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主体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2022-11-26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林淑艳

学苑教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预学学法研学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林淑艳

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中,“预学——研学——迁移”构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已经为更多学科教师所认可,具有更高的实践应用价值,教师要有主动研究探索的意识,科学设定“预学”任务,合理组织“研学”活动,适时优化“迁移”训练,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主体教育大背景下,教师围绕新教学模式展开实践探索,符合学科教学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基本诉求,从不同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其教学应用价值会更为丰富。

一、设定“预学”任务,确定学习助力点

“预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准备适合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进行“预学”阅读思考,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预学”活动时,需要为学生设定具体的操作方案,规划清晰的学习路线,为学生带来最直接的帮助。

1.设计学习方案。

教师设计“预学”方案时,不能只是问题的罗列,也不是笼统的任务投放,需要给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在问题思考时有明确的方向,在任务操作时有清晰的路线,这样才能提升学生“预学”效率。学生习惯教师布设任务,教师不妨设计一些选做题,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利,同样能够形成激发效果。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对任务做细化设计,设定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程序,学生接受起来更为顺畅。

如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对北京春节习俗做了详细介绍,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深入探索的主观要求,教师适时布设自主学习任务:北京春节习俗有很多,不妨选择一个最为喜欢的习俗内容,对相关内容做重点阅读,选定适合的角度展开具体鉴赏,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看谁的鉴赏分析更有专业性。学生对过节习俗比较熟悉,面对北京春节诸多习俗内容,自然有主动选择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元宵节赏花灯习俗比较感兴趣,找出了相关描写句子,从不同角度做品鉴。也有学生找出一些描写关键词,结合具体语境做分析,从情感角度做归结,理清了鉴赏的路径。学生做出个性选择,其学习主动性更高,教师及时做鉴赏辅导,确保“预学”行动迅速展开。

教师设计鉴赏任务,而且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无疑带来更多启动力量。学生阅读有倾向性,教师布设自主鉴赏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鉴赏内容,结合自身认知积累做鉴赏处理,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预学”任务设计没有固定套路和格式,教师灵活掌握设计策略,结合学生学习需要做组织,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

2.优化“预学”引导。

小学生虽然有自主阅读、观察、讨论、鉴赏的能力,但学法积累相对薄弱,教师在学生“预学”操作过程中,要及时跟进观察,适时做出对应指导,确保“预学”活动顺利进行。学生进入“预学”环节后,教师将学法渗透到学生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学习操作中进行学习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接纳和矫正中完成认知积累。“预学”指导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具体设定,教师需要做出准确判断,以提升教学指导的针对性。

教师设计“预学”任务时,要对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学习效果做客观评估,以提升设计品质,让学生自然进入到“预学”环节。如教学《腊八粥》,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内容,对主要情节做梳理,并设计了阅读任务:这篇文章写作线索是什么?结合人物分析梳理出写作线索。文中主要人物是谁?如何分析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找到相关描写,从多个方向做思考。作者是如何介绍腊八粥的?找到相关片段,归结出主要特点。作者描写语言很精彩,做摘要处理,看谁选择更为精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自主学习,因为有比较明晰的操作方向,学生“预学”获得丰富成果。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对问题的解读都比较到位,摘抄也比较顺利,教师给予更多肯定评价。

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经历,教师针对性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并在操作方法运用方面做出明确提示,为学生顺利进入“预学”环节奠定基础。如线索寻找、人物分析、描写鉴赏等,教师都给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学生结合阅读体验展开学习行动,其学习推进顺利,学习效果显著。教师及时做出学习提示,不仅明确了学习要求,也给学生带来学法支持,学生依照教师指引行动,其学习体验认知自然形成。

二、组织“研学”活动,建立合作生长点

“研学”是研究性学习,这些“研学”行动常常带有合作属性,需要学生组建成学习团队,在集体探索中达成学习目标,其实践价值更为丰富,教师要做好活动组织,聚合合作动能,达成更多“研学”目标。

1.聚合合作动能。

“研学”常常带有互动属性,教师在具体组织学生展开“研学”行动时,要在任务设计、学习要求、组织优化等方面展开深度研究,推出课堂辩论、质疑释疑、读写展评、鉴赏评价、课堂演绎、游戏竞赛等合作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在深度研究探索中成长、学习、认知。学生对高频互动性集体学习活动情有独钟,教师围绕集体性学习展开创新组织,其助学作用会更为突出。

学生进入“研学”环节后,其学习思维更加活跃和灵敏,教师需要对“研学”任务做合理设计,对合作学习做科学组织,以提升“研学”成效。如朱自清的《匆匆》,针对珍惜时间主题展开反思,教师围绕这个主题推出合作学习任务:关于珍惜时间,我们掌握了不少这方面的名句,进入学习小组后,每一个人要先共享一段珍惜时间的名言。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写一段珍惜时光的感慨,准备在小组内诵读,小组成员展开评选活动,推选出最佳感悟,准备进行班级展示。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行动,先寻找珍视时间的名言警句,然后做筛选,撰写感悟文稿。教师根据观察情况,及时做一些提示,要求学生选择那些比较有启迪性的名言,撰写感悟不是喊口号,需要对接自身生活实际做典型发言,能给其他同学带来一些启示。

