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博物馆对文物保护的影响探讨
2022-11-26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文物保护所宋肖肖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文物保护所 宋肖肖
数字博物馆是以电子化、数字化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不像传统的博物馆一样占用物理空间,因此不需要挪移和损毁文物,因此数字博物馆相较于传统文物受众更为广泛。数字博物馆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游客就可以随时随地参观数字博物馆,而不用考虑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由于数字博物馆便捷的展示方式,能够整合各类博物馆,因此所展示和陈列的展品容量与规模远远大于传统博物馆。这种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制陈列空间非常符合新媒体时代传播载体的特质。
一、数字化文物管理的特点与优势
(一)能够全面管理馆藏珍稀文物
传统的文物管理模式都是对实物进行管理,耗费人力、财力等较多,而采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对传统的文物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不仅能够提高文物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又能够很好地践行文化强国战略。
(二)降低管理成本
数字博物馆以践行信息化为主要理念,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降低文物资源管理过程中所造成的成本资源消耗,能够有效避免文物遗失与损坏,同时数字博物馆建立的信息化档案,能够精细化记录和管理文物,减轻文物管理工作压力。
(三)有效落实文物保护工作
数字博物馆中文物展览等模式的应用能够提高文物工作者对文物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升文物工作者的文物管理理念,优化文物管理办法,能够有效提高文物保护的安全性,除此之外,文物管理能够使管理流程更加清晰。
(四)加强历史文化传播的渠道
数字博物馆通过改变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播途径,有效帮助国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观赏文物,感悟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凭借其收纳的历史文物而具备强大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意义,数字博物馆则以信息化的方式实现历史文化的线上传播,极大地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
二、数字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的意义
(一)推动智慧博物馆转型,让博物馆成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记录了当地历史,因此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博物馆陈列的种类更全面、途径更加多彩,博物馆发展至今已经不单单具备保护文化、收藏文化的功能了,更是管理文物的一个家园。中华文化五千年,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共同努力下,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每一代历史祖先的生活足迹都记录在历史长河中,为了让中华文化的传播体系更加完善,故而将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与设备逐步引入博物馆管理与发展中,并逐步将其与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相结合,让人们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出博物馆公共文化机构的特性,采用特别的方式呈现出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底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不断创新,提炼文物资源的价值,并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与道路,因此对文物资源的管理采用之前单一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动态管理,才能将其发展成综合性管理平台,通常来说博物馆展览都是对历史文物实体进行展览,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出我国现有的智能化设备与条件,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文物资源。
(二)智慧博物馆使文物保护利用与新时代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博物馆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陈设,更是连接过去、发展未来的重要桥梁,承载着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与责任,因此智慧博物馆不仅能够展示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更是体现我国人类文明成果、传承和发扬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智慧博物馆不仅能够生动鲜活地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还能够利用智能化设备将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完美宣扬出来,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坚持践行文物欣赏与传承为自身使命与责任。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对博物馆建设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这为博物馆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与方向,近年来博物馆的智能化发展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如虚拟故宫的建设让观众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古代建筑,帮助民众更好地感悟历史文化,深入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使文物保护和我国社会发展始终保持在一个轨道上,两者能够实现同频共振。目前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资源大都位于偏远山区或城镇,随着基层人们对文物资源管理意识的淡薄,如果对文物缺乏有效管理,会对文化资源管理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保护方法和手段,来保护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随着“互联网+”博物馆管理模式的提出,人们对历史文物解读的方式也要有所改变,传统的博物馆也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将单纯的文化资源展示转变为对人们生活过程中一些原汁原味实体与风俗的关注,并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使呈现出的文化资源更加多彩,吸引人们眼球。
三、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式与路径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历史、不同风俗习惯,因此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建设需要差异化发展,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进行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因此智慧博物馆需要结合当地博物馆展览方式与文物特点,构建数字化建设思路,很多偏远地区的博物馆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基础较为薄弱,未建立坚实的信息化采集、三维模型扫描、高清摄影等基础,因此数字化发展进程和成果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自身发展特点,以互联网技术等为支撑,坚持实施收藏保护、展示、宣传等业务工作,构建博物馆全生态数字化运营体系。全生态数字化运营体系需要坚持管理平台原则,按照博物馆日常业务管理需求将其分为智慧管理、智慧文博服务、智慧文物保护、智慧安防四个领域,为博物馆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的保障。
