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2022-11-26蓝淑瑛
蓝淑瑛
忻城县人民医院 广西 来宾 54620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是指患者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心肌发生急性缺血性坏死,继而出现剧烈疼痛、心律失常等症状[1]。其治疗以早期溶栓为主,且血管开通时间越早,患者心肌挽救率越高,但据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发现,AMI存在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死亡率高等特点,这主要和患者年龄、不良生活习惯、缺乏运动等因素相关,所以需要在患者溶栓治疗后,给予患者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继而促进患者康复[2]。其中传统护理主要以患者疾病为中心,通过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使患者康复时间得以缩短,而随着临床护理学的发展,使护理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患者为中心,这一理念的转化是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增加对患者心理等方面的护理,且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等护理干预,既提高护理质量,又增加患者护理满意度[3]。对此,本文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的概述
1.1 病因
1.1.1 基本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中硬化因素主要和冠状动脉栓塞、痉挛、炎症、先天性畸形等相关,且在发生病变后,患者心肌血供持续中断,若持续时间>20分钟,即可发生AMI[4]。
1.1.2 诱因
(1)环境因素:交感神经一般会在早上6点左右活动增加,而其增加后,既提高患者心肌收缩力,又增加患者冠状动脉的张力,从而诱发心肌缺血、缺氧。
(2)饮食因素:高脂饮食易增加血脂及血液黏稠度,使得血管容易发生栓塞,继而引起冠状动脉病变。
(3)心理因素:患者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重体力活动后会使血管扩张,继而增加心肌耗氧量。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在使用后会促进血管收缩,如麦角新碱等。
1.2 临床表现
1.2.1 常见症状
患者在患病前会有乏力、烦躁、心前区不适等前驱症状,若未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加重,并出现剧烈疼痛、高热、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
1.2.2 并发症
AMI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其发生率在50%以上,主要是因为心肌缺血使乳头肌收缩功能障碍,进而出现二尖瓣脱垂等现象;其次为心脏破裂,发生于起病后1周,约占10%,若破裂部位为心室游离壁,患者会出现心包积血,若为心室间隔破裂,则会引起穿孔;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栓塞、心室壁瘤等并发症[5]。
2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
2.1 传统护理
(1)疾病宣教: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患者病情宣教,告知患者疾病的特点、诱发因素、治疗方法、预后及预防措施等,以增加患者疾病知识,特别告知患者疾病诱发因素,以提高患者警惕,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预后;宣教方法可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年龄、理解力等进行个体化宣教,对于高龄、理解力差的患者给予一对一宣教、PPT展示、视频讲解等,同时嘱家属共同参加,以增加患者家属疾病观念;对理解力好、年龄小的患者给予宣传手册、口头宣教等方式[6]。
(2)饮食护理:发病后12h内宜进食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降低心肌氧耗,之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过渡到普食。病情稳定后,告知患者高脂、高胆固醇等饮食对疾病的影响,嘱其应根据自己喜好等选择合适的饮食,以低钠、适量蛋白、低脂、高纤维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饮食时,注意避免饱餐,应少食多餐,多吃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增加机体免疫力[7]。
(3)运动护理:①评估患者康复训练指征,若患者发病后8h内未发生胸痛,血清指标未提高,也无心力衰竭的先兆,应嘱其进行早期活动,以促进恢复;②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并倾听患者主诉,若患者出现胸痛、头晕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卧床休息[8]。
(4)用药指导:AMI患者因药物种类多、服药时间长、药品价格贵等因素,使得患者用药依从性低,所以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给予患者药物指导,告知患者长期用药的重要性及不用药的危害,以增加患者用药意识;告知患者药物的用法、作用、不良反应等,并将其打印出来发给患者[9]。
2.2 护理进展
2.2.1 心理护理
现代护理理念主要以患者为中心,所以在患者就医期间,除了常规护理,更加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并在患者住院期间,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患者疾病全程。对于AMI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即恐惧,患者在患病后担心疾病预后及对自己生命安全的影响,所以需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告知患者疾病的治疗、预后及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以减少患者不良心理;允许患者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给予患者语言或非语言性沟通,以增加患者治疗信心;在做护理操作时,应紧张有序,以免忙乱给予患者不安感;同时安排好患者家属探视时间,以缓解患者孤独等不良心理。在朱倩如[10]等人的研究中,对比人文关怀护理和常规护理在AMI中的效果,结果显示该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预后。
2.2.2 运动护理进展
随着临床对AMI的研究,发现早期运动能降低患者血中胆固醇浓度,减缓冠状动脉硬化及血栓的形成,并减少AMI的再次发生,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睡眠,增加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在护理中应向患者解释早期运动的重要性,告知其运动时应注意运动的时间、运动量等,不可过早或过度运动,也不能担心疾病而不运动。目前临床对于此类患者提出4步早期运动计划,第一步即取仰卧位,做直腿抬高和双臂抬高放下训练,第二步即床边站立和行走,时间为5min,第三步即床旁行走,时间10min,第四步即病室内活动,在单惠萍[11]等人的研究中,分析运动护理的效果,结果显示运动护理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2.2.3 对症护理
(1)疼痛护理:①疼痛是AMI的典型症状,所以需做好患者疼痛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病房环境,并限制家属探视;在患者发病后,嘱其应卧床休息,并告知患者卧床休息可降低心肌氧耗,从而减轻疼痛;②遵医嘱给予患者止痛药物,并在患者使用后,评估患者使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唐姗钐[12]的研究分析护理评估在AMI疼痛中的效果,结果显示,实施护理评估可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2)便秘护理:部分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便秘等症状,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所以应做好患者护理干预工作,并给予患者通便措施,嘱其应合理饮食,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以促进排便;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若不能缓解,需给予患者缓泻药,以促进排便;在病情允许下,可协助患者使用床边坐便器,并用屏风遮挡,以保护患者隐私,若患者出现排便困难,应遵医嘱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灌肠。
2.2.4 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1)溶栓前,评估患者有无溶栓禁忌症,并检查患者凝血功能等。
(2)溶栓治疗时,遵医嘱给予患者溶栓药物,并在用药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出血、低血压、过敏等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咯血、血压降低等症状时,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3)溶栓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同时嘱其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14]。
2.2.5 预见性护理
(1)心律失常:AMI在治疗后24h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所以应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变化,若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对症处理,并警惕室颤、心脏骤停等现象出现,同时监测患者电解质、血清指标、酸碱等状况,在李华[13]等人研究中,分析护理干预在AMI后心律失常中的效果,结果证明适当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并发症,改善患者心功能。
(2)休克: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意识状况,若患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少尿等,应警惕休克的发生,并遵医嘱给予患者升压、补液等治疗。
(3)心力衰竭:AMI严重时可诱发心力衰竭,所以应观察患者呼吸、血压、心率、尿量等,同时嘱患者避免情绪激动、饱餐等诱发因素,若患者出现心衰症状时,应及时对症处理,在林芳[15]等人研究中,分析护理干预在AMI并发心力衰竭中的效果,结果证明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3 小结和展望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最危急的疾病,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其中传统护理主要以疾病宣教、饮食、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等为主,对患者心理关注较少,而随着护理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护理理念逐渐过渡到以患者为中心,且更注重患者心理健康,并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等护理使得护理质量逐渐提高,这有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