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11-26山东省淄博第十五中学

学苑教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诚信劳动教育

山东省淄博第十五中学 韩 杰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顺应新时代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势在必行,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成为有效途径之一。传统文化课程中很多教材富含启发学生尊重劳动、重视劳动、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等劳动教育内容,教学时融入渗透具体实例开展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以达到劳动育人、立德树人目的。

1.创意展示中,培养学生具备必需的劳动能力。

具备必需的劳动能力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的总体目标之一,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会创新劳动的必要条件,授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及时让学生加强练习,学生在制造过程中,学习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设计制作步骤,试验创造过程,完成制作任务,展示劳动成果。如此既能增强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其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传统文化教材中有许多通过器物演示、科技制作等来反映文化精神和传承科技的范例。学习《谦虚为怀》“孔子做欹器置于座右以警戒自己”的故事,安排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欹器”出自《荀子》的《宥坐》编,“宥”相当于“右”,“宥坐”即“右座”,是“座右铭”的来源。并且弄清欹器重心能够发生变化的原理,掌握它的形态结构,然后在与家人或同学的协同合作下,试验自制一个两耳对称、中间腹大、底部尖型、自由转动的欹器,通过欹器注水实验,总结出没有水时欹器会倾斜、水满时就翻倒、不空不满才端正的结论。学生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制作技巧,也领悟到自满就会倾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把虚心学习、永不自满作为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不断发展进步。

2.体验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是劳动教育的必修内容。南怀瑾曾这样注解“生乎今之世”,要有现代知识、谋生技能、处事本领,不知怎么修理坏了的电灯,不会处理着火的电线,已经是一个落伍者了。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劳动教育不仅应当启发学生尊重热爱劳动,还应当重视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学习清朝刘蓉的《习惯说》时,学生阐述刘蓉不愿治理自己读书学习房间的看法,倡导学生坚持从事日常生活劳动,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意志磨练,从生活整理中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才能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取得成功。

教导学生认真负责、安全规范也是必需的,《周易》里提到在物品下方铺垫茅草保证安全,这是慎重对待事物的态度。用茶具下再加杯垫的生活实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双保险”的安全意识。运用杜威的“做中学”,蔡元培的“实践教学”,实施开展“我为校园安全献计策”,调查日常生活安全现象等实践活动,如:食品包装袋上除印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外,为何还有“发生涨袋情况,请勿食用”的提示;汽车座椅既有安全带,为何还装有气囊。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学习和生活中的安全事项及身边发生的小事故,怎样采取积极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事情发生,把握安全规范的同时,兼助学生自觉形成认真对待生命的负责态度。在活动参与中,学生加深了对生活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逐渐提升了自己的劳动素养。

诚信既是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劳动品质。《周易·系辞》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自然界遵循天地运行的“诚信”法则,人同样应该追求诚信境界。儒家则提出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孔子就特别重视诚信,他认为言忠信、行笃敬,一个人凭借忠实守信、厚道有礼的言行,即使在蛮貊之邦,也能感化他人,类似的“信”字在《论语》中就出现了多达30余次。可以看出个人遵守内在诚信与外在守信的统一的重要,只有做到诚于中,从内心而发的讲诚信,才会外信于人,和朋友讲信用了,社会上用信誉处事,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论语·为政》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同样告诉我们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汉朝开国功臣季诺“一诺千金”,他因重视承诺而得到世人相助的故事很好地例证了与人交往,有诺必行,自己能真诚地对待他人,用信用去交友,自然会赢得彼此信任和尊重。再如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的季扎,汉代刘向《新序》中记载了一则季札挂剑的故事,后世多感怀于他挂剑报徐君的行为,纷纷借诗来表达这份敬意,诗人杜甫对此发出“欲挂留徐剑,犹回忆戴船”的感慨,黄庭坚诗曰“挂剑自知吾已许、脱骖不为涕无从”。与他有师徒之谊的孔子参考他的事迹,阐发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论述。通过引导阅读,学生深入感悟如何不负对别人的允诺,怎样兑现自己的承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诚信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面临复杂的时代变革,诚信越来越成为事业有成的根基。就个人来说,是立身之本,就企业来说,是长远发展的保证,近代山西商业的繁荣昌盛,源自晋商一直奉行“经商先做人,做人先修德”的晋商家训,立德、守信是他们商业成功的基础。如,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致庸,要求所有的商铺不能缺斤少两、不弄虚作假,他宁可赔钱倒掉劣质胡麻油,也不能失信,诚信赢得了大家信任,乔家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再结合孔子违背被要挟订立的盟誓的做法,让学生明白,讲信修诚是要讲原则的,不合乎道义的承诺可以不必执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诚信观,初步学会对待事情需要辩证思考,全面周到的考虑问题。借助范例导学,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鉴于学生没有从业经历和从商实际,如果单凭说教灌输,不免枯燥乏味,也引不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所以指导他们浏览阅读有关事例和典范,讨论争辩中帮助他们理解无信不商的意义,种下诚信立业的劳动观念。课堂上掌握了有关诚信的知识和理念,课外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进一步运用提升,如“我的小书店”淘宝活动,学生互相交流手中藏书,在实际运行中进一步学习如何诚信经营。针对部分同学日常学习中存在的抄袭作业、编造谎言、考试作弊等现象,布置撰写以诚信学习为主题的倡议书,号召大家诚实守信,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3.科学探究中,培育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

