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精准扶贫政策中的正义理念及当代启示*
2022-11-26阿坝师范学院郭健邓琪
阿坝师范学院 郭健,邓琪
一、精准扶贫与实质正义的内涵
(一)精准扶贫的含义
2013年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同时也阐释了具体内涵,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瞄准贫困人员,精准帮扶,精准管理,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全面脱贫。精准扶贫的内涵是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加以阐释的,其中最主要的内涵就是因地制宜,寻找本地区的发展优势以便解决当地贫困问题。
(二)实质正义的含义
正义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荀子》“不学问,无正义,以福利为隆,世俗人者也”正义观念萌芽于原始人的平等观,形成于私有财产出现的社会。正义一词的字面意思是端正合宜、各得其宜、恰如其分[1]。实质正义则是要实现在形式正义之下,确保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生命生活和其他权利。这些权利能得到宪法的保障,不得随意侵犯。实质正义是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和愿意遵循的基本原则。能够确保个人都有权利和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能够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基础上,还有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当下的幸福[2]。
(三)精准扶贫中的实质正义具体内涵
实质正义是具备形式正义的保障,同时又能够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具备普遍的道德原则。保障人们最基本的权利。这些权利得以实现,能够在极大范围内保障个人生活的需要。精准扶贫的实质正义就是要通过产业扶持,主体自身建设,国家财政补贴等方式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命生活权,实现贫困人口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医疗,基本保障制度的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在极大的范围内去实现个人价值,能够更加融入社会生产和社会建设,进一步促进社会机制体制的完善。这些精准扶贫措施都在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正义。
二、精准扶贫政策中的实质正义理念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严格执行下,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第一批脱贫攻坚普查结果显示,138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得到保障。
(一)精准扶贫政策符合了实质正义的理念
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有着本质区别,实质正义是对形式正义的具体补充,要求人们要遵守道德,行为上还要遵从良心,它着眼于内容和目的的正义性。形式正义体现法律条文的规定,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权利义务具体落实中,可能导致某些个案的非实质正义。那么对于实质正义的追求和无限的完善在社会发展和法律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政府进行的精准扶贫政策,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地区,各个县,甚至是各个村,各个户都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都进行科学指导,确保精准到户。
贫困本身就是对人权的否定,人类保障人权的实质简而言之就是要人们享有幸福的生活而贫困就是幸福生活的反面,不仅如此,绝对贫困还严重威胁着人的生活权利,践踏着人的尊严,威胁人的根基。人的生存权利是基础性的人权,生存权没有保障,其他种类的人权就无从谈起。人的生存权都没得到保障势必是对人的平等权的侵犯,是对人权的否定。反贫困作为保障人权的一部分,不是空头支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政府各界的良性政策,也同样需要贫困人口本身的艰苦奋斗。精准扶贫政策在追求全社会,更主要是社会中的绝对贫困人口的公平正义。
精准扶贫精准的地方在于区别以往粗放式的扶贫,帮扶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开辟了贫困户家庭和帮扶责任直接沟通的渠道。帮扶责任人直接可以了解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减少了虚假情况的发生。将贫苦家庭的致贫原因做了详细的区分以及再将同一类型的贫困家庭划分了等级,一般贫困还是特别贫困。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精准的帮扶。有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党和政府既考虑到了普遍的价值追求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追求幸福生活,也遵循了社会良心即对人生存权的保障。
(二)精准扶贫政策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实质正义的追求
精准扶贫依据科学理念的指导采取了各种政策。产业帮扶政策,改善收入结构为脱贫提供了长远的政策指导,此政策目的在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正义,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一环。技能培养政策,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这无疑是在实现就业机会的公平正义,在市场经济的制度之下,农民往往因为技能因素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提升就业技术,还要保障个人的就业自由权,实现就业机会的公平正义。教育脱贫政策,在教育上的脱贫摘帽实现个人的教育公平正义,将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这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教育的公平正义为也为以后的政治公平正义提供了智力前提,政治公平正义主要表现在公民平等的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的公平正义直接影响了今后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提高了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从而促进政治的公平正义,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共商共建”的平台。
住房安全和异地搬迁政策,直接体现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公平正义,杜绝了不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环境条件,也排斥了可能因为房屋倒塌、地质灾害等危害个人生命安全权的不利环境。基本医疗政策,健全贫困地区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大病报销,减少了因病致贫的人口,同时对于实现个人生命健康权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兜底政策,在原则上排除了穷人在大病面前和在突发健康疾病面前束手无策的窘迫局面。社会医疗保险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病报销政策的稳步推进在实质上尊重了个人的生命健康权,将以人为本的实质正义凸显到了极致。总之在精准扶贫的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下,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和国家不断追求社会主义实质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
(三)精准扶贫政策体现对“不利者”的权利的保障
实质的公平正义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发扬社会活力。在精准扶贫策略上,坚持发展教育扶贫,就是在避免一种:教育贫困-贫困-教育贫困的恶恶性循环,要打造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扶贫-教育脱贫-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在人们摆脱贫困的基础上,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政治生活的公平正义,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满足时,个人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时,才能去追求个人的幸福生活。在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中明确提出,物质基础决定人们的思想观念。只有当人们的物质基础不因为贫困而被差别对待时,我们才能去实现个人的言论自由,保障个人的机会平等。
