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本科专业教学模式及课程建设初探*
2022-11-26邓渠成苏建健
邓渠成 苏建健 朱 丽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了本科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前沿高地,为本科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了制度环境,也为城市管理学本科专业教学模式及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与目标要求。城市管理涉及城市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了纷繁复杂的问题及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带来系列的城市公共问题,但其管理不到位的根源并不是城市本身,而是在城市初期规划、后期管理当中出现的管理决策与执行实践的偏差。因此,城市管理有效性、针对性、灵活性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城市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及课程建设的议题也具有了高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城市管理专业的开设及发展情况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球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21世纪初,全球城市人口已经超越农村人口,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比重已经超过70%[2]。城市发展与管理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不少收益,也迎来诸多挑战,如环境恶化、人口激增、社会治安下降、交通拥堵以及贫富差距加剧等,开始变为所关注的城市问题。城市管理和发展的诸多挑战与城市管理者的决策以及管理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急需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才充实专业管理队伍[3]。而为迎接这种挑战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城市管理学这一个新兴培养专门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在中国开始建立和发展。
近年来,在城市问题日益常态化、综合化、复杂化的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解决诸多复杂城市问题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2-4]。城市管理专业最先在21世纪初在国内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其他高校如云南大学、苏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也逐渐开始设立类似专业,数量也由少及多[2]。但与发展较为完善的相近专业尤其是较为成熟的行政管理专业相比,城市管理本科专业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模式还不够完善,城市管理专业特色设置体系与当前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明确,无法满足当下相关对口部门对城市管理人才复合型知识以及强实践能力要求的需求;与此同时,在城市发展不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模式下城市管理教学模式与课程建设等主要存在问题日趋凸显。为此,有必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厘清传统模式下城市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城市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及课程建设路径。
二、传统模式下城市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实践依托单一学院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我国城市管理专业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很多高校仍然处于办学探索阶段。尽管城市管理本科专业依托的学院较多,有公共管理学院、旅游学院、人文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等,涉及知识面广且点分散,相关课程虽涵盖了环境学,管理学、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学、规划学等多学科的知识[4-5],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依托于某一学院的师资力量,开设的主干课程也局限在开设的学院内,与其他学院的合作较少,教学效果没有反映出城市管理专业的交叉学科性质。同时,很多城市管理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学习,以基础通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缺少一些创新性、实践性较强且较为实用的分析工具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数据科学等。因此,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有较好理论知识和基础,但是相对缺乏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以及高效利用定量工具分析与解决城市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单向输出为主导,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城市更新速度加快的发展,城市管理问题复杂化,城市管理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呈现多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6,7]。这些挑战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城市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又养成相对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较强探索精神,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然而,国内城市管理课程存在着教师单向输出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教师单向讲课输出、学生听讲,授课教师通常按照教学大纲及计划,根据教材的内容及顺序讲授课程[4],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时间的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易让学生感觉乏味,学生很难在单一形式的课堂学习中筑牢专业知识架构,对城市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吸收效率也不高;二是传统的教师单向输出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满足新发展阶段对于复合型城市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三是传统的教师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导致当前课程思政效果不够理想。城市管理专业课堂关注城市发展过程中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天然土壤。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学生反映城市管理专业课堂的“课程思政”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唐突感”“说教感”,难以实现情感共鸣。
3.教学内容偏理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不够
当前,我国城市管理学科发展较快,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且很多城市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较多的实地经验,以及现场观察和调查研究的能力相结合。然而,不少城市管理本科专业目前的学习模式偏理论化,实操性偏弱[2,4,5],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依然偏重于传授理论知识,缺少实地调研、实地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指导。多数城市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及调研课程集中于大四阶段的课程学习及毕业实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操作课程偏少、偏弱,课程设置及实践没有由浅入深,不能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对城市管理理论及实际应用的理解,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3]。另外,城市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强、就业面较广的专业,很多学生面临着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擅长知识的领域进行系统长期的学习、实习和提高,未能为以后的学习或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城市管理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学生综合素质难以衡量
诚然,城市管理专业的育人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然而,由于当前城市管理专业的教学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考核机制不够合理。很多考核偏向于理论性考试、课堂理论测验、课程论文、课题作业作为考查学生运用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的方法。传统的理论考试和课堂理论测验促使学生过于看重知识点的机械背诵和考前突击,课程论文和课题作业的反馈不够,不仅缺少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考察,也缺少关于城市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实践进程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考核,难以较为科学合理地衡量学生运用理论支持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5.城市管理学目前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足,缺乏绿色发展理念
自“绿色发展”进入人们的视野,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绿色创新为基本途径,开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共识。绿色发展的内涵是使“绿色”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生态保障,并使“绿色”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其包含合理消费、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等主要特征。而国内城市管理学专业起步较晚,其教材基本局限于城市化、城市规划管理及城市建设层面,强调对城市各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尚未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日常教学中,绿色意识的欠缺无法为学生建立起全方位的学习感受[6,7]。
三、城市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及课程建设措施的探讨
1.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交叉学科培养模式