首先在数字化建设内容规划等方面,需要考虑到博物馆规模与展品的差异性,结合展品的保存环境,结合馆内实际情况开展规划工作。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传统的博物馆管理模式,优化配置馆内资源,提升博物馆价值实现能力,因此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需要构建以文物管理为核心,结合具体的服务工作,采用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资源进行采集与加工。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博物馆需要对馆藏珍贵文物进行二维数据采集与加工,再进行三维数据采集与建模,从而能够数字化采集与分析馆内藏品。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加入“互联网+”思维和新兴的信息技术,采用多终端、移动化访问的方式构建藏品数据库,并采用文物三维建模、虚拟展览等方式实现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开放共享。
(一)建立数字博物馆的必备阶段
对数字影像的采集是数字博物馆建立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博物馆建立的必备阶段,数字影像采集的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到数字博物馆中展品展示的效果,甚至能够直接影响文物在拍摄过程中保护程度。这是由于一些展品对曝光、移动等操作较为忌讳,因此在拍摄一些对光线极为敏感的文物时,需要更为慎重地使用照相机,建立完善的文物镜像拍照保护制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影像自身呈现的效果,数字影像会直接以展品的形式呈现在数字博物馆中,因此在视觉上需要和实物差别不大,故而其在视觉上呈现的清晰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参数,需要在满足清晰度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文物进行影像采集,这是由于数字博物馆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实体博物馆,需要在现实的二维平面上展示三维文物展品,而不是简单地对诵读图进行展示,力求达到和实物展览同样的效果,有效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尽管数字博物馆并不是实物博物馆,展览的过程中不涉及文物实物,因此可以避免物理意义上的损毁,但是其需要展示出文物展品最真实的面貌,因此在对数字影像的采集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文物细节的拍摄,这也是每一个参观者最想体验的参观感受,因此在对文物进行数字采集的过程中,在采集文物原貌的基础上,还需要利用微距镜头采集展品的细节,这同样也是数字影像采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也正是对细节的采集,才会使拍摄的影响更具故事性,能够更加有效地丰富展品的文化含量与美感。
(二)重视数字博物馆复合型人才培养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最离不开的是人才,数字博物馆建设要求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历史功底,还需要有高超的摄影技巧和数字化技术与手段,因此数字博物馆对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仅依靠高校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不断磨炼高端人才,才能不断提升人才质量。这就需要博物馆的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科研项目科技人员以足够的支持,为他们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保持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动力,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的需求,更好地满足博物馆工作需求,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进程。
人才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加强人员的教育培训与交流合作,一方面可以组织专业的培训拓展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知识面,帮助这些人员更好地适应博物馆需求,不断更新自身技术;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地区博物馆的沟通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了解博物馆文物保护、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加强人员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还需要从源头出发,和高校之间建立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通过开展广泛的合作等方面加强高校和博物馆之间资源共享和成果共建,同时还需要鼓励博物馆青年科技人才接受再教育,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职期间接受正规教育,不断提升在职青年员工自身素质与能力。
(三)实现数字化文物展览形式的多样性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而信息化技术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在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数字化展示为指导,以实现文物线上参观为主要目标,实现文物展览形式的多样性。目前有很多博物馆都已经建立了“全景虚拟数字博物馆”,并将其作为线上文物的展览形式,专门开设“三维虚拟展厅”的特色板块来增强博物馆线上展览宣传效果,以全新的视角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盛宴。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观博物馆,在线下参观的同时,通过博物馆小程序并启动蓝牙功能,在走到相应的文物或藏品时能够获取相关文物或藏品的语音讲解,除此之外,很多博物馆还在每件藏品或文物介绍框上附二维码,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也可以获取文物讲解,极大地丰富了文物展览的数字化形式。
(四)落实数字化运行系统平台建设
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能够对馆内数字化程序质量进行监控,有效保障数字博物馆运行稳定性,因此技术人员未来保障数字化文物展览的质量,在数字化文物展览的过程中需要对数字化运行的软硬件设备或支撑体系不断优化,才能保障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与观赏的流畅性,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程。数字化运行系统平台具备着虚拟化服务器、存储以及网络的核心功能,能够直接决定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质量。虽然很多博物馆都贯彻数字化理念、开展数字化建设,大都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文物展览,但这些展示的质量和效率受参观人数的影响,参观人数如果过多,会导致服务器无法扩容,线上文物展览会出现卡顿甚至系统崩溃等现象,再加上很多文物、展品等的线上展示需要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大量存储,这也对数据的存储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之外,数字化运行系统平台还包含工作流程系统、认证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这些都受数据流量、访客量、存储量等的影响,因此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还需要更多的数字化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博物馆数字化运行的质量与效率,才能更好地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进程,推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