建立一个为大家所能接受的社会道德基础。精准扶贫还在于改变改革开放后所提倡的:“先富带后富”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策略。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到了贫困人口的机会公平正义。在追求个人幸福时,也受到了国家大的发展政策的制约。为了改变这一历史现象对少数人群的不公平,也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质公平正义。因此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下,国家资源大幅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使得受政策影响的人群可以平等地追求幸福生活。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使所有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上等方面都享有平等的自由,使他们在面临机会选择时都是公正平等的(不是形式上的平等,而是要采取措施是天生的不利者与有利者一样可以同等的利用各种机会)。在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方面。始终从最少受惠者立场来考虑问题。这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补偿效果。”虽然这一论断遭到了诺伯特·诺齐克的反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论断的社会良心价值。它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群体追求幸福生活中“不利者”的权利。在精准扶贫政策中对于广大贫困人口在就业技术上地体现了这一价值构想。
1.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贫困问题的治理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借鉴成功经验,不但着眼于个人的基本生存问题还更应该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但要努力解决生存性贫困,即难以满足个人的基本衣食住行;还要花大力气去解决发展性贫困,即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限制个人发展,追求生活品质和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品质还没有得到解决。精准扶贫政策吸取了少数民族扶贫政策的诸多优点之后,自成体系。不但关注了个人最基本的人权保障——基本生存权,还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和提高了广大贫困人口的教育素质,丰富了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从浅层的个人基本需求发展到个人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力图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切实保障个人追求个人发展机会平等的道德伦理,展现社会主义实质的公平正义。
2.追求着社会实质的公平正义
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我们要实现的社会目标就是追求社会实质公平正义,在满足贫困人民个人生活的物质基础上促进个人的社会发展。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政策支持,有着补偿原则的动机。保障个人追求幸福生活,战胜因病致贫和实现个人言论自由,进而提高个人的政治生活热情,最终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全社会的共同富裕要平衡好社会各界。在社会各成员中实现广泛公平正义,不仅仅是少数富裕阶层之间的公平正义,更重要的是要将贫困阶层的公平正义落到实处,保障其享受平等就业机会的权利,教育公平的权利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美好追求。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了社会广泛的善,是对实质公平正义的不断追求。
三、精准扶贫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公平正义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是将正义的落脚点,基于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所倡导所要实现的正义是实质正义,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解决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从社会实践和生产方面,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新思路。目前中国处于理想主义向经验主义转变的阶段,在处理社会实质公平正义问题时,应当谨慎借鉴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正确处理好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公平正义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做到对社会主义实质公平正义的追求。
(二)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安定和谐的局面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社会犯罪,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收入差距引起了社会阶层鸿沟。贫困阶层在市场竞争机制中由于缺少职业技术、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势必成为竞争劣势的一方;而富裕阶层接受了更多的教育,职业技能也技高一筹,在市场竞争机制中往往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随着社会阶层鸿沟的加剧,不同社会阶层的恶性竞争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社会阶层经济鸿沟而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将市场机制下贫困阶层被剥夺的平等机会,通过政府政策性补偿的方式转移给贫困阶层,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提高其文化素质,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和谐的局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持,还需要成熟制度的支持,以及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建设。精准扶贫无疑是增加了贫困人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决心和能力,其政策措施平衡了各方利益,建构了一种广泛的社会正义发展基础,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工作提供了典范。世界瞩目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是关注的焦点区域,打赢脱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党和政府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投入和产业扶贫,更加关注了少数民族的地区的长远发展,使得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教育得到发展。少数民族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政府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缩小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在物质、教育等方面加强了对民族地区扶贫力度,从而增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底线,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树立提供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