王阳明《传习录》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观点,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助推了学习理论结合科学探究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必经路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等基本理论主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被学生理解,辅以探究锻炼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科技竞争时期,把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等劳动精神融入学科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学习《大爱无疆》,引导学生畅谈对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不畏艰辛、勇排众议突破航天技术难题的开拓进取精神所受到的启发;阅读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的实业救国,交流讨论他创办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的事迹,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并学习其为了民族复兴与人民生计优先兴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厂的开拓精神。除此之外,还教授学生钻研探究的方法,如《大学》的“致知在格物”,告诉学生认识、探究事物的道理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如果要把握对事物的认知,“炊沙岂能成饭”那样费力无用的“格竹子”观察事物自然是行不通的,还需对事物内在的事理进行细致探究,应同《二程遗书》“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外在观察、内在推理并重下,增进知识,才能有所突破创新。讲述从火的使用到指南针、造纸术再到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社会正是在创新中得以向前发展,正如梁启超所说“惟进取也故日新”,只有不断进取,才有创新与成长,同时在传授过程中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力争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继承的一种劳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劳动最光荣,劳动是人们的生存之本。古时孔子看到弟子宰予在该劳动和学习时睡大觉,喟叹朽木不可雕也,他认为有这种行为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坚持“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唐朝高僧百丈禅师直到80岁,每天都是自己扫地、擦桌、洗衣。古代男耕女织的方式让人们形成了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在位12年的雍正皇帝“以勤先天下”,一年当中只有生日当天才会休息,他“朝乾夕惕”,勤于政事取得了卓著成效,也为后面乾隆时期的盛世打下了基础。借鉴以上事例,引领学生通晓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自己的职业上,勤劳才能有饭吃,不劳而获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仅会腐蚀心灵,还可能会让自己做出非分之举。

勤劳是生产态度,节俭则是消费态度。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通过辛勤劳作、勤俭持家换来富裕生活,曾国藩秉持“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家训,告诫子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求子女遵守耕读家风,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不允许子女睡懒觉,洒扫庭院、挑水种菜、饮食起居、纺纱织麻分由子女去做。再如,在位23年的汉文帝,经常把宫室苑囿赐给贫民,节省宫廷生活支出费用,用作民生。阅读学习名人轶事,学生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含义,也较深刻地体会到勤俭则有成,奢靡则堕落,正如《大学》中提出的“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要让生产财物的人多于消费财物的人,让人们勤奋在生产财物上,节俭在消费财物上,不论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知勤劳守节俭,才会保留劳动成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永远不能丢的。并联系当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教育更具长久的重大意义。

增强爱岗敬业的态度和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敬业是人们发挥劳动本性的首举。荀子指出“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朱熹说过,凡做一件事,要心无旁骛,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做事上,这就是“敬”。辅助学习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一文,学生诵读思考文章关于敬业的论述,较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满足生活所需,付出劳动是必要条件,再举齐白石不画完5张画就不吃饭的事例,让学生领悟用心投入地做事,也是敬业的一种表现。迁移到学习上是同样的道理,读书学习就是自己这个年龄段的一份工作,认定目标持敬专注地努力,定会劳有所得,学有所获。

还可通过诵读相关古诗文,培育积极的劳动和学习精神。“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劳动场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晨起晚作,“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学习劳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硕成果。诵读感知期间,学生自会品味出辛勤劳动带来的幸福,自觉端正劳动态度。再开展勤奋苦学的讲故事活动,如孔子“韦编三绝”,董遇“三余读书”,倪宽“带经而锄”,朱买臣“买臣负薪”;还有孔子弟子颜渊在别人玩耍之时仍然不停学习,日积月累付出了常人百倍的努力,终修养达成等。由此教导学生,人在世上各有境遇,自身条件各有差异,怨天尤人毫无意义,经过不懈努力的命运才变得强大,逐步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养成必备的劳动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经历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才可能有真正的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劳动教材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赋予传统劳动以新的教育内容,运用新方法,探索新技术,创造出新价值。引导学生在个人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中,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价值,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生梦想。

猜你喜欢

诚信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