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北京市高品质小型西瓜栽培技术应用现状

2022-11-26孙桂芝马超

园艺与种苗 2022年6期
关键词:整枝集约化西瓜

孙桂芝,马超

(北京市顺义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北京 101300)

我国是全球西瓜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据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西瓜种植面积153.3 万~166.7 万hm2[1]。小型西瓜具有含糖量高、糖度梯度小、品质优良的优点,符合市民消费需求,便于近距离运输、短时间储藏,适合小家庭食用。北京地区小型西瓜种植面积占西瓜产业栽培面积的45%左右,远高于全国2.12%平均水平,纯收入比中型西瓜高1.5 倍,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2]。“大兴庞各庄西瓜”和“全国西瓜擂台赛”等闻名全国,已成为北京农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北京市西甜瓜创新团队自成立以来以促进小型西瓜的“优质化、规范化和品牌化”为目标,集成了小型西瓜集约化育苗、蜜蜂授粉、高密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基质栽培技术和长季节栽培技术,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小型西瓜的需求,满足农业绿色生态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满足农民对小型西瓜产业高效、省工的需求,进而促进产业升级发展[3-12]。

1 2021年小型西瓜产业发展概况

1.1 生产面积

2021年全市小型西瓜面积为380 hm2,占比64.56%,较2020年上升22.25%,主要集中在大兴、顺义、延庆和昌平等区县。同时一些合作社、公司积极在内蒙、东北等地开辟外埠基地,面积在200 hm2左右。

1.2 品种应用

生产以设施栽培为主,品种结构继续优化。种植品种主要有京美2K、超越梦想和L600,占总面积的90%。小糖丸类型、彩虹瓤和功能性西瓜等特色品种的需求加大,高品质黄肉类型品种较欠缺。

1.3 栽培技术应用

集约化育苗技术和蜜蜂授粉技术应用面积进一步增加;小型西瓜高密度种植模式进一步普及,已成为市级主推技术,主导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85%以上。2021年集约化育苗量增长到2 700 万株,其中大兴为2 059 万株,顺义680 万株。蜜蜂授粉技术应用1 733 hm2,其中大兴933 hm2,顺义800 hm2。疫情常态防控下,种植户对产前及产后等技术环节提出更高的技术需求,如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市时间安排、产品的包装、销售渠道的打通等。

1.4 销售情况

2021年小型西瓜示范点平均产量63 886.05 kg/hm2,较2020年增加0.8%。平均销售收入为40.95 万元/hm2,总产值约4.94 亿元,较2020年增加15.43%。主要是由于“社区销售”、“互联网+新零售”等物流通道打通,且上市时间较 2020年提前 7~10 d。

2 2021年高品质小型西瓜栽培技术应用现状

2.1 主要种植品种

2.1.1 超越梦想。早熟,极易座果,连续座果能力强,果皮韧性好。开花后约28 d 成熟。果实椭圆形,果型指数1.29,果皮绿色覆窄齿条,外观亮丽,单瓜重1.8 kg 左右,商品性好。果肉鲜红,中心含糖量12.7%,多汁,纤维少,食味极佳。适合北京地区春、秋大棚栽培。

2.1.2 L-600。早熟,易座果,皮韧性好,座果能力强。果实发育期28 d,全生育期90 d 左右。果实椭圆形,底色绿,锯齿条,果型指数1.30,单瓜重1.5~2.0 kg,果皮厚度0.54 cm,商品性好。果肉红色,肉质脆嫩,纤维少,食味极佳,糖度高,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可达13%以上。适合北京地区春、秋大棚栽培。

2.1.3 京颖。早熟,果实发育期26 d,全生育期85 d 左右。易座果,产量更高。植株生长势强,果实椭圆形,底色绿,锯齿条,外形周正美观,皮薄,耐裂耐储运。平均单果重量2.0 kg 左右,果肉红色,口感脆爽,糖度高,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的可达15%以上。与传统品种早春红玉、京秀相比,耐裂性好,减少田间采收和运输造成的裂果。且成熟后挂果期可达15 d 以上,延长了采摘期,适合市民观光采摘。