学生对合作学习有更高认同感,教师抓住学习心理做任务布设,要求学生共享名句,为后面感悟撰写奠定基础。特别是感悟撰写,这是学习核心任务,教师给予方法指导,为学生深度思考创造条件。学生利用感悟撰写、展示、评价机会,对文本主题内容做深化处理,自然形成学科认知基础。合作学习是一种操作形式,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形式,聚合合作动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助力支持。

2.达成“研学”共识。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研学”活动时,要在学法上做对应提示,给学生提供更多研究的启示和指导。学生对集体性学习活动比较熟悉,教师将“研学”目标渗透到活动要求之中,让学生主动进入到互动环节,在广泛阅读、深入讨论、多样操作、积极思考等学习活动中,逐渐达成学习共识。“研学”带有系统性特点,教师要在组织程序、组织调整、组织效果等方面做统筹安排,设定适合的“研学”目标,以激发学生主动“研学”的热情。

学生对“研学”互动比较熟悉,教师在“研学”任务布设时,需要提出具体的要求,甚至要渗透一些方法,确保“研学”效果。如教学《那个星期天》,教师设计的“研学”任务是:自主阅读,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然后进入学习小组,说说这些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有什么表达作用,小组成员之间做具体评价,最终集体归结鉴赏方法,将集体“研学”成果以方法集锦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一步是自主阅读,画出典型的心理描写的关键语句。学生对心理描写比较熟悉,前面学习过的课文《盼》,其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内容,可以做对比阅读和思考。第二步,小组组长负责集合成员,让成员逐个介绍自己的阅读鉴赏情况,每一个成员针对某一处心理描写做重点分析,其他成员则对其分析做评价。第三步,集体研究鉴赏方法,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准备提交到班级。

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程序展开学习,其“研学”行为有序高效。“研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学生顺利进入学习位置,展开深度思考和归结,其鉴赏体验更为丰富。即便最终总结出来的鉴赏方法不是很科学,这个操作过程都是有价值的,学生从鉴赏角度展开学习,其阅读思维得到了历练。“研学”要凸显其研究特点,强调学生学习感受是重点,只有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优化“迁移”设计,形成能力提升点

“迁移”训练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带有知识积累、能力转化的特点,教师要注重学法的传授,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实现认知内化。学生对“迁移”训练比较熟悉,教师需要做好对接处理,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线,以提升训练效率。

1.强调方法训练。

学生有丰富学习经历,其学法积累也比较丰富,但学生大多没有科学梳理的意识,其学法积累也带有随意性,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在学生迁移性训练之中传授学法,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索中自然构建知识体系,实现学法的快速积累。“听说读写思”都属于语文学科训练手段,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实践做好选择,设计适合的训练任务,促使迁移性训练顺利展开。

学生习惯书面作业训练,教师要做好创新设计,有意识推出一些鲜活的、立体的训练任务,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也能够提升训练效果。如教学《两小儿辩日》,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带有故事情节,教师先与学生一起研读文本,结合课后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翻译文本内容。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清晰把握后,教师设计了角色演绎任务:自行成立三人表演团队,分饰三个角色,自行设计台词、动作和表情,准备参与班级演绎活动,看哪一个团队表现更好。学生对文本情节比较熟悉,需要对台词做打磨处理,进入合作团队后,集体研究角色身份和性格特点,研究演绎方案,展开演绎彩排训练。

教师鼓励学生自行成立演绎团队,这样有创意的设计,抓住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对演绎活动任务比较有感觉,自然主动响应教师安排。如果教师硬性分组,学生配合不会和谐;如果由学生自行成立团队,能够大大提升集体配合的默契性。学生集体讨论、研究、分析、归结,最终达成学习共识,这个学习过程体现认知的内化,带有鲜明的能力“迁移”特点。

2.注重实践体验。

语文学科与生活有太多融合点,教师在训练设计时,要做好生活对接处理,推出更多生活化实践活动任务,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生活观察、课外阅读、网络信息搜集、生活实物写生、仿写续写训练等,都与生活实践有更多对接和联系,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在阅读、分析、体验、归结中完成认知构建,这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有重要辅助作用。

例如,教学《表里的生物》时,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理清基本情节后,让学生进入学习小组,回忆并讲述小时候曾经经历的幼稚可笑的事情。学生对这样的任务都比较感兴趣,积极响应教师的安排,饶有兴致地介绍自己的故事。教师及时给予提示,要求学生借用课文叙事方法,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学生讲述过程很顺利,课堂反响良好。教师现场搜集一些有价值的故事信息,在班级内做推荐,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素材,展开作文创作,或者是做素材积累,为后来习作准备素材。学生童年生活丰富多彩,出现一些幼稚可笑的行为是比较正常的,教师将相关信息做分类处理,很快就形成了素材题库,并利用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为学生习作带来便利。

在这个教学安排中,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利用故事进行带动,创造适合的训练环境。学生对自身经历最为熟悉,自然会主动参与讲述活动。教师指示学生在倾听中积累习作素材,将阅读和习作联系起来,拓宽了训练维度,提升了训练效率。

教师围绕“预学——研学——迁移”模式展开实践探索,其教学适合性更高,实践应用价值更为丰富。“预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研学”奠定基础,“研学”属于集体行动,能够集合集体智慧,形成学习体验和认知,“迁移”是内化性学习,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成长。这是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做模式研究,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探索中,提升学生学科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预学学法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预学
有效预学,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