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措施
2022-11-26郑爱萍
郑爱萍
(山东省郯城实验中学 山东临沂 276100))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内涵分析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大理论就是生活教育,这一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物理和生活进行一定的融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时尝试着运用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进行思考,然后在学习之后结合自己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借助这一方式,能够把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现实化,唤醒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物理素养。在生活教育理论里面,包括了三大核心内容,其一是生活即教育,其二是社会即学校,其三是教学做合一[1]。
其一强调的是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接轨。其二强调的是社会本身是一所大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依靠社会的力量,并且让目前的教学模式为社会所服务,培养出更多契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其三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去获取知识,让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除了生活教育理论之外,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也是非常经典的。在这一教育理论中,它主要强调的是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有效的思考,并且不断提出新的想法[2]。
二、初中物理教学问题及成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没有将阅读材料看成一个整体。虽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采取一些改善措施,但收效甚微,甚至还引发新的问题。
(1)部分物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过于关注具体的知识点,不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与感受。学生受到这一教学方式的影响,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表现为逐词阅读材料,出现读完后不明白文章主题是什么,影响到物理教学质量[3]。
(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物理教师意识到需要让学生整体层面把握材料内容,但本身并不相信学生的物理能力,因此较少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空间,出现利用自己阅读理解取代学生理解的情况,也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纠结细节问题,使得阅读课堂时间紧张,缺少尝试其他教学活动或新颖阅读方式的机会[4]。
2.问题的成因
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对于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初中生通过物理学习,仅掌握了物理基础知识,自身物理能力却未得到有效提高。物理学习作为一种较为高级的语言活动,如果学生缺少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加之听说能力不足,也就意味着阅读能力不足。
初中生物理能力不足,阅读时容易出现各种困难产生挫败感,影响到自主阅读效果。通常情况下,物理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通过合理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课时、教学进度等因素影响,使得部分物理教师采取不当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阅读时依赖教师,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实践措施
1.挖掘生活资源,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材料自主设计研究,开展物理实验探索,帮助学生借助教学内容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资源和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和应用,从而在现实生活和物理实验之间搭建一个联系的桥梁,发挥出生活物资的教学价值,进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实验探究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开发,帮助学生对生活资源进行挖掘[5]。
①从常见食品中挖掘。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的各色食品是学生物理实验最主要的物资来源,该试验资源不仅容易获得,且在具体应用时特征表现鲜明,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探究兴趣。②从常见生活用品中挖掘。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作物理实验资源的物品有很多,包括牙膏、热水壶、玻璃瓶等等。比如,在验证声音的传播规律时,可以通过分别敲击墙壁和暖气片的形式,对比其音调以及接收次序进行验证;再如用吸盘、注射器以及热水袋等,可以为大家试验并演示大气压强的存在等等。③从废旧物品中挖掘。随着生活的延续、学生的成长,身边会不自觉地产生并存在大量的废旧物品,若不将其处理好就可能演变成生活垃圾污染环境,对此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研究和利用,通过实验探究使其变废为宝。如此,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上也能为保护环境、爱护生态贡献一份力量,而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积极动手、乐于动脑和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挖掘生活素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过于机械化的讲解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和厌烦,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该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引入一些和教学相关的新鲜事物,通过现实化、具象化内容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此再过渡到知识点的理解将会更加顺畅,容易理解,而且此时学生思想时刻处于一种活跃、兴奋状态,学习上更加主动。
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原理”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以将其折射现象100%还原,帮助学生观察到现实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很多微小细节,包括光斜射入水、透过玻璃进入空气等,借助多媒体都可进行直观观察,如此能激起学生好奇,主动寻找差异,总结规律,进而自主研究、学习,探索出更深层的原理,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从对生活现象的感性认知升华到对知识的理性理解,而且对光折射原理进行深入掌握。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满足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2)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增强初中物理演示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以实验教学为主,而且大多数试验都需要学生亲自操作或演示,有时甚至会因一些概念、定理等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单凭教师语言解说表达有限,阻碍学生香型和理解,因此需要借助试验辅助来进行验证和总结。但有些试验基于器材或者安全性等原因很难操作,这对学生学习带来不便。因此,针对该类试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试验演示,如此不仅能弥补常规物理教学的不足,还能通过清晰的步骤演示和详细的讲解说明加深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以及细节原理的掌握。