2.1.4 京彩。早熟,果实发育期28 d,全生育期86 d 左右。耐低温弱光;易座果、优质。果实椭圆形,底色绿,锯齿条,外形周正美观,抗裂耐储运。平均单果重量2.0 kg 左右,果肉橙黄,糖度高,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的可达13%以上。

2.1.5 佳丽3 号。耐低温弱光,开花早,瓜码密,易座果,商品率高,果实发育期33 d。果实剖面均匀,果肉大红色,肉质酥脆,风味佳;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4%,糖度梯度小;皮簿,耐裂,耐储运。

2.2 小型西瓜集约化育苗技术

2.2.1 主要技术内容。

(1)育苗与嫁接。选用穴盘育苗或营养钵育苗。营养土宜使用未种过葫芦科作物的无污染园田土和优质腐熟有机肥配制,两者比例宜为3∶1,加磷酸二铵1.0 kg/m3、50%多菌灵WP 25 g/m3,充分拌匀放置2~3 d 后待用;基质宜为无污染草炭、蛭石和珍珠岩的混合物,加氮磷钾平衡复合肥1.2 kg/m3、50%多菌灵WP 25 g/m3。将育苗场地面整平、建床。床宽宜为 100~120 cm,深宜为 15~20 cm;刮平床面,床壁要直;冬春季宜在床面上铺设80~120 W/m2电热线,覆土2 cm,土上宜覆盖地布;将穴盘、营养钵排列于地布上;穴盘育苗也可采用高架苗床育苗。 未经消毒的种子应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消毒处理。处理后的西瓜种子浸泡4~6 h,破壳西瓜种子浸泡时间不应超过1.5 h,南瓜砧木种子浸泡6~8 h,葫芦砧木种子浸泡24 h 后,沥干,于28℃~30℃恒温下催芽,待70%~8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包装注明可直播种子无需浸种与催芽。

(2)播种。播种期根据客户需要确定。贴接接穗子叶出土时播种砧木种子;顶插接砧木子叶展平时播种接穗种子。播种前1 d,将营养土或基质浇透;将种子平放胚根向下覆1.0~2.0 cm 的营养土或蛭石;苗床覆膜保湿,高温期遮阳降温。出苗前白天温度宜为28℃~32℃、夜间温度宜为17℃~20℃。子叶出土后应撤除地膜,并开始通风,白天温度宜为25℃~28℃、夜间温度宜为15℃~18℃。保持营养土或基质相对湿度60%~80%。选用贴接或顶插接嫁接。嫁接后前3 d 苗床应密闭、遮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白天温度宜为25℃~28℃、夜间温度宜为18℃~20℃;3 d后早晚见光、适当通风;嫁接后8~10 d 恢复正常管理。及时除去砧木萌芽。定植前3~5 d 进行炼苗。

2.2.2 2021年技术应用情况。北京市政府扶持建设集约化育苗场,使年育苗量达到2 700 万株,其中大兴2 059万株,顺义680 万株。大兴区争取政府支持,新建设1 家小型育苗场,提升建设2 家中型育苗场和1 家大型育苗场,并对集约化育苗进行补贴1 元/株,近几年集约化育苗量快速增长,大大提升了北京西甜瓜集约化育苗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2.3 小型西瓜蜜蜂授粉技术

2.3.1 主要技术内容。授粉蜂群量应选择2~3 张标准尺寸蜂脾,蜂量在3 000~5 000 只,每个设施大棚内配置2箱授粉蜂群。在坐果雌花开放前1~2 d 晚上将2 箱蜂箱分别放置在棚南和棚北的1/3 处,授粉前15 d 严禁施用药剂,及时整枝打杈,开花坐果前浇小水。春大棚授粉时间头茬瓜宜在4月中旬至4月底,二茬瓜宜在5月中下旬。如种植品种为小型无籽西瓜,应配置授粉株品种,最好为黄瓤西瓜如京阑、特小凤等。

2.3.2 技术应用情况。2021年设施西瓜蜜蜂授粉推广面积约1 733 hm2。大兴区蜜蜂授粉933 hm2左右,顺义在800 hm2左右。西瓜授粉期从3月底开始,较往年提前10 d左右。由于4月初温度较常年偏低,西瓜花粉活力不足,瓜农普遍补充喷施氯吡脲,造成5月上市的西瓜种子量很少,约75%的西瓜种子量低于50 粒。随着后期温度升高,6月底上市的二茬果蜜蜂授粉效果良好。