随着城市管理学科的发展迅速,近年来呈现出在管理学基础上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公共健康、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强调学生用交叉学科的思维和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城市管理学的问题。为此,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交叉学科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学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跨学院选课等措施,让学生可以选择多种课程,同时在城市管理专业设置中应该适当加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数据科学分析、城市空间分析、时空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等定量分析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较为扎实的管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掌握定量分析工具。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学生数据分析及定量研究的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从原先较为单一的文献阅读、理论研究,发展成需要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社会定量研究方法、数据科学研究方法集成来解决问题。为此,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软件尤其是常用分析统计软件SPSS、地理类ArcGIS、ENVI等软件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城市管理问题。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学校可通过借助国内权威的网络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线上MOOC(慕课)相关课程,同时结合学校线下课程,两者有机地融合。总之,学校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以学习定量分析以及交叉学科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用交叉学科思维在学习城市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熟练地使用适合的定量软件及工具分析解决城市管理问题,为城市管理的研究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完善城市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做实做优实践课程
城市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就业面较广。学生就业方向可以选择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研究分析以及旅游管理等部门。为此,城市管理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多元与合理,除了一些传统的基础通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外,应该适当增加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以及实践技能课程。在实践课程的建设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制定分类的实习和实践方案,不定期带领学生到不同部门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在实地实践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学校还应为学生的校内城市管理基础理论学习、校外实习、实践进行整体规划,可以聘请相关部门经验丰富的专家、工作人员担任学生校外导师,为学生到实习部门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总之,通过完善城市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相对多元的实践课程设置、对口部门的实习以及校外专家的系统指导,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快速地学习和积累城市管理的相关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3.建立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地位,教师要做课堂的“主持人”和“引导者”,并在授课过程中融入较为丰富的案例分析模式以及翻转课堂等,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充分理解城市管理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案例分析模式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环保、国土、规划等部门进行合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丰富的案例数据库,根据城市管理的教学任务、主题、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且尽量与社会的前沿知识进行结合。在保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在课程中设置交流互动环节,实现“翻转课堂”,让学生针对感兴趣的案例和方向进行城市问题定义、研究、展示与提出解决方法。同时,应加强引导学生小组直接相互评判,让学生们在交流互动中有展示自我、主动学习的机会,同时在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时,教师要实时启发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更深入、更全面地在案例讨论中建构城市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架构,学习城市管理相关知识所蕴含的“思政价值”,以及掌握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4.丰富考核形式,建立全过程考核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需丰富考核形式,建立全过程的考核机制,以便检测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吸收以及升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建立理论考试与小组合作等相结合的考核形式,不仅可以让教学评价更加多元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及实践能力。考核的形式除了传统的知识背诵与记忆以外,考试题目题型设计可更侧重案例分析、管理理论应用类题型等,促进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此外,考核形式可适当增加课外实践、写作及报告的形式。具体的考核形式可包括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城市问题调查问卷,共同撰写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报告等[4]。二是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与考核课堂讨论辩论过程中学生表达的论点论据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众情怀,以及学生在课堂汇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真态度与严谨精神等。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思政元素
城市管理学的主干课程,如《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管理》及《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都是关注城市及民生问题的课程,具有丰富的案例来源,这些课程研究和关注的城市问题如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城市人口等问题是该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渠道。在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建设的元素对于引导学生准确、客观地认识我国的城市问题以及城市管理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管理类课程的创新性和适用性。具体而言,教师除在传统课堂教授过程和案例分析中融入课堂思政元素以外,亦可通过各类线上学习软件如钉钉、雨课堂、学习通、腾讯会议等或通过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向学生推送与课程思政相关学习资料,如案例分析资料、调研报告、国家政策文件、相关视频等,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分析和总结其中的城市管理以及相关的思政问题,并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线上作业、线上讨论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并借助网络平台和相关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及时作出回应。除此以外,教师应将城市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始终贯穿于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实现线上与线下课程思政全程融合。
6.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城市管理学内涵
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管理学的创新研究在近年来大量涌现,从管理理念的探索到具体技术的创新应用均有涉及。目前,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已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6]。城市管理专业应从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和实践技能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均应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城市管理专业与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研究[7],使学生能够强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体会。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管理学中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内化为自身文明意识。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和实践效果。生态文明教育立足于校园、服务于社会,能够扩大社会大众对该理念的了解和认同,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及社会进步,城市管理学专业的适时设立更应该肩负起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任。
结语
本文回顾了城市管理学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结合城市管理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全过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城市管理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全过程的可行改革措施,针对性地提出如交叉学科教学、互动教学、加强社会实践、建立全过程考核机制以及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等建议,对城市管理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