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是家长的根本职责*

2022-11-26孙宏艳

中华家教 2022年4期
关键词:引路人权益总书记

孙宏艳

(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2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成立40 周年的中国儿童中心发去贺信,寄语广大儿童工作者要“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1]。这一殷切期望不仅对儿童工作者的工作方向意义深刻,对家庭、家长以及其他成年人也有特别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核心要义。

一、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的丰富内涵

少年儿童时期是人一生的奠基时期,今日的少年未来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与少年儿童时期的生活、教育是分不开的。成长在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国家、时代、家庭都对少年儿童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好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既是面向未来的儿童观与教育观的体现,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非常重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做出系列重要论述。2022年“六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提出了希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才能更好地服务少年儿童成长。

(一)儿童成长的引路人:价值观是根本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共青团干部、少年儿童的若干重要论述中,“引路人”一词出现过多次。尤其是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八一中学慰问广大教师时,曾对教师们说:“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引路人”内涵最好的诠释,他要求广大教师要在学生的品格、知识、思维、爱国等方面做好引路人。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要求所有儿童工作者以及其他成年人在少年儿童的良好品德、知识学习、行为规范等方面做好引路人。

“引路人”就是走在前面引导的人,让跟随者不迷失方向、不走错道路。毋庸置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不走错路、不走歪路至关重要,道路正确是成长成才的第一步。路走对了,多遥远的道路总可以到达,哪怕披荆斩棘。对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来说,更需要在人生的起点就找准方向。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引路人”这一论述的重要原因。

道路选择受价值观影响最大,选择正确的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做指引。当代社会正面临复杂、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思想认识、价值判断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常常诟病当代青少年缺乏责任心、“躺平”、虚荣、攀比、不爱劳动等,和青少年受不良价值观影响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称为“总开关”,并用扣好“第一粒扣子”来比喻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因此,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重点是要做好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引领。少年儿童时期,随着思维认知的不断发展,对人生、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全面、深刻,这一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尤其需要成年人的精心引导和栽培。

(二)儿童权益的守护人:权益保护是关键

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是成年人的责任,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战略工程,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与幸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党和国家始终高度关心少年儿童的权益保护,1990年,我国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成为第105 个签约国;2021年,又颁布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关注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权益保护。2013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共同庆祝节日时说过:“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3],并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支持少年儿童工作。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4]。

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少年儿童的权益?因为正在成长与发展的少年儿童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的成长关系到红色江山后继有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少年儿童的权益得到进一步关注。尤其是2021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这些都是维护少年儿童权益的具体体现,也特别需要所有成年人把政策变为行动,把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和过去相比,少年儿童享受着更丰裕的生活条件,无论是生存状况还是受教育机会、受保护权利、参与权利等都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例如,有的少年儿童面临着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网络沉迷等问题,也有的少年儿童因学习压力而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疾病。这些问题是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坑”和“陷阱”,尤其需要成年人细心注意,守住孩子的安全底线。

(三)儿童未来的筑梦人:少年有志、国家有望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切少年儿童的梦想,多次谈到“青少年要敢于有梦” “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来要在你们手中实现”“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把学生称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5],把教师称为“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6]。

“筑梦人”是指帮少年儿童打造、构建梦想的人。“筑”不仅表示修建和打造,还有“夯实”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用“筑梦人”来称谓教师,特别形象生动且富有深意,既要求成年人培养少年儿童有梦想、有志向,又指明了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梦想的做法。

要怎样为少年儿童树立梦想呢?那就是“打造”和“夯实”。孩子小时候往往都是有梦想的,如想买游戏机、想当医生、想赚很多钱、想考好学校……但是,走着走着,有的孩子梦想消失了,不再去想明天,甚至对未来充满恐惧。也有的孩子梦想“长歪了”,原本美好的梦想变成了“执念”或者“歪门邪道”。“筑梦人”的职责就是不仅要引导孩子有梦想,还要让梦想“走正道”。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志向扎根祖国大地才能更长久,才能助力少年儿童发展得更好。这就是“筑梦人”的职责。

二、当代少年儿童的群体特征与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这三个词语,并且在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 周年的重要日子里对所有儿童工作者集中地提出要做好这三种人,说明他认为这三个方面是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核心目标及关键问题。

家长、教师和儿童工作者也要更准确地了解当代少年儿童的群体特征,这样才能用对、用好爱孩子的心、爱孩子的情,更好地做少年儿童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近些年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若干研究也发现当代少年儿童在价值观、权益保护、理想信念等方面的一些特征与问题,也许能启发家长思考怎样更好地帮助少年儿童成长。