2.4 小型西瓜高密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针对小型瓜商品率低、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等问题,开展了种植密度、株行距配置、施肥量、二茬瓜适宜整枝方法和二茬瓜施肥制度等6 项试验研究,集成了小型西瓜密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2021年该技术被评为市级农业主推技术。

2.4.1 主要技术内容。品种宜选用早熟、易座果、耐低温弱光、丰产优质的小型西瓜品种。施充分腐熟的稻壳粪90 m3/hm2,雷力复合肥 600 kg/hm2,有机鱼肥 300 kg/hm2。整枝方式改三蔓整枝为两蔓整枝或单蔓整枝,选择主蔓结瓜、侧蔓供养整枝方式,密度从21 000 株/hm2增加到30 000~34 500 株/hm2,单行种植。主蔓第 2、3 雌花座果,保留功能叶片数在35 片左右。水肥管理遵循“前控、中促、后保”原则,分别于定植期、缓苗期、伸蔓期各灌水1次,每次灌水量120~150 m3/hm2。果实膨大期灌水3~4次,每次灌水量225~300 m3/hm2。采收前5~7 d 停止灌溉。果实膨大期随灌水追施低氮高钾水溶肥,每次75~120 kg/hm2,不宜使用含氯肥料。

2.4.2 2021年示范应用效果。集成小型西瓜高密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小型西瓜吊蔓高密度抢早栽培技术模式,与传统三蔓整枝吊蔓栽培模式比较,采用高密度种植模式平均产量为68 250 kg/hm2,商品率达到98%,产值273 000 元/hm2,较常规种植模式分别高出28.1%、19.5%和28.2%。

2021年在大兴庞安路、顺义龙塘路及延庆西红寺、茂源广发等园区建设示范田8.3 hm2,补贴了种子、微生物菌剂和功能性肥料等物资。示范点比普通种植增加产量15.5%,提早上市7 d,商品率达到94.5%。示范推广341.67 hm2,商品瓜总增收15 946.95 元/hm2,辐射推广633.3 hm2。

2.5 小型西瓜基质栽培技术

2.5.1 主要技术内容。品种适宜选用肉质偏硬的红肉及彩虹瓤类型小型西瓜,不建议种植黄瓤类型。春季建议单行种植,密度控制在 30 000~34 500 株/hm2之间;秋季建议单行种植,密度控制在22 500~24 000 株/hm2左右。整枝方式春季选用单主蔓或“一主蔓一侧蔓”整枝;秋季选用“一主蔓一侧蔓”和“一主蔓两侧蔓”整枝,主蔓座瓜。

基质栽培的灌溉量要充足,晴天必须每天灌溉以防萎蔫。春季栽培在授粉前浇水宜少不宜多,春季定植前一周应将基质浇透,定植时有点水即可,防止沤根。整个生育期基质营养液EC 值均控制在1.5~2.5 ms/cm 之间,其中苗期EC 值控制在 1.5~1.8 ms/cm;伸蔓期控制在 1.8~2.0 ms/cm;座果期控制在2.0~2.5 ms/cm。整个生育期pH 均控制在5.5~6.0,苗期控制在 5.5~5.8;伸蔓期控制在 5.8~6.0;坐果期控制在5.8~6.0。保持基质含水量/基质最大持水量在缓苗期为65%,伸蔓期为70%,坐果期为75%,效果最好。

2.5.2 2021年示范应用效果。2021年团队以项目为依托,在昌平、大兴、房山、顺义和延庆等区县建立普通示范点5个,适度规模化示范点3个。示范面积共5.67 hm2,辐射带动10 hm2。

2.6 “两减一节”栽培技术

“两减一节”技术以“膜下微喷及滴灌节水技术、减量施肥技术和化肥替代”等关键单项技术为核心。

2.6.1 节水灌溉技术。针对园区、集中农户及分散农户,分别示范滴灌、膜下微喷及膜下沟灌3种节水灌溉方式,2021年示范区平均用水量1 822.5 m3/hm2,比2020年低172.5 m3/hm2,比常规大水漫灌减少1 477.5 m3/hm2,平均用肥量1 127.25 kg/hm2。用水量和用肥量分别较2020年减少5.17%和8.65%。示范面积6.67 hm2,辐射推广面积133.3 hm2,总节水 23.0 万 m3。

