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课程体验式教学探索
2022-11-26侯征,郑懿
侯 征,郑 懿
(空军军医大学:1.药学系药理学教研室;2.基础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在既定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作为教师我们尝试着对《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进行体验式教学改革,如:近期探索开展的“走近医学名家 领悟人文精神”第二课堂活动。该活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主题报告,邀请附属医院教授以“医学与人文”为主题做专题报告。二是参观见学,组织参观了学校教学实验中心、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是名家访谈,学生按照专业划分为学习小组,对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知名专家,围绕着“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展开专门访谈。最后,各组分别撰写报告,叙述心得体会升华思想境界。总结此次医学人文课程体验式教学活动,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人文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分析
1.1 直观生动而非简单灌输
理论教学诉诸理性,实践教学诉诸感性[1]。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全面铺开,单一的知识传授已明显滞后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以及时代发展。为此,我们尝试着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人、身边事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将人文精神引入生活和学习,导向未来发展。体验式的教学活动直观生动、真切可感。人文课程的理论教学是将前人积累起来的人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地展示和介绍给学生,让其了解基础的概念范畴体系,掌握核心观点,把握整体理论。而名家访谈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学界尊长与青年学员之间,谈个人经历、论科研方法、定理想目标,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虽然不是刻意准备的理论教学,但却包含着深切的体悟与独到的智慧。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参观访谈分享经验。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在介绍诸如器官移植技术发展史及附带伦理争议等内容,并按照教材分析重点、难点。人文知识积累的意义较大,而涉及对生命的理解等触动思想和内心的意义相对较小。名家访谈活动,前辈学者分享个人在从医从教中的个性化经验体会,令人信服。案例分析间接转述,专家亲历直接交流。课堂上,教师只能转述分析患者知情权原则等典型案例,而体验式的参观访谈,则是专家们亲口讲述亲身经历,细节详尽体会独特,易于接受。
1.2 自由探索而非被动接受
体验式的人文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学生由课堂上的被动接受变为活动中的主动探索[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主要体现为认真听讲、配合授课。而参观访谈活动中,教师确定主题后,选择访谈对象、协调时间地点等均由学习小组自主完成,学生变为活动实施的主角。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解决问题,本身也是一个团体配合和民主决策的人文精神的体验过程。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主导、学生配合。而访谈活动则变成了学生主导受访、专家配合。因此,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由接受变为探索的过程。特别是访谈形式、问题设定、报告撰写等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作用明显,同时也反映着实践活动的效果。
1.3 专业结合而非泛谈一般
参观访谈等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本身按照专业分组,访谈对象一般选定为该专业内顶级专家,避免了人文课堂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足问题。课堂教学以诠释课程内容为主,因此,很少能够顾及学生专业上的差异。体验式的访谈活动中,共同的专业背景,共同的研究方向,使得双方的思想和情感共鸣度大幅提升。本专业名家大家的学术修养和科研成就,一定程度上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从访谈报告的结果反馈看,医学名家谈人文精神,往往能够结合各自工作研究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详细解读。比如,谈到创新精神时,有的专家就拿自己取得科研突破的例子,说明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厚累积、科学实验的规范化操作、实验结果的如实记录的重要性。并重点强调某些看似“不合常理”的实验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些新发现、新进展在招手。相比之下,“非医学背景教师对医学知识不够重视, 容易导致所教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脱节, 学生兴趣不高, 也不能实现课程的宗旨。”加之,缺乏科研和临床经验,在具体的例证解析中,往往隔靴搔痒,无法像专家讲自己的故事那样入木三分、深入浅出。
2 人文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资源挖掘
有学者做过调查:除了医学人文课程以外,哪些训练有助于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48.18%的学生选择了“同上级医师和同事的交流”,位列所有选项第二。可见,在医学生看来,在自身人文素质的影响因素中教师、同事的作用突出。基于此,我们下大力气对校内、院内国家重点实验室、“双一流”学科、两院院士等人文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医学名家,既在专业治学方面业绩突出,又在立德为人方面见解独到,可谓德艺双馨,才学偕进,是优质且易得的人文资源宝库[3]。这可以作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员共育的一个突破口,也可以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一个结合部。
2.1 基础研究突出诚实与坚持
诚实和坚毅是几位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对学生们共同的期盼。有专家指出,心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任何虚伪的东西都不能长久,对人要诚实,对事也要诚实。任何科学研究的进步都离不开诚实的品质。科学工作者,要始终脚踏实地地搞研究,严肃认真地对待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不但不能修改结果,反而要高度重视那些和预期不符的现象和数据。免疫学教授还分享了他们发现抑制因子(TLSFNM)的实例。这一因子就是对一个“实验误差”诚实追踪和深入研究后发现的。另外一位教授则举出了学生因“不诚实”而受罚的反面例子。有个学生在实验室里打破了石英比色杯,因害怕批评而修改记录,自以为不会被发现,结果弄巧成拙。事实查清楚后,该生受到了处理,使个人声誉受损。结合目前科研领域存在的一些学术不端现象,专家告诫学生们,科学研究不得有半点掺假,面对自然和规律要谦虚、诚实,投机取巧注定在今后的事业上不会有发展,甚至是寸步难行。
基础科学研究中,除诚实外,坚持不懈被不同专家共同提到。从基础研究新发现到临床转化应用,往往是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贯穿其中的是无数次的实验与失败,长时间反复的临床观察与验证。从新的基础研究到临床新技术的发明或新药物的获批,绝非一日之功,绝非一人之力,也绝非一科能及,这往往需要一个甚至几个研究团队几代人的坚守与付出。甚至某些新的研究领域,在从无到有的开拓过程中,没有坚持不懈几乎没有成功的希望,即便是坚持了也不一定成功。一位神经生物学教授坦言,自己开创了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神经信息编码的领域。但神经元活动非线性特征研究的是一个边缘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非常规的规律,偶然性很强,有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有很大突破。不过,他认为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可以说,校内的知名专家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展现出了教育者的榜样力量。
