便尚可。苔白厚、质暗紫、舌下络脉充盈瘀黑。首诊:治予益气活血,温阳平喘。处方:太子参10g、黄芪15g、茯苓10g、白术10g、半夏10g、麻黄5g、杏仁10g、桃仁10g、红花3g、川芎6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10g、淫羊藿10g、炒紫苏子15g、五味子10g、山楂10g、甘草10g,6付,水煎服。一次路上偶遇问起家属:症状已大大减轻。
按语:本案治疗上遵循三阶梯治法,从“扶正、祛痰、化瘀”论治辩证小儿哮喘,急性期患儿哮喘表现为气逆、痰阻、挟瘀,配合宣肺平喘、化痰祛瘀,患儿喘平,肺之宣肃功能初步恢复,进一步减轻痰瘀阴邪。慢性持续期患儿仍然伴有肺、脾常不足,配合平喘、化痰及健脾,肺脾同调,射干麻黄汤合人参五味子汤可稳定病情,缓解稳定期仍以根除哮喘夙根,选择健脾益气扶正为要,益气培土,巩固疗效。三期治疗上将消风化痰法贯穿其中,并重视哮喘缓解期治疗,随症加减御外风、平内风、消伏痰,健脾益气调理小儿偏颇体质,终获取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