比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时,由于误差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无法成像。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以flash动画形式详细演示整个成像过程和规律,即将物距从无穷远调整到小于焦距,并利用大屏幕为学生展示整个试验现象,帮助学生进行直观、清晰的观察,从而对其成像原理有一个透彻认知和深入理解。
(3)弥补板书教学不足,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只有接触了、看到了,才能有一个具体形象的感性认知,进而较好地理解知识。然而,初中物理中的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获得感性认知。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的方式把书本上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性认知,经过学习探究把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进而理解知识。初中物理课堂上以,教师既需要书写板书,也要讲解相关知识,还要画图,很容易对物理教学进度产生影响。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教师要将复杂的知识点利用视频动画展示出来,节省板书绘图时间,方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明确物理课堂学习目标[6]。
例如,在对“蒸发致冷”知识点讲解时,物理教师需要先将原理书写在黑板上,但部分学生不明白液体蒸发吸热怎么还会致冷。为了解答学生疑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现象:小明从泳池上来后浑身颤抖,而其他没有下水的人却没有任何反应。教师将教学内容与这一现象结合起来,讲解其中原理:“小明从泳池中出来后,身上的水不断蒸发带走热量,人体皮肤温度降低,他就会感到冷。泳池边上的人没有下水,身上也不会有水蒸发现象,因此也不会感到冷。”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的方法,教师只需要简单解释原理,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蒸发致冷”的原理,大幅度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3.结合生活现象,高效开展教学活动
(1)预习环节融入思维导图。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它在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前对新知识进行了解和整理,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达到对知识脉络的梳理,它不会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框限制,只是为学生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非线性教学规划。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知识储备、学习需求、教学疑惑等,对思维导图的结构进行灵活调整和规划。
实际上,初中物理电学课程各知识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新知识的引入往往需要借助旧知识的引导和烘托。而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词汇知识构建,可以选择其中关键词搭建结构框架,为学生营造一种逐层递进的结构氛围。而且这种预习模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促进个人潜能的挖掘。
(2)弄清结构,把握变化,灵活解题。众所周知,电路是由电源(电池)、电阻(用电器)和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应用和解题时却是百般变化,极为复杂,因此如何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电路分析和计算是学生普遍认为的难题。实践证明,学生想要正确解题,必须对整个电路结构进行全面了解,掌握每个电路元件的具体作用,分清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掌握彼此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在串联电路中,开关接通和断开对其中各元件中电流、电压的影响,换做并联电路,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等,这是学生解题时必须掌握的。这一点可以利用列表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例如,串联电路中只有一个回路,只要线路中有一处断开,则整个电路断开,导线中将没有电流经过,电路联通时,电路内部各处电流都相等,电路中各用电器分到的电压之后即为电源电压。而并联电路中至少含有两个回路,若断开其中一个,另一个不会受影响,并联电路电压相等,而各分路电流之和就等于干路电流等。学生只有将串并联电路特点、性质完全掌握,才能根据分析对欧姆定律、电热公式等进行灵活运用。
(3)精心选题,步步深入,提高能力。判断学生是否有效掌握电学相关知识,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规律等内容针对相关电学现象进行正确解说,对综合类相关题目解答时能够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在初中物理学中,电学综合题是考试压轴题型之一,在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时,为提升针对性,教师可采取分步练习法进行训练。一是将两电阻串联,已知两电阻值、电源电压值以及通电时间,要求学生利用串联电路特点求总电阻值、总电流值、各电阻消耗的电能、电功率以及散发的电热值;二是将两电阻并联,已知条件相同,要求学生根据并联电路特点求解电路总电阻值、总电流值以及每个电阻所消耗的电能、电功率,产生的电热等;三是利用开关将电路设计成短路,或者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形式,使电路既可以变成串联电路有能变成并联电路,与上两步类似,给出已知条件,要求学生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进行相关电量学数值的求解;四是在第三步设计的基础上,在电路中加入电流表和电压表,要求学生通过对电表的认识,判断电路属于串联还是并联,提升解题难度;五是在第四步的基础上,借助电量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具有不确定性,增加求解难度,如已知电阻值或电压值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求学生画出前后几个电路,并列出对应方程,通过求解方程组的形式进行解答。
结语
总之,若要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还要搭配恰当的教学活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奠定学生实验能力提升的基础。物理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培养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增强物理课堂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实现提高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