2.6.2 化肥减量技术。以“生物菌肥、功能性肥料替代化肥”为核心进行技术示范,基施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微生物菌剂75 kg/hm2,化肥用量减半,其余用鱼蛋白等功能性肥料替代。示范推广面积17 hm2,辐射带动100 hm2,化肥用量1 042.5 kg/hm2,减少化肥用量45.5 t;产量增加9 166.5 kg/hm2,增幅16.7%;中心糖含量12.9%,比对照增加1.0%。

2.7 冷凉地区高品质规模化栽培技术

围绕“规模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形式,提高产品品质和商品性,主要技术点有:优质品种,平衡施肥,水、肥调整促控长势,密度调整果型,均一化管理。在延庆建立6个均一化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示范面积27.3 hm2,推广面积在66.67 hm2左右。主要以超越梦想和京嘉为主栽品种。全程实现省力化、标准化生产,上市时间为7—9月,正好弥补消费旺季北京本地产西瓜稀缺的现象。产量达到68 625 kg/hm2,中心糖含量达到13.15%,较常规用工降低52.5个/hm2,效益增加 41 175 元/hm2。

3 2021年小型西瓜产业存在问题与建议

3.1 种植技术问题

3.1.1 节水灌溉技术推行难。由于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影响灌溉效率、灌溉设备不适应倒茬、设备不完善等多重原因,使节水灌溉技术在部分地区仍难以推广。

3.1.2 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低。受目前技术瓶颈限制,嫁接、定植、整枝打叉等高强度、重复性工作难以实现机械化,专用机械应用效果欠佳。亟需高效、实用和小型化的专业农机具,提升西甜瓜产业机械化水平,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3.1.3 病虫危害有加重趋势。主产区棚室复种指数高,轮茬已出现困难,枯萎病、菌核病和根腐病及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发病较重;瓜类白粉病、蚜虫危害进入5月下旬后危害有加重趋势;由于北京地区长期使用吡虫啉、啶虫脒的等烟碱类杀虫剂,导致蓟马已经对这类药剂产生抗药性;棚室内蚜虫种群基数增长较快,异色瓢虫控害效果相对较差。

3.1.4 集约化育苗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北京西甜瓜种植传统为一家一户的育苗散户,近几年集约化育苗大户增加,育苗数量占到50%以上,但育苗质量不稳定,苗场管理缺乏规范标准的制度和体系。

3.2 组织和销售问题

3.2.1 小农户商品化程度低。零散的小型生产很难对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普及,特别是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后分级等环节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导致西甜瓜质量和商品性差异较大,难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很难与批发零售商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3.2.2 销售市场问题。现阶段西甜瓜销售仍然以地头销售为主,生产者缺乏价格调整主动权;周边省份农业结构调整及大市场发展造成种植面积过大带来的销售压力。

3.2.3 观光采摘发展力度减低。西甜瓜采摘产品活动过于单一、持续时间较短,吸引消费者的持久力不足;相关采摘观光园区计划开发餐饮住宿业务等受政策限制无法得以有效破茧发展。庞安路等主产区采摘销售比例由30%下降到13.2%。

3.3 发展思路

从品种差异化、种植规模化化、生产标准化和销售精准化为方向开展工作,打造北京特色优质小西瓜的产品品牌和流通品牌,实现优质优价高效发展。在品种结构方面,发展小型西瓜,从现有占比50%增加到70%以上,增加品种类型;在技术方面,创新栽培模式,加大绿色生态技术及集约化技术应用覆盖率;增加组织化生产程度,提高平均生产规模到0.67 hm2以上,重点发展3.33 hm2左右的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

猜你喜欢

整枝集约化西瓜
番茄整枝注意事项
苏州吴中高新区构建集约化可视化平台 提升动态监管能力
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与农户生计转型
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大小西瓜
当夏天遇上西瓜
整枝方式对甜瓜开花习性的影响
巧切西瓜
集约化育苗助推现代农业
设施番茄整枝技术