(一)互联网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影响大

当代少年儿童是网络一代。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20年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 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学龄前就成为小网民的比例达到33.7%。[7]可见,少年儿童网民不仅群体大,还呈现低龄化特征。不仅如此,当代少年儿童还是移动互联网一代,用手机上网的未成年人已经达到六成以上,10 ~14 岁的少年儿童人均有44 个手机App,10 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均有28 个手机App,超过七成未成年人接触过短视频,超过六成未成年人有自己的微信号。网络的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途径复合性、传播过程虚拟性、传播环境娱乐化的特征,使少年儿童既能享受丰富的网络资源、复合型的传播方式、好玩互动的传播环境,也有可能遭遇无序混乱的网络万象和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使孩子们真假难辨。这些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既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也给我们引导与守护少年儿童带来更大挑战。

(二)更重视家庭幸福和个体幸福

2020年8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包括北京、江苏、辽宁、河南、云南、陕西六省(市)在内的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9 312 人进行调查①文中部分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的数据结果尚未全文发布,暂无参考文献,下同不注。,发现“有温暖的家”是少年儿童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若干选择中排在第一位,占比71.5%,远超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健康(39.2%)、有知心朋友(29.1%),分别超过32 个、42 个百分点。而且,从1999年到202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少年儿童连续进行了五次这样的调查,每一次“有温暖的家”都排在第一位。可见,和谐温暖的家庭是少年儿童精神与情感的重要支撑。这说明少年儿童非常重视家庭和个体幸福,他们对未来目标的选择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引导,他们的未来方向也常常和家庭有着密切关系。

(三)因为社会作贡献、事业成功感到幸福的比例下降中有所回升

2020年调查发现,少年儿童把为社会作贡献排在幸福感的第四位,比例为19.3%;为事业成功感到幸福的比例为6.8%,排在第六位。和过去几次调查相比,少年儿童对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下降中有所回升。1999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五次调查中为社会作贡献的排序分别为第2、3、3、5、4 位,事业成功的排序分别为第5、6、7、8、6 位。可见,少年儿童更关注家庭、健康、朋友等与自我、个人的生存、生活有关的要素,他们的幸福感、价值判断也与这些要素密不可分,而对社会、事业、贡献、成功等关注较少,从尊重、成功、贡献中获得的幸福感较少,为此感到幸福的比例较低并且排序靠后。但是令人欣喜的是,少年儿童认为事业成功、为社会作贡献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来源。

(四)对谦虚、守信、诚实等价值观认可度下降

2020年对少年儿童崇尚的价值观调查发现,少年儿童特别崇尚的是善良和爱国,这两项的比例均超过半数。其次是诚实、责任感、勇敢、自信、孝敬,比例均在三成以上;勤劳、谦虚、守信、进取等价值观也进入少年儿童崇尚的价值观的前十位。这说明当代少年儿童对传统价值观比较尊崇。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高涨,2015年爱国排在第七位,2020年上升到第二位。与此同时,少年儿童的责任感也有较大幅度提升,2015年排在第九位,2020年上升到第四位。但是,少年儿童对谦虚、守信、无私等品德的认可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谦虚从2015年的第三位下降到第八位,守信从第四位下降到第九位。这说明当代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复杂化的特征,既有时代性,又有自主性。

(五)学业压力依然是主要压力

学习是少年儿童重要的生活内容。2020年对少年儿童的调查发现,41.0%的少年儿童想到考试就非常焦虑。和2015年相比,少年儿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和超标率均有增加。例如,小学生和初中生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超标率分别比2015年增加17.5 个、13.0 个百分点。而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明显下降,表示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的少年儿童只有17.4%,与2015年相比,下降约4 个百分点。虽然在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但是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中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有近三成家长表示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没有减轻,六成家长认为“应试制度还在,不可能真的给孩子减负”,近半数家长认为“别人都在学,自己家孩子不敢减”。面对努力已经“通货膨胀”的外部大环境,家长该如何保护孩子的权益,的确是个时代难题。

(六)玩耍时间、睡眠时间进一步减少

玩耍和睡眠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2020年调查发现,表示周末能玩2 小时以上的少年儿童比例不足半数(45.5%),较2015年下降14 个百分点。按照国家规定,小学生睡眠达到10 小时、初中生达到9 小时才算达标。但实际上,小学生有近九成在学习日(周一到周五)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初中生有八成多睡眠不足9 小时,较2015年增加了27 个百分点。