2.2 临床实践突出关心与尊重
从学生收集的访谈报告及其反馈来看,临床医生在思考“科学家的人文精神”问题时,更为关注的医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及其对医生素养提出的要求。“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人道主义精神,是贯穿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始终的灵魂和主线[4]。临床诊疗活动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基于健康需求而产生的共同应对疾病与风险的活动,是最科学的人文和最人文的科学。临床治疗活动的直接含义是“治疗”即应对疾病,因此疾病是其直接对象,而患者则成为其间接对象。临床治疗活动的本质含义是关心患者,医生关心患者,从而尽力减轻疾病及苦痛,改善和提高患者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同时化解疾病带来的心灵的不安和内心的恐惧。
人文精神对于医学生而言,并不是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配角或助手,也不是为了加强医患沟通效率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也不只为了展示医生的礼貌或者教养,它是医生医疗实践中固有的内容,涉及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医疗行为合理化选择。因为尽管医学是一门科学,但是医生本人对患者的爱心、同情心及理解有时比外科手术刀和药物还重要。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代表着现代社会医疗实践活动进步的发展。从对临床医生的访谈结果分析,他们认为高水平的人文素养,除关心患者外,还体现在对患者及其自主性的尊重上。这也与新修订的医师职业精神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比如,医生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提供多种治疗方案供患者权衡利弊,相信患者能够配合诊疗,维护患者尊严等,总体而言,他们认为随着全社会成员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的提高,医生与患者之间关系将朝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而独断式和家长式的作风和方法是不可取的。
2.3 疾病预防突出积极与全面
“三分治疗,七分预防”,这是人们的共识。积极态度和系统思维是预防领域专家给医学生人文修养的基本建议。预防传染病和控制地方病流行是预防医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此,预防专业的医学生更要树立大健康观,积极普及健康知识,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尽量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水平。尤其是面对突发疫情,医务工作者更是要能够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积极作为。
仅从生物学意义上讲,疾病和免疫是一对矛盾。战胜疾病,同时需要认识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性思维是理解和认识免疫的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免疫系统是人体自身的安全卫士,既可以局部应对又可以整体发挥功能。个体之所以能够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系统。理解和认识免疫,需要全面系统地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免疫性疾病以及临床应用等诸多内容。反之,作为医学生如果免疫基础知识薄弱,则不能很好理解临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5]。在对免疫学科专家的访谈后,学生们对疾病与免疫的关系认识在思维层面上又有所提升。
3 人文课程体验式教学的组织实施
3.1 配合教学,科学设计
此次体验式人文精神培育活动,主要为配合《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开展,活动主题由任课老师商讨决定。内容设计成三部分:一是参观、二是报告、三是访谈。参观活动,选取的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口腔医院博物馆、教学实验中心等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资源。目的是让本科学员对本校历史传承、科室文化积淀、高新技术探索等方面,有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报告活动,邀请了附属医院骨科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以人文素养在医学职业中地位和作用为题,为学生做专场报告。教授准备充分,结合亲身经历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内容翔实生动,认识真切深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访谈活动,设计为分组行动,多面开花。不同学习小组,商定联系各自专业内名家大家,进行小范围内深入交流。活动结束后,及时整理报告总结心得,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3.2 精准选取,有的放矢
适度区分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校内和院内可供选择的文化资源较多,包括校史馆、张华烈士纪念碑等,但此类资源更适合作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故不再将其列入备选地点。因为,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理想信念等培养,政治性较强,而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的人道主义生命至上等人文素质的培养[6],政治性相对较弱。对所选定的活动基地,确定适当的人文视角进行有效解读。比如,对学校教学实验中心的参观见学,选择了勇于创新的视角。学校教学实验中心的成立,本身就是一项创新之举。思路上,它打破了传统的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学科综合性实验课程新模式。组织上,它打破了原基础课程实验的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集约管理,并因此成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3 有效实施,认真总结
实施环节决定全部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参观见学部分,主要由教员提前联系场馆、诠释精神内涵和重点参观内容。科室、医院等单位的协同配合是关键。主题报告部分,专家进行的是命题报告,因此,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必须给教授预留充分的时间,以确保质量。名家访谈的实施主体是学生,为便于过程控制,每个访谈小组安排一位指导教师。确定访谈对象、拟定访谈提纲、撰写访谈报告等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报告撰写是学生总结活动内容、独立开展思考、提升思想境界、领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为此,指导教师和学生在谋篇布局、观点凝练、遣词造句等诸方面均需细致用功、反复修改。最终从各组提交的报告中,挑选数份优秀文稿和体会文章进行编辑,形成作为学生成长资料的册子积累起来。
4 结语
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正处于十分重要的改革和实践阶段,对医学人文和医学人文教育的研究也转向侧重医学人文具体实践的新阶段[7]。在形势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探索和努力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变到质变需要长期的积累。为此,我们将寻求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兄弟单位的有效配合、专家教授的辛苦付出,以便为学生争取更多与医学大家名家亲密接触的机会。今后,将尽可能地丰富活动内容,完善活动形式。比如,尝试集中几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开展“医学与人文”的高峰论坛,面向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侯征:提出论文构思及撰写论文;郑懿:总体把关,审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