(七)文化需求强烈但过度娱乐化

课外阅读是少年儿童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少年儿童的纸质阅读和深度阅读较少,数字阅读和浅表化阅读较多。[8]2020年调查发现,近七成少年儿童阅读过数字图书,较2015年增加27 个百分点。然而,数字阅读存在圈群化、浅表化、碎片化、娱乐化等现象,不利于少年儿童文化素养的形成。例如,少年儿童最喜欢的阅读内容,排在前两位的是幽默段子和娱乐资讯,分别占六成和四成。刷短视频时也更喜欢幽默搞笑类内容。这种圈群化的内容虽然减压、好玩,但是有些内容缺乏精神营养,甚至呈现媚俗化特征。超过六成少年儿童阅读过网络小说,但是网络小说内容良莠不齐,如有些“霸道总裁文学”“耽美文学”等可能夹杂着一夜暴富、不劳而获、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或淫秽色情、血腥恐怖等违法违规内容。

(八)偶像崇拜仍以“三星文化”为主

偶像是少年儿童精神需要的集中体现,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动力源泉。2021年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6 省市4 000 余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少年儿童排序前10 位的偶像分别是歌手、演员、运动员、父母、科学家、英雄或功勋、老师、文学家艺术家或思想家、政治军事人物、自己。可见,歌星、演员、运动员等明星占据了少年儿童崇拜的偶像的主要位置,比例均在两成以上。少年儿童追随的偶像以歌星、影星、运动明星“三类明星”为主,这一现象被称为“三星文化”,已经持续多年,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要特征。杰出人物,如科学家、英雄、功勋等,是排在明星之后的重要偶像,但比例远低于明星。例如,少年儿童把歌手作为偶像的比例为33.3%,而把科学家、英雄或功勋等作为偶像的比例分别为13.4%和12.4%,相差20 个百分点左右。仅有1.0%的少年儿童把劳动模范作为偶像,在偶像排序中位列倒数第二名,排名甚至低于电竞高手(4.9%)、企业家或商业精英(2.6%)、网络主播(2.4%)、配音演员(1.7%)等。

三、科学用心、理智用情,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从上述对少年儿童在价值观、权益、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孩子们出现的这些问题与家庭、家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做好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职责,家长责无旁贷。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们是做家长的,对孩子当然用心用情了,这还用说吗?”诚然,每个家长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期待孩子健康成长的,都是既用心又用情的。但是,有的家长并不知道该怎样用心用情,甚至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因此,家长要科学用心、理智用情,在正确的轨道上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做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做孩子权益的守护人、做孩子未来的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儿童工作者的这三条要求,其实也是教家长如何用心用情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就了今天每个不一样的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近些年来,我国更加重视家庭教育。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这意味着我们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校社协同共育。同样,做好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也离不开每一位家长的助力,离不开家庭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一)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做好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多次强调“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在家庭工作中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也是家长做好引路人的重点。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立德树人也要在生活中切入,家长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将孩子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1.良好家风是最好的引路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家风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要引导孩子走正路,做有良好品德、有益于社会的人,家长要注重良好家风的营造。良好家风是家庭文化,是环境的浸润,是父母或其他长辈给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生活不同于学校生活,家长喋喋不休的说教不仅难以起到有效的引导效果,反而易破坏亲子关系,使教育效果更差。因此,家长想在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做好引路人,就要先修正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给孩子做好示范和表率。

2.和谐的关系是引路的前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想让孩子跟着家长的指引去行动,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前提。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如果没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即使家长有好的教育目标,也难以引导孩子跟着目标走。和谐的关系也包括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有的家庭里夫妻俩都努力与孩子搞好关系,但是夫妻二人却互相看不顺眼。如果夫妻之间你说往东我偏往西,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父母想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很困难。

3.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是重点

做好引路人,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人格健康和良好习惯。有的家长特别重视成绩,只想引导孩子好好学习,忽视品格养成、情绪健康和习惯培养。2021年全国两会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10]价值观在人格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都具有重要影响。人格是否健康、品德是否良好,最终都呈现在行为习惯上。少年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好习惯会使孩子受用一生。生活中让孩子日复一日去做,逐渐养成好习惯,是更便于家长实施的引导方式。

4.结合生活细节进行引导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要合一。对孩子的教育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本身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这一理论对家长来说更有启发性,家长要给生活以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加强教育和引导意识;给教育以生活,让教育更加生活化,更便于孩子接受。做好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就要在一朝一夕、一餐一饭中进行引导,对孩子的教育也要生活化而不是学校化,要让家庭教育有生活气息。

(二)在儿童友好的理念下做好守护人

谈到保护孩子的权益,很多家长都感到问心无愧。为了保护孩子,家长宁愿豁出性命,这样的守护还不够吗?但是,家是温暖的港湾、是保护孩子的地方,也是孩子的权益易被忽视、被伤害的地方。家长要做孩子权益的守护人,就要承担起家庭保护的责任,坚持最有利于儿童的原则,坚持儿童友好的理念。

1.坚持最有利于儿童的原则

“最有利于儿童的原则”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的原则,规定应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优先的保护,强调要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保护与教育相结合。这几条要求是家长做好儿童权益守护人必须坚持的原则。作为家长,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儿童权益。有些家长伤害孩子正是由于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导致的,例如孩子明明已经长大,但是家长却不尊重他的隐私或不给他独立的机会等。

2.从“为了孩子的一切”出发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家长往往能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但是在“为了一切孩子”方面常常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对成绩好的孩子怎么看怎么顺眼,对成绩不好的孩子不给好脸色。成绩好的孩子可以玩,成绩不好的孩子不许玩;在“为了孩子一切”方面更难以平衡和理智,为孩子的学习家长做什么都行,要是为孩子的玩耍家长就会打折扣。做好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生存权、受教育权,也要重视孩子的娱乐休闲权利等,要从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角度兼顾儿童的各方面权益。

3.数字时代更需要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做儿童权益的守护人,要坚持儿童友好理念。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联合22 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倡议要坚持儿童优先发展,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需求为导向。数字时代的儿童有更多互联网原住民的需求,家长要以儿童友好的理念来发现他们的需求,守护他们的权益。

4.打铁还需自身硬

家长要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就要先强大自己。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底色和人格底色。人们常说“为母则刚”,做了父母的人在守护孩子时虽然很坚强,但是也要讲究科学方法。家长要多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为了孩子就忽视自我发展。只有家长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才能做好孩子权益的守护人。家长有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守护好孩子的成长。

(三)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做好筑梦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11]家长希望孩子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成长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就要耐心做好儿童未来的筑梦人。家长要善于发挥孩子的最大潜能,就要以尊重为前提。每个孩子的能力、理想、兴趣等都是有差别的,尊重个性才能让每一个人熠熠发光。

1.积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筑梦的过程就是锻炼孩子能力、打牢理想之基的过程。要让家成为梦启航的地方,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要赋予孩子能量,激发孩子行动的意愿。内驱力是一个人行动的源头,“我想做”比“要你做”更能使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放弃,这正是实现梦想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驱力是一种推动的力量,有利于唤醒孩子的动力,决定他做事的动机和力量。美国心理学家德西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有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时才会产生内驱力。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更多自主机会,多给孩子鼓励,使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获得被认可、被接纳的归属感。

2.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梦想当作孩子的梦想,有的家长逼着孩子确立不喜欢的目标,这些做法非但不能让孩子以梦为马,反而有可能成为孩子的压力或阻力。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每个人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域更易使孩子向着理想水平发展,更容易实现理想和目标。成年人也更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跳一跳,够得到”。因此,家长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孩子构建他的梦想王国。

3.引导孩子将梦想照进现实

无数事实证明,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不可分割。国家梦想由无数个人梦想构成,国家梦想的实现又为个人梦想的实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少年有志,国家有望”“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这说明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期待少年儿童从小有理想、有抱负,还希望少年儿童的理想抱负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家长要引导孩子将梦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找到理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使孩子立足今天,又始终有信念的灯塔指引他们前行。

4.做好筑梦人要先做追梦人

很多家长愿意给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希望孩子有奋斗目标,但是自己却没有梦想和目标,每天只是围着孩子转。每一个家长都无法成为完美家长,但是仍要对生活有激情、有目标。当孩子看到家长热爱生活、积极工作、有精气神儿,孩子也会对生活充满热爱,产生奋斗激情。因此,家长做好筑梦人,要先做追梦人,让孩子知道“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猜你喜欢

引路人权益总书记
身在异国他乡,海外华侨华人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通报: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84款App
学党史 强信念 做好学生“引路人”
众多作家的“精神引路人”、诗人路易丝·格吕克获诺贝尔文学奖
漫话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撑起老年人权益的“保护伞”
洪专:中国基因治疗领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